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圓內方為謀忍(1 / 3)

外圓內方為謀忍

處世做人,講究一個“度”,恰如其分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過於剛直,鋒芒畢露往往為世俗所不容;過於隨和、委曲求全又被視為軟弱;隻有外圓內方,不卑不亢,剛柔相濟,方能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周旋有術,遊刃有餘。

*三寸不爛之舌,一生受用不盡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改變了自己平凡的命運。

說話是人們每天生活的主要內容,從早晨睜開眼睛開始,一天中的每件事都必須用語言來推動。因此語言在人們生活中是最簡單,最平凡也是最重要的事。正因語言與人們息息相關,所以說話的技巧就顯得尤其重要。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殺了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群臣在這個時候,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都無法確定。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卻心中不服,議論紛紛。在封賞勉強確定之後,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起爭議,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70次傷,而且攻城掠地,功勞最多,應當排他第一。”劉邦因為在封賞時已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許多給蕭河,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但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摩出劉邦的意圖,就挺身上前說道:“群臣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勞,但這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而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榮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是蕭何轉運糧食補給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的,這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為什麼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

劉邦聽了,自然是高興無比,連忙說:“好,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第一,可以帶劍入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劉邦本是個大老粗,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將一些從前跟著他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功臣比喻為“功狗”,而將發號施令、出謀劃策的蕭何比喻為“功人”,所以蕭何的封賞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邦寵幸蕭何,所以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雖然表麵上不再堅持蕭何應排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於是順水推舟,專揀好聽的話講,劉邦自然高興。鄂君因此而被改封為“安平侯”,封地也多了近一倍。鄂君的幾句話,使他一生享盡榮華富貴。

在某種情況下,不說比說更好,這時,選擇不言便是最佳謀略。即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唐太宗有次問魏征:“如果你的進諫我沒有聽取,再同你說話時,你為什麼不應答呢?”魏征回答說:“我認為一件事不可以三番五次反複勸諫。如果陛下不聽從,而臣子讓步了,那麼你還將照樣做,所以我不敢應答。”李世民說:“應答了再勸諫也沒有關係呀!”魏征說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你們不要當麵聽從,背後議論’。臣內心知道不對,卻滿口應承,這難道是契和稷事奉舜應持的態度嗎?”

說話並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有時反而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正確把握說話技巧是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

三思小語:說話是一門藝術,掌握其技巧給你不僅僅帶來友情,是嗎?

2.慢說“你錯了”

人活臉,樹活皮,當你不給別人麵子的時候,想想自己被如此對待的心境吧!

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經常聽到別人對你說“你錯了”這樣的話呢?假如聽到這種話你會感覺如何呢?我想大多數人聽到這樣的話心裏都不會太舒服吧。短短幾個字,雖無惡意,卻很容易傷了人的自尊心。

光勞利是紐約一家木材公司的推銷員,他多年與那些冷酷無情的木材審察員打交道,常常發生口舌,雖然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他贏,但公司卻總是賠錢。為此,他改變策略,不再同別人發生口角。結果呢?下麵是他講的一段經曆:

有天早上他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一個人急躁不安地在電話裏通知他說,光勞利給他的工廠運去的一車木材都不合格,他們已停止卸貨,要求光勞利立即把貨從他們的貨場運回去。原來在木材卸車四分之一時,他們的木材審察員報告說這批木材低於標準50%,鑒於這種情況,他們拒絕接受木材。光勞利立刻動身向那家工廠趕去,一路上想著怎樣才能最妥當地應付這種局麵。通常,在這情況下他一定會找來判別木材檔次的標準規格據理力爭,根據自己作了多年木材審察員的經驗與知識,力圖使對方相信這些木材達到了標準,錯的是他。然而這次他決定改變作法,打算用新近學會的“說話”原則去處理問題。

光勞利趕到場地,看見對方的采購員和審察員一副揶揄神態,擺開架式準備吵架。光勞利陪他們一起走到卸了一部分的貨車旁,詢問他們是否可以繼續卸貨,這樣光勞利可以看一下情況到底怎樣。光勞利還讓審察員像剛才那樣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邊,把好的堆在另一邊。

看了一會兒光勞利就發現,他審察的過分嚴格,判錯了標準。因為這種木材是白鬆。而看出他對硬木很內行,卻不懂白鬆木。白鬆木恰好是光勞利的專長。不過光勞利一點也沒有表示反對他的木材分類方式。光勞利一邊觀察,一邊問幾個問題。光勞利提問時顯得非常友好、合作,並告訴他說他們完全有權把不合格的木材剔出來。這樣一來他變得熱情起來,他們之間的緊張開始消除。漸漸地他的整個態度變了。他終於承認自己對白鬆毫無經驗,開始對每一塊木料重新審察並虛心征求光勞利的看法。

結果是他們接受了全部木材,光勞利拿到了全價的支票。

三思小語:朋友們,不管我們有多忙,也不管我們多麼有道理都不要輕易去否定別人。給人一點麵子,一點寬容,會讓我們擁有很多朋友。

*小不忍則亂大謀

中國有句諺語: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是啊,許多時候,我們權勢不如人,機會不如人,我們就不得不低著頭,做些不得不做的違心事。有誌者會籍此取得休養生息的時間,以圖東山再起。這樣才不枉當初低頭之痛。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假如李淵當初聽了隋煬帝的話,怒火中燒馬上與之理論或采取兵變,很可能會因為準備不足,時機不成熟而失敗。一旦失敗,則永無機會從頭再來了。

美國前總統林肯說過:對暫時鬥不過的小人要忍耐。與共和狗爭道並咬傷,還不如讓狗先走。因為即使你將狗殺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傷。

我們這裏講的忍,是一種等待,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忍之有道。這種忍,不是性格軟弱,忍氣吞聲、含淚度日之舉,而是高明的人的一種謀略,是為人處世的上上之策。

凡事留有餘地

俗話說:“狗急跳牆。”國外有句相同的諺語:“走投無路的老鼠會咬貓。”老鼠無論如何也鬥不過貓,但是在情勢所逼,走投無路時,也可能拚命決一死戰,給予貓以意想不到反擊。

人類的情形與此亦相差不遠。對於他人無盡無休的追問置若罔聞的人並不是沒有,但是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往往會絞盡腦汁地意欲辯駁、反擊,而無深思反省的餘地。再者,無論是什麼人都難免有些缺點,如果辦事說話喜歡窮追不舍,緊逼不放,對方在情急之下,極有可能不顧一切地反咬你一口,從而造成雙方僵持不下的尷尬局麵。

吳先生是位熱心於教育的知名人士,眼下提任某市局研究室主任,雖然年逾半百,但是每天的課間操仍和其他同誌一起跑步、做操,其精力之充沛決不亞於年輕人。一天早晨,天正下著毛毛細雨,研究室的同誌們不知是否要照例做操,於是去請示吳先生。吳先生說:“如此小雨,照做不誤。”此時,其中有一位年輕人輕聲地咕噥一句:’要做你自己去做好了。”不料這話被老吳聽到了,於是喝斥道:“你說什麼?在大家麵前再說一遍!”吳先生的怒斥使這位年輕人緊張萬分,但是吳先生對此並沒有深究。這位年輕人是個不滿現實、喜愛製造事端的人,平素即被大家所不歡迎,吳先生的斥責使得其他的人覺得非常痛快,認為他是罪有應得,而且對這位主任的作風深感佩服,從此之後,所有的辦事員和科員都越發尊重吳先生了。

當斥責時,不用客氣留情,但是斥責必須有分寸,而且在斥責之後必須給予無限的信任和關懷。斥責之後,還應伸出救援之手,使他改正錯誤,而不是一味追究責罵,從此戴上“有色眼鏡”,一棍子把人家打死。迫使對方赤裸裸地坦白,使他受到最徹底的傷害,這是最愚蠢的人才會采取的笨拙方法。

如果擁有遠大報負,就決不讓眼前瑣碎的東西絆倒,為了實現報負,忍點兒恥辱算得了什麼。

秦國滅魏後,聽說魏國名臣張耳、陳餘在逃,於是到處懸賞捉拿。張耳、陳餘兩人風聞此事,於是改名換姓,潛逃到陳國去當了看門的小卒。一天,當地的一名小官無緣無故地找碴,說陳餘礙眼,順手用鞭子抽打陳餘,陳餘哪能忍受得了,陡地站了起來。說時遲那時快,張耳一個箭步過去推倒陳餘,丟了眼色要陳餘忍住這口鳥氣,陳餘隻好自認晦氣。惡官打累走開後,張耳一把扶起被打得半死的陳餘,架著他到桑樹林子中,數落一番:“你還記得咱們當初是怎麼約定的嗎!如今這小小的侮辱你都忍不住,想白白地送死,那咱們還談什麼往後的大計劃呢?”

沒有遠大誌向,而又怕麵對眼下挫折的人終究成不了大事業,也隻有望洋興漢的份了。

三思小語:我們在斥責別人時,隻要使對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即可,切不可侮辱他的人格,或罵,或斥或討伐,揪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會激起對方反抗,到那時,下不了台的反而是我們自己了。所以,我們要牢記:得饒人處且饒人,凡事都留有餘地。

*敬而遠之對小人

君子就是那些為人坦蕩、不屑於勾心鬥角緊盯蠅頭小利之人。而小人恰恰相反,他們是琢磨人的專家。

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無非兩種:君子和小人。小人的眼睛牢牢地盯著周圍的大小利益,隨時準備占點便宜,為此甚至為惜一切代價準備用各種手段來算計別人,真是讓人防不勝防。因此對付小人沒有一套辦法是不行的。

唐朝時,有個李林甫,他是唐玄宗手下常伴隨其身邊的一個奸臣,心胸極端狹窄,容不得別人得到唐玄宗的寵愛。唐玄宗有個喜好,他比較喜歡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軒昂的武將。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園裏散步,遠遠看見一個相貌堂堂、身材魁武的武將走過去,便感歎了一句:“這位將軍真漂亮!”並隨口問身邊的李林甫那位將軍是誰,李林甫支吾著說不知道。此時他心裏很慌張,生怕唐玄宗喜歡上那位將軍。事後,李林甫暗地裏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讚揚了一句的將軍調到了一個非常偏遠的地方,使他再也沒有機會接觸到唐玄宗,當然也就永遠喪失了升遷的機會。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小人的行為真是讓人莫名其妙,其心眼極小,為一點小榮辱都會不惜一切,幹出損人利己的事來。所以防小人是我們必須學會的本領,即使我們不屑於與小人為伍,我們也不得小防,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唐朝天寶年間,暴發安史之亂。郭子儀率兵平安天下,立了大功,但他並不居功自傲,為防小人嫉妒,他格外小心。一次,朝中有一個地位比自己低的官吏要來拜訪郭子儀,郭子儀事先做了周密安排,因家中侍女成群,他讓所有的侍女到時候都避開,不要露麵。郭子儀的夫人對此舉感到不理解,問丈夫為什麼這麼做?郭子儀告訴夫人說,這個官吏是個十足的小人,身高不足五尺,相貌奇醜,很忌諱別人說他醜。郭子儀擔心家人見了這個人會發笑,因而讓所有家人都躲起來。郭子儀對這個官僚太了解了,在與他打交道時做到小心謹慎。後來,這個小人當了宰相,極盡報複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過他的人統統陷害掉,唯獨對郭子儀比較尊重,沒有動他一根毫毛。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儀對待小人的辦法既周密又老練。

小人之刁鑽,幾乎無孔不入。有些小人竟也勇敢的得很,不惜犧牲他自己的生命、親人的生命,或“第二生命”,而與你周旋到底,正所謂舍命陪君子。這時候,就算你有理,也最好避一避此等不要命的小人。小人固然厲害,但我們並不怕他,避開小人是因為我們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費在一些沒有價值的爭鬥上。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行為界限,得罪小人,他就會想方設法來琢磨你,破壞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於工作、學習和生活。

小人不遺餘力地陷害別人,就是避免別人勝過自己,謀求心理上的平衡。掌握了小人的這種心理需求,我們不妨投其所好,讓小人的心裏舒服一些,他們就會把眼光從我們身上收回,轉向別處了。

三思小語:老祖宗告訴我們,為人處世,寧可得罪君子,也別得罪小人,小人的一個手段,足以打亂我們一生的生活。因此,萬不可小看小人。君子之流,不肯與小人為伍,但“防”、“躲”卻是不得不為之事。

*該閉口時就閉口

嘴是用來吃飯,說話的,隧此這外別無它用,但偏偏有許多不該發生的事都是出自於這裏……

每個人都喜歡別人認為自己聰明,有才華能幹,因此,很多人言談舉止之間,總是有意無意顯示一下自己某方麵的優勢。如果是同事,朋友之間這樣做,應無大礙,若是在領導麵前蓄意顯能,往往會給自己帶來毒運。因為你太聰明了,什麼事都瞞不過你的眼睛,他就會視你為眼中釘肉中剌,早晚要鏟除掉才安心。

三國時期的楊修,在曹營內任主簿,思維敏捷,甚有才名。由於為人恃才自負,屢犯曹操之忌。曹操曾營造一所花園。竣工後,曹操觀看,不置可否,隻提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手下人都不解其意,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再築圍牆,改造完畢又請曹操前往觀看。曹操大喜,問是誰解此意,左右回答是楊修,曹操嘴上雖讚美幾句,心裏卻很不舒服。又有一天,塞北送來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盒酥”三字。正巧楊修進來,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說話自取來湯匙與眾人分而食之。曹操問是何故,楊修說:’盒上明書一個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曹操聽了,雖然麵帶笑容,可心裏十分厭惡。

曹操性格多疑,深怕有人暗中謀害自己,謊稱自己在夢中好殺人,告誡侍從在他睡著時切勿靠近他,並因此而故意殺死了一個替他拾被子的侍從。可是當埋葬這個侍者時,楊修喟然歎道:“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了之後,心裏愈加厭惡楊修,便想找機會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