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不可偏廢的識人觀
要評估人,無非德才兩個方麵。德的內涵包括個人品質、倫理道德、政治品德;才指才智、才幹、才華,等等。人才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學問型,一種是事業型。人才的形成是靠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因此,德才兼備的人的成長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
**知人以德才兼備為最好
德,主要是指人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和道德作風。德是通過人們在社會關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同時也具有職業性和民族性。
一個人的德的形成,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一是個性心理品質。在政治觀念、道德觀念還沒形成的時期,它是影響人的品德和智力發展的主要內在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同學習、工作想結合,就形成了一定的個性氣質,成為影響人發展的重要素質。二是倫理道德。是指以一定的道德規範處理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人們進入成熟期逐步形成的。三是政治品質。是指建立在一定世界觀基礎上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場。這是人們完全成熟時才形成的,也是比較穩定的。
德的作用是高層次製約著低層次。政治品德是最高層次,它居於首位,對德的其他方麵起著主導的作用。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朝代,不管什麼黨派或政治團體,都是把政治立場、觀點和態度作為德的主要內容。要注意防止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隻強調政治品質,所謂“大節好,小節自然好“,“大節好,小節無所謂。另一種傾向是隻講心理素質和一般的社會道德品質,輕視政治表現。一般而言,政治品質、倫理道德、心理素質,這三個方麵具有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內在聯係,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德的整體。我們既要重視政治在德中的首要地位,又要按照三個層次全麵地評價人的才德水平。
才,主要包括才識、才能和才學等三個方麵:才識。即有膽、有識,有科學預見的眼光。一個有戰略頭腦的幹部,就能通觀全局,善於進行縱橫比較。在工作中能做到,善於辨別是非真偽,善於抓住職業範圍內的關鍵性問題,善於分析客觀環境,爭取工作的主動。才能。即能力和技能。作為一個幹部,應具備良好的感知力、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還應逐步培養調查研究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決策能力,組織指揮能力等。才學。指學問、知識。這是才識,才能的基礎。“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明識”。知識淵博,可以轉化為高超的才能。然而要把知識轉化為才能,必須理論聯係實際,在實踐中善於運用書本知識。這樣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和鍛煉出來的能力,方稱真才實學。以上三個方麵,結合在一起,體現在一個人的身上,就是他的思想水平與工作能力。所以,對於人才,既要一般靜態的考察,更要著重在實踐中考察他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德與才的關係應該全麵地理解、正確地掌握。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相互取代。有德無才,難為大任;有才無德,其才適足以售其奸,重用了有更大的危險。德才相比,德又是首先必備的條件,就是人們常講的,專並不等於紅,但紅必須專。德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宋代司馬光說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事實確是如此,一個人具備了相應的才能,方有得力的依托以顯示其德行。同樣,一個具有高尚的德行,方能使才能按正確的方向得以施展。德才二者的辯證關係是:德,是才的方向和靈魂,是才發展的內部動力;才,是人得以發展和成功的基本條件,也是德得以發揮的憑借。因此,領導者在識人擇人時,對此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人才的五個層次
以德行、才能和性情為依據,可將人才分為五個層次:兼德,兼才,偏才,依似,間雜。
兼德,德性純粹,器識宏深,是德才兼備的完人,集中了九征的全部優點,具備仁、義、禮、智、信五種品德,素質平靜恬淡,合於“中和”之理,神俊,精睿,筋勁,骨植,聲清,色懌,儀正,容直,言平,有光明俊偉聖人帝王之象。這種人德行才能兩相輝映,德性的光芒普照天下,是聖人領袖之才。
兼才。像兼德那樣完美的理想型人才是罕見的,絕大多數人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具備九征中的部分優點,仁、義、禮、智、信五德有其二三,這樣的人屬兼才。兼才在德行才能上都不如兼德那麼光明崇高,位次於聖人領袖,是國家器宇的棟梁之才。他們能夠輔佐君主,可以安邦定國。經物濟世。
與兼德相比,兼才更具備現實性,不是理想化的人物。曆代聖人帝王更多具備兼才之性。孔子德行學識隆於天下,但經邦濟國的才能稍嫌不足,理論頗豐,實務不足;秦始皇武功才氣胸略有餘,仁義不足;唐太宗談不上仁,趙匡胤談不上義。由此看來,兼德之人更多的意義上是為評判各等人才而定的一個高高在上的標準。
偏才,九征得其一二,但很純粹,某一方麵的能力很突出,以才聞名,不以德聞名,可稱為小雅之才。這種人胸襟氣度都有限,適合做局部性的工作,雖不能治理一個國家,但可以獨擋一麵,管理一個局域,一個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