影響湖泊演變的主要因素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湖泊亦不例外。湖泊形成之後,在彙集流域來水的同時,也彙納了一定數量的泥沙。天長日久,大量泥沙沉積於湖底,使原來湖岸陡峭、煙波浩瀚的大湖逐漸向小型化演變,岸坡漸趨平緩,洲灘逐漸發育,水域不斷縮小,湖盆日漸淺平,為各種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大型水生植物由沿岸向湖心迅速蔓延,不僅加速了泥沙的淤積,而且水生植物和其它生物殘體的不斷堆積,使湖泊向沼澤化發展,走向自己的消亡階段。而分布在中國廣大內陸地區的湖泊,其演變過程則有所不同。內陸湖區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幹旱少雨,蒸發強烈,時有勁風。因此,風沙成為湖泊演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物質來源。再者,內陸湖泊不僅是流域內的聚水盆,也是流域內的聚鹽盆,有大量鹽類隨徑流彙入湖中。由於鹽分不斷積累,湖泊就會由淡水湖逐漸演變為鹹水湖,進而演變為鹽湖。湖泊終因大量鹽類年複一年地沉積而趨向消亡。
以上所述僅是中國湖泊演變的梗概。在湖泊演變過程中,由於氣候的變化和新構造運動的影響,都會引起湖泊水量平衡諸要素以及湖盆形態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湖泊消長。所以,湖泊的演變是要經曆相當複雜和漫長的過程。人類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如築堤建閘、圍墾種植、漁業捕撈、罱泥積肥和開采鹽類資源等,對湖泊的演變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加速或延緩湖泊的消亡過程。
影響湖泊演變的主要因素有:
1.泥沙影響
入湖泥沙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湖泊壽命的長短。位於中國東部平原上的湖泊,一般都與大江大河相通,湖泊為泥沙提供了良好的沉積環境。如黃、淮、海流域在曆史上原是湖泊窪澱星羅棋布之地,它們的逐漸消亡與含沙量高的河流的發育是分不開的。海河流域由於支流眾多,下遊河床受泥沙淤積而不斷抬高,尾閭又排水不暢,因此,湖盆受泥沙淤積十分嚴重。加上黃河在公元10世紀以前,流經現在的海河,河床並多次改道,影響了湖泊的壽命,如文安窪、安晉泊等湖泊均由於這一原因而成為曆史陳跡。黃河自1194年開始南徙以後,泗、淮二水被黃河所奪,泗、淮地區的湖泊淤積更盛,曆史上的水泊梁山——東平湖和蘇北射陽湖的消亡以及洪澤湖大淤灘的形成,均是黃河泛濫所引起的直接結果。
江漢平原湖群原是古雲夢澤的一部分,是古雲夢澤淤積消亡過程中因泥沙堆積的局部差異而造成的窪地積水。古雲夢澤演變到泛濫平原階段,已經是古雲夢澤消亡和江漢平原形成的前夕。古雲夢澤雖已被長江、漢水等攜帶泥沙停積而分化、消亡,但江漢平原上還是大湖連片,河湖不分,到處湖水茫茫一片,隻是後來由於長江、漢水及其大小支流攜入泥沙的進一步堆積,才使湖泊分離,縮小成眾多的湖泊水蕩,有的則被淤積而消亡。
2.氣候影響
氣候趨向幹旱,易使湖水蒸發,湖麵縮小乃至消亡,或由外流湖演變成內陸湖;氣候趨向濕潤,入湖水量增加,湖麵擴大,湖水也日漸淡化。由於氣候因素在一個湖區的變化是波動式的,在湖泊地貌形態上往往留下一些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