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
洪澤湖在江蘇省的西北部,位於淮河的中遊,其外形好似一隻昂首展翅的天鵝。水麵浩瀚,麵積為1805平方公裏,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
洪澤湖湖盆的前身是古代潟湖。由於新構造運動的斷裂上升,以及泥沙的淤積和陸地的不斷向海推進,潟湖退居內陸,並分化為無數小的湖泊,史書上有記載的有:破釜澗、白水塘、富陵塘、泥墩湖、方家湖及成子湖等。這些湖泊多有水道相連。隋煬帝乘船遊江南,路經破釜澗,時遇大雨,便把破釜澗改稱為洪澤浦,洪澤湖之名由此而來。據曆史記載,從公元1575~1855年的280年間,洪澤湖大堤曾決口140餘次,每次決口,江蘇裏下河一帶頓成“澤國”,特別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在黃、淮兩水的襲擊下,古泗洲城淪於水下。京劇“虹橋贈珠”就是描寫古泗洲城被洪水吞沒的神話故事。
洪澤湖是淮河流域一大蓄水庫。湖水全賴東岸大堤作為屏障,湖底比東部平原要高出4~8米,是一個“懸湖”。洪澤湖大堤古稱高家堰,建於東漢(約公元200年),原為土堤,長30裏,自公元1194年黃河奪淮後,湖麵擴大,堰堤作用越發顯得重要。後經明永樂、萬曆年間數次修築,土堤延伸至蔣壩,為現今洪澤湖大堤的雛形。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在大堤的北段改用塊石護坡,到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才完成塊石護坡,形成“堤堰有建瓴之勢,城郡有釜底之形”。在大堤中並築有仁、義、禮、智、信五個減水壩,備大水泄洪之用。這是中國勞動人民治水智慧的結晶。
洪澤湖年平均水位為12.10米(蔣壩水位站),湖泊蓄水量達24.4億立方米,水位年內變化幅度為1.24~4.14米,湖泊平均水深僅1.35米,局部最大水深達4.75米。
注入洪澤湖的河流主要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維橋河等,這些河流大多分布在湖的西部。在入湖各河流中,以淮河為最大,最大入湖水量為26500立方米/秒,來水量占入湖總水量的70%以上,是洪澤湖水量補給的主要來源。
新中國成立後,湖區人民經過幾十年的奮鬥,使洪澤湖的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沿湖先後建起了三河閘、二河閘及高良澗閘,並建成了蔣壩和高良澗兩處船閘。此外,還全麵整修了洪澤湖大堤,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二河和淮沭新河,形成了蓄泄兼籌的樞紐工程。現在的洪澤湖已變成為淮河下遊的一大蓄水庫,每年由灌溉總渠輸出的水量約70~140億立方米,灌溉麵積已擴大到1800餘萬畝。
洪澤湖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湖內盛產梅鱭、銀魚、鯉、鯽、鯿、鮊、草、青、鰱魚及烏魚等,此外尚有蝦、蟹、螺、蚌和鱉等。50年代洪澤湖水產最高年產量曾達4200萬斤,現今的產量隻有當時產量的半數。在魚產量中銀魚和梅鱭的產量扶搖直上,1969年梅鱭收購量為37萬斤,1971年增至170萬斤,1977年高達317萬斤。
洪澤湖的水生植物以湖西分布較多,蘆葦比較集中分布在淮河入湖尾閭的沙灘上,總麵積約有6萬餘畝。所產蘆葦除直接外運作建築材料和造紙工業的重要原料外,湖區不少鄉鎮還利用蘆葦加工成蘆席外運。此外,湖區還產芡實和蓮籽,1971年收購蓮籽約8萬斤。1953年三河閘建成前後,洪澤湖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有較大的變化。1953年以前不少湖麵大型水生植物茂密,蓮藕、芡實豐盛,有“雞頭(芡實)、菱角半年糧”之說,可見其產量之多。三河閘建成後,湖泊水位顯著提高,不少洲灘被水所淹,大大地縮小了其分布的麵積。目前除湖西尚茂密外,大部分湖麵已成為開敞的水麵了。
興建水利設施,使洪澤湖的水產資源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水利方麵的效益是巨大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采取適當的補救措施,大力恢複和增殖水產資源,以達到綜合利用湖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