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不可攀比
不知您讀過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創作的聞名遐邇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沒有!
小說描寫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恩恩愛愛、情深意篤的年輕夫婦,雖然生活貧困,但他們仍有兩件珍貴的東西——
一樣是丈夫三代祖傳的金懷表。
一樣是妻子一頭褐色的誘人秀發。
聖誕將至,妻子很想送給丈夫一件讓他驚喜的禮物,讓清淡的節日變得帶有一絲甜味。盡管每天對花銷都精打細算,能省則省,可給丈夫買件可意的禮物,妻子沒底。
丈夫為了讓妻子高興,千方百計想買那套玳瑁發梳——那套曾讓妻子怦然心動的禮物,他不想讓生活的困苦時時占據妻子的心。
他們都想著不動聲色地買一件有價值的禮物給對方。
為了給妻子買那套玳瑁發梳,丈夫忍痛變賣了金懷表,將那套貴重的裝飾發梳買了下來。
妻子為了給丈夫買一條象樣點兒的表鏈,以配丈夫那塊金懷表,忍痛將一頭秀發賣掉……
平安夜,兩人手裏拿著禮物,望著對方,淚眼婆娑……
兩人的禮物失去了實際意義,可它們卻飽含著這對夫妻間的深厚情誼,感人至深。
歐·亨利創作的源泉是來源於一個傳說:
耶穌出生馬槽裏時,有被稱為“麥琪”的三位賢人(也有人說是被稱為“東方三王”的三人),給他送來了三件禮物:
一個贈他以黃金,表示尊貴。
一個贈送給他的是乳香,代表神聖。
另一個贈給他藥物,預示著基督日後必受迫害而死。
三位賢明而大智的麥琪,首創了聖誕節饋贈禮物的風俗習慣。……
一個是神話傳說。
一個是文學作品。
一個是無名作者的想象。
一個是專業作家的虛構。
但它們卻多少反映了一種曆史與現實的事實:世界各民族大多都有一種“禮尚往來”的傳統與習俗。
我國素來都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對於禮尚往來自然更加重視:
《詩經》中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投我們木桃,報之以瓊瑤”。
“投我們木李,報之以瓊琚”。
……
孔老夫子亦是崇尚“禮”數的。
總之,有“投”必有“報”,有“來”則有“往”。
在社會交往當中,互贈禮物,曆來是被看作人之常情;朋友相處一段,互贈禮物,加深友誼,共享美好;情侶相伴一段,互贈禮物,表示對對方的肯定與關心……
不但是民間,就是官方,團體之間,國家之間,也常常用饋贈禮品來加強聯係,增進感情。
元首出訪,要帶些國禮送給待訪國家的元首。臨別,主國元首要送回禮給訪問者,以示感謝與友好。
小到個人與個人,大到國家與國家,“禮尚往來”無處不在。
的確,送禮是一種表達情意的方式,有助於人們增進感情,加強聯係,有助於密切人際間的交往,其積極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無論是送禮,還是受禮,都要注意不要被“投桃報李”所困苦……
一、送禮方:送禮切忌一個‘濫’字
送禮既是真情實意,那就不應該單純看做是一種應酬,不應該不分對象,隻為一張薄麵子,湊熱鬧、隨大流兒。
隻有關係較為密切,感情又比較深厚的親友之間,而且是必要時有所饋贈,這樣才是合宜的。
至於一般的朋友關係,泛泛之交,如果隻靠“投桃報李”的禮物交往來維係聯絡和感情,用一種表麵上親密的虛假氣氛來掩蓋,實際上不利於增進友誼,隻能流於庸俗化、商品化。
你來我往,你送我還,勉其難而為之。苦於、疲於應付,雙方都覺得是一種負擔。
鏡頭一:
這個月小王兩口子一下收到七八張“罰款單”——請柬。
人家遞貼子是看得起你。你30,他20的,七八家,乖乖,就是這個月不吃不喝也搭不完禮。
有些是摯友親朋,不去不行,有些則是初識不久,關係一般的。況且小王兩口子結婚時別人搭的禮你不可能原數送回吧,起碼也得往上加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