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能力分步提高?透過現象深入
【能力解說】
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係和表麵特征,事物的本質往往通過表象反映出來。每一個客觀事物,都是多種規定的複雜的統一體,這些複雜的規定通過豐富多彩的現象表現出來。人們接觸一個事物,總是先認識到它豐富多彩的現象,由感覺、知覺而到表象,取得關於這個事物的整體的感性的認識。通過分析事物的現象,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
【策略解讀】
事物的本質是蘊含在事物的現象之中的,往往很難一眼看出;同時,其本質也有層次深淺或主次的區別,不易一下抓準。因此,動筆寫作前須仔細審度,深入探究,不可貿然做出判斷。
1.要獨具慧眼,認真細致地觀察事物。對閱曆尚淺的高中生來說,觀察時不放過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兒”的凡人小事,如果能開動腦筋,透過那些“芝麻綠豆”的小問題去發現蘊含的深刻含意,同樣可以得到“尋常中顯本質,微塵中見大千”的卓爾不群的立意。
2.掌握把握本質的一些方法。要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對觀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葉以尋根,觀瀾而溯源”的功夫。注意運用比較的方法,對事物的現象進行概括,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進而“上升”“飛躍”,形成對事物理性化的認識。同時,注意對事物發展過程進行動態分析,探求事物在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上的特殊性。如1995年高考作文題中的寓言詩《鳥的評說》,描述了一群鳥互相揭短、互相攻擊的怪現象,在審題立意時,首先必須揭示出這一群鳥的本質特征:不能正確地、全麵地、辯證地看待自己和別人。否則,議論就無從談起。在探究事物的本質特征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相同、相似的現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質,不同的現象也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質。再如,1997年高考大作文,要求把試題提供的兩則材料結合起來思考,聯係實際展開議論。第一則材料講的是大多數青少年最讚賞“助人為樂”的品格,第二則材料講的是不少人碰到別人有麻煩時會“悄悄走開”。粗看起來,這兩則材料反映的現象截然相反,然而,透過現象作仔細的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兩種不同現象的本質恰恰是相同的:那就是自私心理在作怪,不少人總是希望別人幫助自己,而當別人有困難時卻不肯伸出援助之手。
3.把握一些“理論武器”。事物的現象是錯綜複雜的,往往真假交織,魚龍混雜,不易分辨,同時事物的本質往往也有個逐步暴露、逐漸展開的過程,因而,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並非易事。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積累,政治課本裏的一些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觀點要注意吸收消化,其他一些理論書籍和文章裏的精彩論析,也得時時留意。這樣,帶一點“理論武器”走進考場,根據需要,適當地、妥帖地加以運用,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4.文體不同,把握本質的方法不同。記敘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現方法的,在文章中一般是通過議論與抒情來體現“透過現象深入本質”。記敘中的議論和抒情,雖然篇幅一般都比較短,但在體現“透過現象深入本質”上有其獨特的作用。比如通過它可以深化敘事的內容,可以在篇末出現,也可以在文章中或是開頭出現。通過它還可以讓情感得以升華,無論是飽含哲理的抒情還是與抒情相結合的議論,還是賦予議論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這些都能透過所敘內容揭示這些內容的本質意義。議論文中議論本身就必須“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才能“深刻透徹”。因此具體要求為:議論文要有深刻的哲理性,它是訴諸理性的,議論文不僅要有正確、科學的理,而且這個理還要盡量講得深入、切實,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質;還要有周密的論辯性,理應是正確的、科學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現,要明理、闡理和揚理,就要論辯、闡發和證明,讀者通過作者周密地論辯,道理的深度、廣度和力度才能被發掘出來,才能夠體現“透過現象深入本質”;還要有強烈的說服力,這是“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的本質目標,以理取勝,以理服人,循循善誘,讓讀者真正能夠接受作者所揭示的“本質”。
說到底,事物“本質”的核心是“人心”,即人們的思想根源。任何不良的社會現象,追來追去,最後—定能追到“私心”上;任何好的社會現象,追來追去,一定能追趕到“公心”上。比如環境問題,似乎是與“私心”沒什麼聯係,是人類的共性的問題,如果刨根問底地問幾個“為什麼”,就會發現問題的根源。草原為什麼會衰退?是因為過度放牧?人們為什麼要過度放牧?是為為了滿足人們對牛奶、牛皮、羊毛越來越大的需求,是為了多賺錢。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們越來越大的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壞環境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各種貪婪的欲望。所以,每個人對環境的破壞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類把本屬於這個地球所有生命的環境當成了隻供自己消費的資源。如果能分析到這一點,就是找到了問題的本質,文章就很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