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的重重危機(1 / 2)

家族企業的重重危機

《國際先驅論壇報》發表全球投資研究顧問公司獨立戰略的董事經理戴維·C·羅奇的文章預言:韓國經濟注定要惡化。文章說,韓國由海外資金融通的非生產性資產,數量之多屬於亞洲之最。銀行部門的不可靠程度,在東南亞市場區僅次於泰國。資產的投資回報率與資金成本差距之大,幾乎比任何其他國家都來得多。危機注定會惡化。韓國陷入這個困境的原因,說明了為何要擺脫難上加難。結構是由戰爭威脅或戰爭所造成的經濟體,亞洲共有三個,韓國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是台灣和日本)。戰時經濟是以封閉的模式為基礎。在韓國經濟自給自足的引擎裏,燃料是大量國內儲蓄和貿易盈餘。那意味著消費人的選擇機會被剝奪了,非儲蓄不可。儲蓄流入銀行,銀行剝削存戶來給工業提供廉價資金,以便生產出口貨。由於資本市場不開放,儲蓄者別無出路。韓國的情形跟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不一樣,工業公司仍然屬於家族所有,而且由家族管理。國家則指示銀行提供信貸給指定的經濟部門,從而通過銀行控製企業經濟,影響廣大的保護主義使國內出現不了競爭,糧食因而可以自給自足。沒有競爭意味著,國內物價可以不斷提高,以便津貼出口貨價格。這一來就造成一般家庭始終貧窮,企業則富裕,出口貨價格有競爭力。這個模式使韓國富起來,35年來一直收效。可是世界變了,韓國卻依然故我。冷戰和極權主義的結束,意味著不光是政治自由而已。經濟方麵的影響是帶來全球性溝通,消費人有機會選擇。在韓國,這意味著時髦進口貨比過去多得多。韓國出口的缺點是太集中發展幾個部門,主要是鋼鐵工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和化學品工業。出口貿易因而受到劇烈的周期變動和經常出現的生產力過剩的打擊,也受到工資較低的東亞國家競爭加劇的影響。韓國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之後,不得不解除金融限製和其他限製。優質進口貨使國內物價和成本與售價的差額受到壓力,結果造成了大規模的劇烈競爭。到1996年,最大的20家韓國掛牌公司的資產投資回報率是3%,借款平均成本則上升到8.2%。負債與產權比率平均是220%。股本收益率0.8%。許多公司自然停止還債。實行真正的改革希望很微。韓國工業產值的三分一,如今依然是來自規模最大的30家屬於家族所有的工業公司,三分一的總投資也如是。這些公司成了社會上持異議的人們的注視焦點,人人都憎恨它們,包括公司的雇員。韓元疲弱,隻會加重外債負擔,從而使局麵更糟。韓國銀行與金融界的信貸總額等於國內總產值155%,在東南亞市場區高居第三位。加上企業界未償還債券,則等於國內總產值近200%。銀行放出的房地產貸款占貸款總額25%,比印尼和菲律賓的水平高得多。韓國公司和銀行如果能賺錢,使資產能重新流動的話,這一切問題也許都能解決,但它們就是做不到。在亞洲國家之中,韓國企業部門的獲利能力是最低的——這顯示出了問題。韓國需要對外來投資者比較友善,需要放鬆對國內經濟的管製,使它們受到競爭的刺激。它應當縮小大企業的規模,那會使生產力提高。它也需要重組欠債太多的銀行製度。看來韓國並不想自願這樣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許應當介入,在發生大災難之前,大力推動政界人物這樣做。可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拯救泰國和印尼之後,資金還夠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