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軍器部
牙
《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精,凡始豎牙,必以剛日,剛日者,謂上剋下也,立牙之日,吉氣來應,大勝之徵,《黃帝出軍決》曰:始立牙之日,旗幡指敵,或從風而舉,暉暉絕《太平禦覽》三百三十九作終。日,不絕禦覽作繞。竿,勇氣奔逸。
又曰:將軍出兵,有所討伐,引兵出城門,望見白雲及白水者,舉白牙旗,五色牙旗,隨天氣四時。
《魏誌》曰:典韋初為張邈士屬,趙寵牙門長大,莫能勝,韋一手建之,寵異才力。
《吳誌》曰:陸遜為右部督,會丹陽賊帥費棧,扇動山越,權遣遜討棧,棧支黨多,所往兵少,遜乃益施牙幢,分付鼓角,夜潛出穀間,鼓譟而前,應即破散。
《抱樸子》曰:軍所始舉牙立旗,風氣和調,幡校飄飄,終日不息者,其軍有功。
【賦】吳胡綜大牙賦曰:黃初八年,黃龍見夏口,孫權稱號,因瑞改元,作黃龍大牙,常在軍中,進退視其所向,命綜為賦曰:狼狐《初學記》二十二作弧。垂蒙,《初學記》作象,《太平禦覽》三百三十九作曜。實惟兵精,聖人觀法,是效是營,始作器械,爰求厥成,明明大吳,實天生德,仍律天時,製其神軍,取象太一,五將三門,疾則如電,遲則如雲,進止有度,約而不煩,四靈既布,黃龍處中,周製日月,實曰太常,傑然特立,六軍四望。
【祭文】後漢滕輔祭牙文曰:恭羌太守,《初學記》二十二作恭脩太牢,太平禦覽三百三十九作恭羞太牢,此訛。
絜薦遐靈,推轂之任,實討不庭,天道助順,正直聰明。
晉袁宏祭牙文曰:天生五材,治道所司,廢一不可,靜亂輔時。
晉顧愷之祭牙文曰:維某年某月日,錄尚書事豫章公裕,敢告黃帝蚩尤五兵之靈,兩儀有政,四海有王,奉命在天,世德重光,烈烈高牙,闐闐伐鼓,白氣經天,簡揚神武。
宋王誕伐廣固祭牙文曰:敬建崇牙,顯茲威靈,使鳴金輟釁,無戰有寧,皇風幽被,凱旆歸旌。
宋鄭鮮祭牙文曰:絜牲先事,薦茲敬祭,崇牙既建,義鋒增厲,人鬼一揆,三才同契,惟茲靈鑒,庶必有察,逆順幽辯,忠孝顯節,使凶醜時殲,主寧臣悅,振旅上京,凱歸西蕃,神器增暉,四境永安。
劍
《釋名》曰: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
《韻集》曰:鐔,劍口也。
《字林》曰:□彖,劍鼻也。
《龍魚河圖》曰:流州在西海中,上多積石,名為昆吾石,治其石成鐵,作劍,光明四照,洞如水精,事具地部石篇。
又曰:劍名飛揚,《管子》曰: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製之,以為劍鎧矛戟。
《山海經注》曰:汲郡塚中,得銅劍一枚,長三尺五寸,今所名幹將劍,明古者通以錫銅為兵器。
又曰: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事具人部讓篇。
《周官》曰: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不能為良,地氣然也。
《管子》曰:羽劍珠飾者,斬生之斧也。
《吳越春秋》曰:越王允常,聘區冶子作名劍五枚,一曰純鉤,二曰湛盧,三曰豪曹,或曰盤郢,四曰魚腸,五曰巨闕,秦客薛燭善相劍,王取純鉤示之,薛燭矍然望之曰:沉沉如芙蓉始生於湖,觀其文,如列星之行,觀其光,如水之溢塘,觀其文色,渙渙如冰將釋,見日之光,王曰:客有賣此劍者,有市之鄉三十,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其可與乎,薛燭曰:不可,臣聞王之造此劍,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吉日良時,雨師灑道,雷公發鼓,蛟龍捧爐,天帝壯炭,太一下觀,於是區冶子因天地之精,造為此劍,取湛盧視之,薛燭曰:善哉,銜金鐵之英,奇《初學記》二十二作寄。氣讬靈,服此劍者,可以折衝伐敵,人君有逆謀則去之,允常以魚腸湛盧豪曹獻吳王僚,後闔閭為一女,殺生以送死,湛盧之劍惡其無道,乃去如楚,昭王寐而得之,召風胡子問之,此劍直幾何,對曰: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不測,群神一《太平禦覽》三百四十三作上。天,區冶子已死,雖有傾城量金珠玉,猶不可與,況駿馬萬戶之都乎。
《越絕書》曰:楚王召風湖子而問之曰:寡人聞吳有幹將,越有區冶子,寡人原請此二人作鐵劍,乃令風湖子之吳,見區冶子幹將,使之作為鐵劍,曰泰阿,晉鄭聞而求之,不得,興師圍楚,於是王引泰阿之劍,登城而麾之,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裏,江水抑揚,折晉鄭之頭畢日,《太平禦覽》三百四十三作白。《列子》曰:衛孔周,其祖得殷帝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其一曰含光,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二曰承影,將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際,北麵察之,淡焉若有物在,莫識其狀,其觸物也,寂無有聲,而物不疾,三曰霄練,方晝,見其影,不見光,驢字衍。騞然而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此三寶傳之十三世矣。
又曰:宋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君,弄七劍,迭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
又曰:周穆王征西戎,西戎獻昆吾之劍,赤刃,切玉如泥。
《莊子》曰:昔趙文王喜劍,《莊子》曰:臣聞大王喜劍,臣有三劍,惟王所用,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代為鍔,晉衛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鋏,統以渤海,帶以常山,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諸侯之劍,以智勇士為鋒,以精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傑為鋏,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此無異鬥雞,一旦命以絕矣,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孫卿子》曰:桓公之慈,太公之闕,文王之琢,莊君之忽,闔閭子幹將莫耶,巨闕辟閭,皆古良劍也。
《屍子》曰:水試斷鵠雁,陸試斷牛馬,所以觀良劍也。
《呂氏春秋》曰: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遂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也,舟止,從其所契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又曰:荊有佽飛者,得寶劍於江幹,遂還反,涉江至於中流,而兩蛟夾繞其舡,佽飛攘臂袪衣,拔寶劍赴江,刺蛟殺之,荊王聞之,仕以執圭。
《史記》曰:吳季劄之初使,北過徐,徐君好季劄劍,口不敢言,季劄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寶劍,係徐君塚樹而去。
又曰:秦昭王臨朝歎息,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矣,以遠思慮而禦勇士,恐楚之圖秦。
又曰:高祖送徒驪山,到豐而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原還,高祖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蛇分為兩,道開,事具帝王部。
又曰:高祖擊英布時,為流矢所中,高祖問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慢罵之曰:吾從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又曰:陳平間行杖劍,亡渡河,舡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腰中有金寶,因之欲殺平,平恐,解衣佐刺舡,舡人知其無,乃止。
《說苑》曰:經侯往過魏太子,左帶玉具劍,右帶環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事具衣冠部觖佩篇。《異苑》曰:晉惠帝元康三年,武庫火,燒孔子履,高祖斬白蛇之劍,鹹見此劍,穿屋飛去,莫知所向。
《漢書》曰:雋不疑,字曼倩,帝使暴勝之為直指使者,素聞不疑賢,遣吏請與相見,不疑冠進賢冠,帶衤畾具劍,衤畾磊落壯大之濬。
又曰:陸賈常乘安車駟馬,從歌鼓琴瑟侍者十人,寶劍直百金,其遊漢庭,名聲藉甚,言狼藉其盛。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帶分景之劍,上元夫人帶流黃擇精之劍。
《東觀漢記》曰:世祖時,有獻名馬寶劍,直百金,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
《吳越春秋》曰:伍子胥過江,解其劍與漁父曰:此劍中有七星北鬥,其直百金。
《典論》曰: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長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厲以蛇監諸,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
雷次宗豫章記曰:吳未亡,恒有紫氣見牛鬥之間,張華聞雷孔章妙達緯象,乃要宿,問天文,孔章曰:惟牛鬥之間有異氣,是寶物也,精在豫章豐城,張華遂以孔章為豐城令,至縣,掘深二丈,得玉匣,長八尺,開之,得二劍,其夕鬥牛氣不複見,孔章乃留其一匣,而進之,劍至,光曜煒曄,煥若電發,後張華遇害,此劍飛入襄城水中,孔章臨亡,戒其子,恒以劍自隨,後其子為建安從事,經淺瀨,劍忽於腰間躍出,遂視,見二龍相隨焉。
《文士傳》曰:魏文帝愛楊脩才,脩誅後,追憶脩,脩曾以寶劍與文帝,帝後佩之,告左右曰:此楊脩劍也。
沈約《宋書》曰:初世祖賜謝莊寶劍,莊以與豫州刺史魯爽,別後,爽反叛,世祖因宴集,問劍所在,答曰:昔以與魯爽別,竊為陛下杜郵之賜,上甚悅,當時以為知言。
【詩】宋鮑昭詩曰:雙劍將別離,先在匣中鳴,雌沉吳江裏,雄飛入楚城,吳江深無底,楚闕有崇扃,一為天地別,豈直限幽明,神物終不隔,千祀儻還並。
梁吳筠詠寶劍詩曰:我有一寶劍,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鍔邊霜凜凜,匣上風淒淒,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
【銘】後漢士孫瑞劍銘曰:天生五材,金德惟剛,從革庚辛,含景吐商,辯物利用,勳伐彌彰,暨彼良工,區冶幹將,爰造寶劍,巨闕墨陽,精通皓靈,獲茲休祥,剖山竭川,虹蜺消亡,曜威燿武,震動遐荒,楚以定霸,越以取強。
晉裴景聲文身劍銘曰:器以利顯,實以名舉,長劍耿介,體文經武,陸斷玄犀,水截輕羽,九功斯像,七德是輔。
晉張協太阿劍銘曰:太阿之劍,世載其美,淬以清波,礪以越砥,如玉斯曜,若影在水,不運自肅,率土從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