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六首賞析(1 / 2)

近體詩六首賞析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筆下怎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有由於這裏人跡罕到,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青鬆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這月下的青鬆和石上的清泉,(畫麵虛實、疏密相間)正是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裏傳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天真無邪的姑娘洗衣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麵襯托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誌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最後兩句,詩人反其義而用之,覺得“山中”比“朝中”好,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通篇的比興,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登高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起對。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飄落摩擦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誌難酬的感歎。

“獨登台”表明詩人是在登高遠眺,這就把眼前景與心中情緊密聯係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活。“百年”,本比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詩人目睹蒼涼的秋天,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生出無限的悲愁。“萬裏”“百年”與上聯“無邊”“不盡”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句。詩人備嚐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增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

首聯寫景,好似工筆畫,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渲染秋天氣氛,似畫家寫意。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麵,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從白發日多,因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哀景寫哀情。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