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也能“俠客行”
現在,我們是“俠客”。
來到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俠客們落腳歇息。
小二殷勤招呼:“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
“我喝茶。”小二笑著遞上一個竹簍:“好茶滿山都是,不過,得自己去采。”
“俠客”第一站:製茶練得“鐵掌功”
無錫太湖邊的這片茶園,盛產江南名茶“碧螺春”。據說,這種茶最高能賣到上千元一兩。今年,最金貴的一撥新茶剛摘完。我們一行采茶男女,隻趕上了“第二波”。
天晴日好,嫩綠的茶葉舒展開來,看著還不錯,可這種茶葉已經嫌老,不值錢了,隻能製最普通的“炒青”。2片嫩葉托著一簇泛白的綠芽,這才是最上等的“毛尖”。
采茶男女身背小竹簍,頭戴小竹帽,開始“掃蕩”茶園。本著追求卓越、寧缺毋濫的方針,“茶隊長”決定,隻采“毛尖”,不care“炒青”。半小時後,自覺成果頗豐,低頭一看,大驚失色:“毛尖”連竹簍的底還沒鋪滿!采茶的辛苦,總算有了深切的初步體驗。
殺青:玉手變“豬蹄”
此“殺青”非影視劇的“殺青”,隻是製茶的第一步———用高溫蒸出新鮮茶葉裏的汁水。
相傳在古代,最上等的“碧螺春”,是放在少女的胸口,用體溫“殺青”的。時至今日,“殺青”已經讓嬌嫩的MM不得不走開了。
“殺青”的工具簡單,鐵鍋一口,家家都有。可真“殺”起來,也得有真刀真槍的功夫———鐵鍋內的溫度超過攝氏100度,手還沒碰到茶葉,就會被灼熱的空氣燙得縮回去。Office裏整日跟鍵盤鼠標打交道的纖纖玉手,搞不好就會變成紅通通的“烤豬蹄”!
“殺”了幾下,縮手縮腳的實在不像樣,茶農大叔決定親自操刀。“手別去碰鐵鍋,抓住茶葉就行。”隻見他一對“鐵砂掌”呼啦啦一陣翻炒,原本新鮮飽滿的嫩葉逐漸變軟,顏色漸漸變深———“青”終於被“殺”光了。
揉搓:茶葉搓“湯團”
這道充滿樂趣的工序,讓“殺青”殺去威風的MM們,重新找回了自信:不就是搓湯團嘛!
把軟軟的茶葉從鐵鍋裏撈出來,抓起一把,狠命地放在手心裏搓成球。散開,再重複。舒展的葉子一根根卷縮起來,茶葉雛形初現。
正搓得起勁,一MM忽然對著一GG失聲大喊:“哎呀!儂牢膩心呃喏!手也沒汰過就搓搓搓!”
烘幹:茶與鍋的細語
鐵鍋再一次燒熱,MM再一次退卻。把卷曲的茶葉放進攝氏50度的鐵鍋,反複地抓起、灑下。炒上半個小時,就能聽見茶葉輕擊鐵鍋時“沙沙”的細語———茶葉脫水變脆,烘幹結束,大功告成!2斤新鮮嫩葉,最後製成了半斤上等“碧螺春”。
在涼棚下泡上一杯“徹骨蠟新”的碧螺春,杯中猶如雪片飛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葉。茶湯碧綠,清雅不散。背靠之處,正是剛才“掃蕩”過的茶園,白鷺飛過,層層疊疊。抬眼所見,是煙波浩渺的太湖。山水間的這塊地方,名叫慕灣。一茶一灣的心境,恐怕連神仙都羨慕得很了。
地點:無錫郊區馬山附近的茶園均可費用:茶葉按分量購買,采茶費用與茶農商量,茶葉價格可事先找熟人打聽,以免性價比過低。但采茶DIY講究的是新鮮,費用有時候也未必要嚴格“按照市場規律”計較。
“俠客”第二站:紮竹筏水上漂
行至一汪湖水,四下無橋。俠客沉吟片刻,竹影晃動間,便拿定了主意。
遠處有一堆毛竹,手上有一團布條,要過湖,就得DIY一個竹筏。
不知誰一聲令下,大夥便三三兩兩地搬起了竹子。要紮竹筏,先得選竹子———毛竹必須老筋老骨,夠結實,每一根長短粗細得差不多。挑了十來根竹子,排列整齊,接下來就得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