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美點透視二題
晉代的陸機《文賦》中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語是凝練精粹,哲理深邃,情意深厚,文質兼美的精彩語句,常置於文首,文中或文尾等關鍵顯眼之處。警語可以是哲思的升華點化,可以是激情的噴射凝聚,可以是生活的大義微言,具有凝重統攝,驅策篇段的作用,警策語或錯位嫁接,或躲閃回避,具有引人注目,耐人尋味的語言形式。品讀《花未眠》,引導學生從位置、作用、內容、形式等方麵探尋精彩美點,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主旨有一個深刻而透徹的了解。
(一)哀傷美
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後一句話是作者觸景生情、即事悟理的句子,“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哀傷”引人注目,海棠本是無情物,“哀傷”從何而來?這是作者移情海棠,睹物傷懷的結果。“哀傷”更耐人尋味,至少包含三層意思。一是以“哀傷”折射作者的心理苦況。海棠怒放,預示著衰敗凋謝的來臨,隱喻生命短促,美麗不再。作者以為海棠夜裏開花無人欣賞,淩晨發現它非常美麗,頓生憐憫之情,進而覺得海棠含有一種哀傷的美,這與作者孤獨、憂鬱、頹喪的心理不無關係。川端康成兩歲喪父,三歲喪母,七歲那年祖母去世,十五歲的時候和他相依為命的雙目失明的祖父也死去,童年的悲苦身世對川端康成的性格和文學風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美麗的鮮花在綻放的同時,也就接受了死神的邀請;最早成熟的果子,最先掉在地上,爛在泥土裏;越是快速生長的生命,越會快速接近死亡。在無限的時空麵前,個體的生命顯得柔弱而短暫。
二是以“哀傷”烘托海棠的淒豔幽美。海棠花晝夜未眠,遭遇了無人喝彩的孤獨寂寞、紅消香斷的淒淒慘慘和落落寡合的孤芳自賞,呈現出一種沉寂冷清、淒豔感傷的氛圍,它是哀傷的又是美麗的,無視環境的狹小和不公,忍受漫漫長夜的煎熬痛苦,以最美麗的風采照亮沉睡者的眼睛,以最燦爛的微笑點醒沉睡者的心靈,蘊至美於哀傷,以哀傷襯靜美,這份平靜而高貴的美不也給人以深刻的遐思嗎?
三是以“哀傷”來表達作者的感歎。把文章三、四兩個自然段結合起來分析,不難看出,自然美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而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的感受美的能力卻是有限的。人所能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主體感受能力的有限和客體對象的無限構成了一對永遠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矛盾對於一生追求唯美的川端康成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他的感歎隻能是誇父逐日似的執著無奈。此外,“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這幾句話,作者絕不是就事論事,淺嚐輒止,言外之意是:生活中我們太多的人對於美總是司空見慣,習焉不察,甚至不屑一顧,缺少一份敏感和發現,缺少一份關注和熱情;象“我這樣“明白過來”的人真是太少而又太晚了。這些句子流露出了作家對自身及同類對美感覺麻木、反映遲鈍而惋惜、痛心的心情,而這也是“哀傷”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