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工業
海藻工業是根據中國自然資源和勞力資源條件,在發展養殖業的基礎上,以海帶加工綜合利用為主體,獨立自主、艱苦奮鬥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興事業。它很年輕,原料和市場還不穩定,技術和管理也有待提高,但實踐表明,它的生命力是強大的。
一、海帶加工及綜合利用
海帶作為食品,最常見的加工方法是淡幹和鹽幹兩種。曆史上依靠進口,主要是淡幹品。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時期,旅大水產加工廠從被丟棄的海帶根中提煉出碘和氯化鉀,並利用海帶藻體製取碘、甘露醇、褐藻酸鈉成功。山東養殖場從鹽海帶留下的廢鹽、廢渣中提煉出甘露醇。沿海各地普遍對海帶的綜合利用進行了有成效的試驗研究,特別是山東大學水產係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對這方麵的試驗研究很有價值。山東大學水產係還曾在校辦海藻綜合利用聯合加工廠中分別建立了製碘、甘露醇、褐藻膠3個車間;並從海帶中提取氯化鉀、氯化鈉、鎂、蛋白質和活性炭。當時中國人工養殖海帶尚處於初期,食用不足,三年困難時期市場供應緊張,加上綜合利用產品成本高,有的銷路有問題,所以十多年來未能形成規模生產。
一九六九年,國際上中斷向中國出口碘,而碘是國防、醫藥、電子、化工、農業方麵的重要物資,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國內尚未發現含碘多、可資開發利用的礦床、地下鹵水和油、氣田水源,從海帶中提取碘是自力更生解決碘源的唯一可行辦法。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指示:“要在兩三年內做到碘的自給有餘,並儲備一些。”在國家計委主持下,石化部、農林部等中央10個部委於一九六九年二月聯合召開了全國製碘規劃會議。會議要求一九八○年全國海帶產量達到35萬噸,其中20萬噸用於製碘,年產碘400噸。在國家計劃安排和資金、物資、技術的支持下,廣大漁民響應政府號召,克服重重困難,積極發展海帶養殖,一九七八年放養麵積擴大到28萬畝,產量25萬噸,產值2億元,從事海帶養殖的專業勞力近10萬人。海帶養殖已成為沿海漁(農)民,特別是北方沿海漁(農)民的一項重要生產事業,在魚蝦資源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它對於穩定漁業生產、增加社隊收入、安排剩餘勞力等方麵,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化工、水產、集體社隊等部門在全國建立了一大批海帶製碘廠,這些製碘廠大都是“小土群”模式,經過幾年的激蕩,最後剩下了56個。例如,大連地區一九七○年建立起“小土群”廠點48個,當年生產碘2573公斤;一九七四年以後有的下馬轉產,有的合並到大連水產養殖公司水產化工廠,年產碘13噸。他們為國防、醫藥、衛生事業都作出了曆史的貢獻。
用海帶提碘證明可以進行工業化生產,但每生產1噸碘要聯產褐藻膠60噸、甘露醇14噸。由於褐藻膠成本高,每噸約1萬元,而且質量差、品種單一,當時隻能以每噸4000元的價格給紡織部門漿紗,這樣每生產1噸碘,國家就要補貼38萬元。從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年的十年中,國家共補貼了4億元。七十年代末期,國際形勢發生變化,進口碘比較容易,化工部門因褐藻膠價格倒掛補貼太大,庫存積壓又多,采取了削減海帶製碘、轉向進口的方法。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九年的三年間,一共才用了10萬噸海帶,相當製碘能力的三分之一,製碘企業開工不足,紛紛倒閉或轉產,由56個減為31個,整個行業處於半癱瘓狀態。在海帶食用方麵,由於加工方法單一,價高質次,多年來消費量徘徊在7—8萬噸水平,雖采取降價處理、獎勵推銷、搭配調撥等辦法,也未能擴大多少。由於以上兩個方麵的原因,本來國家要求大發展的海帶,突然成了滯銷商品。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一年,每年全國庫存積壓曾達10多萬噸,超過年產量的一半,漁民因此隻好削減養殖麵積,壓縮勞力,生產收入大大減少,意見很大。國家水產總局考慮到海帶滯銷對水產事業的發展、漁民的生活、地方財政負擔都帶來了嚴重後果,又分析了海帶滯銷的主要原因在於製碘的聯產品褐藻膠的質量差、品種單一、銷售困難,但國外褐藻膠的應用卻十分廣泛,是一項產值大、用途廣、很有發展前途的產品。為了從扶持漁民生產、自力更生解決國家用碘困難的全局出發,主動要求將製碘工業在不改變原來企業隸屬關係的前提下,歸口水產部門管理。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張平化親自深入基層對海帶製碘問題作了調查,也建議海帶製碘從原來由化工部和國家醫藥總局分別管理改為由國家水產總局統一管理。一九八一年六月,國家計委、財政部發出通知,確定製碘工業的歸口部門由原化工部和醫藥總局改為國家水產總局,並從一九八二年開始至一九八六年止,為期五年由中央財政每年撥款4000萬元給國家水產總局,其中技術改造資金1000萬元、財政補貼3000萬元,包幹使用,超過不補。國家水產總局每年負責向國家提供規定數量的碘,完不成任務,則相應減少財政撥款。爭取從一九八七年開始,製碘行業扭虧為盈,國家不再給予財政補貼。
一九八一年下半年,製碘工業將歸口國家水產總局管理前,各製碘廠生產凋敝,一片荒涼,企業對自己能否繼續存在,水產部門有無能力管好這一行業,普遍缺乏信心。國家水產總局十分重視這項工作,把它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專門設立了海藻工業處,實施對製碘行業的管理。接管以來,始終圍繞著提高產品質量、擴大膠醇應用途徑、扭虧為盈、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為中心開展各項工作。
1.加強基礎工作,提高企業素質。製碘工業原來隸屬化工、輕工、水產、鄉鎮、部隊等部門,管理分散,各搞一套,企業素質較差。歸口管理後,為了加強基礎工作,提高企業素質,先後舉辦了5期有廠長、車間主任、技術員和化驗員參加的不同內容的培訓班,並在全國範圍內規定了碘、膠、醇3種產品的成本分攤比例,統一製定了生產統計報表、財務報表和該3種產品的部級能耗標準與內銷印染膠部級標準。在統一檢測、考核方法的同時,從美國引進了35台粘度計,從日本引進10台、國內研製20台水分測定儀,加強了企業的檢測手段,每年還組織一、兩次全行業質量評比。各級主管部門還結合企業整頓,抓了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對企業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