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思維 思維定義及特點(1 / 2)

談談思維 思維定義及特點

人,是萬物之靈。”

人,靈在何處?

“人,物也,萬物之中有智慧者也。”人之所以是萬物之主,就在於他有智慧,能思維,可去探究隱藏在事物內部的規律。而日月星辰沒有思想,河流山川沒有智慧,飛禽走獸也不能思維。因而鳥雖能搏擊長空,但卻不知自己為什麼能飛;魚能夠暢遊大海,也不解為何會遊;花園裏的花兒雖然美麗多姿、爭芳鬥妍,然而,植物並不懂開花的奧秘。可是,人,雖然他的視覺不如鷹,但是借助於他的智慧,卻能通過望遠鏡看到月亮上的環形山,了解遙遠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利用顯微鏡,掌握了細胞、分子和原子。正是思維使人克服了感官的局限,讓人探得了宇宙的秘密。因而有人說:“人是一根能思維的葦草。”盡管其身體在浩渺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思想卻能囊括整個宇宙。

思維是生物進化的最高成就,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思維使人類建造了宏偉的科學大廈,培育出絢麗多彩的藝術花圃,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現代文明。你想了解這個“宇宙之謎”的王國嗎?你願去欣賞地球上這最美麗的花朵嗎?

那就讓我們一同步入這奇妙無比的迷人世界,去領略那腦海中思維波濤的磅礴氣勢,去采擷那智慧的浪花吧!

我們知道,經過訓練的狗能成為人類偵破案件的有力助手,“警犬卡爾”已是家喻戶曉;敏捷勇敢的貓也使人構思出了“黑貓警長”的動人形象,為小朋友們所津津樂道;可你相信毛驢也可以當“法官”嗎?下麵我要給大家講述的就是一個毛驢“斷案”的故事。

驢與馬本來是同一類動物,卻因驢子其貌不揚,所以在人們的心目中它與奔騰馳騁的馬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人們將馬稱為駿馬,而把驢子叫做蠢驢。

但是,在古代印度和阿拉伯等國家的民間,卻視毛驢為具有超自然力的、威風凜凜的龐然大物。在那個時候,有些地區的法官還讓毛驢直接參與審判嫌疑犯的斷案活動。據說有一次,有戶人家的東西被盜,官員們抓了很多嫌疑犯,卻怎麼也不能斷定真正的盜賊是誰。於是,就對這些嫌疑犯說:“毛驢有神力,能識別盜賊,非常靈驗。”在審訊之前,為了表示對毛驢“法官”的尊重,首先將毛驢在房子裏供起來,官員們莊重地向毛驢行禮,嫌疑犯在麵見毛驢之前也要洗澡“淨身”。官員們對嫌疑犯當眾宣布:“你們都要到那間房子裏去摸毛驢的尾巴,沒有做賊的摸時,毛驢不叫;如果誰確是犯有偷竊之罪,那麼毛驢便會馬上大聲叫起來。”然後,官員們秘密地在毛驢的尾巴上塗上濃濃的煙黑,便把毛驢牽到一間專用的光線很暗的房子裏,讓嫌疑犯逐個進去摸毛驢的尾巴,出來後驗他們的手,發現隻有一個人手上沒有黑。一經審問,這人果然是賊。

“毛驢法官”真有斷案的智慧嗎?其實,聰明的朋友們稍加分析就不難看出:斷案的是人,而不是毛驢。這個故事體現的也正是人的智慧,人的思維能力。

那麼,什麼叫思維呢?

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運用它。比如:“你好好想一想”、“你考慮考慮”、“你動動腦筋”等,這些話的含義指的都是思維活動。在心理學上則給思維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間接和概括的反映。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維這種心理活動的最基本特征,依據這一特點才能將思維同其他的認識活動區別開來。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說間接性是思維的第一特征。所謂間接性就是指人們借助於已有的知識經驗,用它們做媒介,來認識那些我們還沒有直接感知或者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預測事物未來的變化;也就是一個從已知到未知,由表及裏的推導過程。

我們上麵講的“毛驢法官”的故事,就很典型地說明了思維的間接性。官員們並沒有也不可能親眼目睹竊賊偷戶主東西的情景,但他們根據當時人們對毛驢的崇拜及迷信心理使他們對“毛驢能辨賊”確信不疑,這樣,偷盜者作賊心虛,一定嚇得不敢去摸驢尾巴,怕驢子會大叫,結果兩手仍然是潔白幹淨的,不打自招。再如,內科醫生看病的時候,並不能直接看到病人內髒的病變,隻能通過聽診、化驗、切脈做中介,間接地推斷出病人得的是什麼病。平常,我們看見月亮有了暈環,就說:“明天要刮風了。”本來,當時並沒有刮大風,為什麼說將要刮風呢?就是運用我們的經驗去間接地認識預測未來事物變化的結果。

其次,概括性是思維的第二基本特征。所謂概括性就是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征和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係的認識。“毛驢法官”的故事同樣也體現著思維的概括性。作為當時的幾個嫌疑犯來講,模樣不同,年齡各異,偷盜意圖也不一樣,但官員們卻掌握了他們的共同特征,即:對毛驢的迷信和作賊心虛的心理,並概括出作賊心虛與不敢摸驢尾巴及手上未沾上煙黑的關係,從而才能推論出他未曾目睹的偷盜活動。再如,我們對“鳥”的認識,自然界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鳥,他們在大小、形態、生活習性、叫聲、顏色、會飛不會飛等方麵都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我們總能找出鳥的共同本質特征,於是,我們給鳥下了這樣一個定義:鳥是有羽毛、會下蛋的動物。這就是通過概括得出的。再比如,我們每次都看到有月暈就要刮風,於是,概括出了“月暈而風”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