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遞進複句(1 / 1)

淺議遞進複句

最近聽了一堂語文課,複習內容是“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老師舉了茅以升《中國石拱橋》中的例句:“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麵發揮作用。”

老師說,“這種橋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這個句子,表達得非常準確;如果倒過來說,這種橋不僅結構堅固,而且形式優美,就不準確了。又說,比如描述一個人,說這個同學不但學習好,而且思想覺悟高,是準確的,反之就不準確了。

對語文老師的這種分析,我不敢苟同。茅以升的例句,相對於《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來說,它是順理成章的,具有邏輯的照應關係,不能前後調換;因為他的文章先從造型入手,說她像彩虹,然後談橋的堅固耐用。但是,把那個例句獨立出來,或者類似例句出現在別的文章裏,則完全可以倒過來表達。實際上,“不但……,而且……”這個遞進複句,涉及到兩個邏輯關係:客觀的邏輯關係和主觀的邏輯關係。表達客觀邏輯關係的,前後不允許顛倒;反映主觀邏輯關係的,則依表達的重點而轉移。

第一種情形,表達客觀的邏輯關係。這種邏輯關係客觀上有先後之分。

例1:我不但認識她,而且很了解她。

例2:他不但發現了錯誤,而且改正了錯誤。

例3:我們不但要關心中小學生,而且要愛護所有的未成年人。

例4:公民不但不要犯大法,就是小法也不要犯。

例5:我們不但善於認識世界,而且善於改造世界。

例6:這個縣不但經濟搞上去了,而且精神文明也成績斐然。

上述四個例句,分別從程度、次序、範圍、輕重等不同方麵,說明遞進複句的複雜性。一般地說,遞進複句中,後個分句比前一個分句都有更進一層的意思。以上例句表達的內容,客觀上是不容倒置的,它的邏輯程序是不可逆轉的,除非改變複句的類型。

第二種情形,表達主觀的邏輯關係。這種邏輯關係客觀上是同時存在的,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可根據寫作目的來定。

例1:這本書不僅內容精彩,而且裝幀漂亮。

例2:趙州橋不但結構堅固,而且造型美觀。

例3:我們不僅要大力發展農業,而且要大力發展工業。

例4:寫文章不光要有正確的觀點,還要有豐富的材料。

例5:女明星不僅能歌善舞,而且能說會道。

例6:他們不但堅持鍛煉身體,而且認真學習科學知識。

例7:這個地方不但物產豐富,而且風景優美。

例8:雜交水稻不僅質量越來越好,產量也越來越高。

上述這些例子,前後兩個分句,按照我們寫作的實際需要,可以交換易位。例如,一篇文章專談毛澤東的文學成就,我們就說,“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而且是浪漫的詩人”。毛澤東評價魯迅時,則說:“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又如,寫經濟類文章介紹一個地方,我們會說,“這個地方不僅風景優美,而且物產豐富”,強調該地方的物質生產;寫旅遊文章介紹它時,我們就說“這個地方不僅物產豐富,而且景色迷人”,突出其自然景觀。

由此可見,遞進複句兩類不同的邏輯關係,決定著我們寫文章的不同表達方式。複句中的前後分句能否調換位置,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