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膽闖湘西(1 / 2)

持膽闖湘西

決定了要到湘西。臨行前,眾驢友的警告不絕於耳:當心苗人下蠱山匪搶劫夜遇趕屍。一邊笑他們是不是金大俠的小說看多了,一邊漸漸自己也開始有些怕了,最後大家還是決定小小地冒一次險。

黃絲橋古城阿哥阿妹對歌聲

我們是從黔東的銅仁進入湘西境地的,途經小鎮阿拉營,下車來尋黃絲橋古城。

遠看那青石塊壘起的古城門樓掩在些許大大小小的旅遊車後麵,近前才發現除了遊車和熙攘的人群,更有一長溜兒小吃攤子分列於城門兩側。

有個十四,五歲的妹妹上來說,願意當向導,介紹當地的曆史。跟著妹妹的黑長辮子,右轉進無人小巷,我們算是一下子進到古城的房前屋後,遠離了喧囂。

黃絲橋以城外山上石橋而得名,“那是苗族阿哥阿妹對歌的地方,趕場時,還可以經常聽到歌聲起伏”。妹妹道,“這古城是200年前為了防禦山外偷襲的苗人而建的屯兵之地,前麵這一排小屋就是當初住兵的房子”。眼前一排約十間的土黃色黛瓦平房,當年卻住軍200。房屋用材黃土磚,是以泥巴和糯米湯為原料,無怪曆經百年,依然保有原貌。又經過一個安靜的城門樓,這是將士凱旋進城要走的城門,與之對應,我們又看到打了敗仗必經的城門。前者雄偉,後者破敗,原來勝敗的回家路線都大相徑庭。

同完整的小鎮一樣,這裏也有當年的縣太爺留下的衙門,惟有三把太師椅加雕花的窗格,伴有一兩張蛛網,擁擠在一小小院落算是最好的房屋了。

此地隨處可見的屋牆讓我頗感興趣。就那麼信手拈來的一片片石板,大小薄厚皆無定數,可一層層壘將起來,約一尺厚而成牆。整麵牆除了石片並無他物,卻也冬暖夏涼,密不透風。

德夯苗寨吊腳竹樓嚐土雞

從阿拉營經鳳凰,吉首,終到德夯,3個小時的彎彎山路。身體不住地拋向左或右,所有的同伴都倍感辛苦。可進了德夯,竟全然忘了勞頓之苦。德夯是苗語中“美麗的大峽穀”之意,行走峽穀深壑,兩邊雲霧在山巒中穿梭,穀中溪水清幽,涼風拂麵,好不愜意。再進深穀,景色更為秀美:天問台上觀玉帶瀑布,好似一條銀色綢帶飛飄而下,對應群山滿目蒼翠。遠處山崖突然向一邊退讓,恰如門開一扇。單單一扇門有一千多公尺高啊!從“開路先鋒”處俯瞰,恰逢德夯溪的大轉彎處,層層波浪起伏好像白龍過江,一塊塊不規則的明明暗暗的稻田被盡數攬入河彎的臂膀,好像各色玉石被擺入一個大口袋。

德夯景區的腹地滿擠一家又一家的各式小店,飯店在右,苗飾在左,裏麵最安靜的是客棧。一塊塊黑紅的臘肉吊於案前,“攔門對歌”的大鼓擺在吊腳竹樓前,美麗盛裝的苗家阿妹熱情請你進樓吃飯。於是陰天的夜晚,幾人圍坐吊腳樓上,一鍋土雞,三份野菜,半斤米酒,全然不知今宵酒醒何處。入夜,在苗家婆婆客廳的一角,我們歇息。條件雖差卻也溫暖而不露天,較之那些沒地兒住的後來者,大家甚至心下竊喜了一下。伴著瀝瀝的雨聲和吱吱的鼠叫,最終我們還是睡著了。

離開德夯的時候,有些不舍,背著大包爬過兩座石拱橋,最後一次用山邊竹筒的清泉慣滿水壺,回頭看看又被雲朵遮住的兩側斷崖,念起清晨在溪邊洗衣的苗女,心想何時再來畫中遊。

臘爾山身背竹簍趕苗墟

從鳳凰過山江再向前,緊鄰貴州的小鎮就是臘爾山了。算準了日子,我們提前一天進駐,為了逛三月十六的苗集,又稱“苗墟”。在進山的車上,問了老鄉,才知道從湘西土匪到苗鄉趕屍,早已是過去式或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