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禮部上
禮
《管子》曰: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
《物理論》曰:禮者,履也,律也,義同而名異,五禮者,吉凶賓軍嘉也。
周禮,大宗伯之職,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祇,事謂祀之祭之享之,以凶禮哀邦國之憂,哀謂救患分災也,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同謂威其不葉偕老周禮注作僭差,此訛。也,以嘉禮親萬民,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而為製,吉禮之別十有二,一曰禋祀,二曰實柴,三曰□□燎,四曰血祭,五曰埋沉,六曰副辜,七曰肆獻,八曰饋食,九曰祠,十曰禴,十一一下脫曰字。嚐,十二曰蒸,凶禮之別有五,一曰喪禮,哀死亡,二曰荒禮,哀凶劄荒,人物有害之也,三曰吊禮,哀禍災,遭水火也,四曰禬禮,哀圍敗,同盟合會財貨,以更其所喪也,五曰恤禮,哀寇亂,鄰國相憂,賓禮之別有八,一曰朝,二曰宗,三曰覲,四曰遇,五曰會,六曰同,七曰問,八曰視,軍禮之別有五,一曰大師之禮以用眾,二曰大均之禮以恤眾,均其地政,所以憂民。三曰大田之禮以簡眾,因田習閱車徒之數也,四曰大役之禮以任眾,築宮邑,所以事民力彊周禮注彊下有弱字。也,五曰大封之禮以合眾,正封疆以合眾人也,嘉禮之別有六,一曰飲食,二曰婚冠,三曰賓射,四曰饗燕,五曰脤膰,六曰慶賀。
又曰:太宰掌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
大司徒以五禮防民之偽,而教之中。
《禮記》曰:禮也者,體也,禮不備,謂之不成人。
又曰: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又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雲,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言偃複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又曰: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
又曰:禮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鬆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也,貫四時,不改柯易葉。
又曰:夫禮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
《大戴禮》曰:禮象五行也,其義四時也,故以四時大戴禮本命篇無時字。舉,有思,大戴禮作恩,訛。有義,有節,有權。
《左傳》曰:子太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地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又曰: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公皆有亡焉,今朝賀而不度,高仰驕也,卑俯替也,驕近亂,替近疾,君為主,其先亡乎。
《論語》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又曰:顏回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回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莊子》曰: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楂梨橘柚耶,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故禮義法度,應時而變也。
《孫卿子》曰:人生有欲,欲則求,求則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義以養之,《慎子》曰:禮從俗,政從上,使從君,國有貴賤之禮,無賢不肖之禮也。
《白虎通》曰:所以作禮樂者,樂以象天,禮以法地。
《家語》曰:孔子言於魯哀公曰:人之所以生,禮為大,非禮無以辨君臣之位。
董生書曰:理者天所為也,文者人所為也,人所為謂之禮,禮者,因人情而為節文也,以救其亂,夫隄者水之防也,禮者人之防也,刑防其末,禮防其本。
《禮稽命徵》曰:禮之動搖也,與天地同氣,四時合信,陰陽為符,日月為明。
《漢書》曰:叔孫通為高祖製漢儀十二篇。
範曄《後漢書》曰:詔召玄武司馬班固,問定禮製之宜,固曰:京師諸儒,多能說禮,宜廣招集,共議失得,帝曰:作舍道邊,三年不成,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昔者堯作大章,一夔足矣,章和元年,乃召曹褒,詣嘉德門,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敕褒曰:此製散略,多不合經,令宜依製條,使可施行,褒於南宮東觀,考正舊禮,上自天子,至於庶人,冠昏吉凶,終始製度,以為一百五十篇。
《典略》曰:孔子適宋,與弟子習於樹下,宋司馬桓魋使人拔其樹,去適於野。
【賦】楚荀況禮賦曰: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彊,粹而王,駮而霸,無一焉而亡,臣愚弗識,敢請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歟,簡而易知,而致有理者歟,君子所敬,小人所不敬者歟,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歟,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
祭祀
《尚書大傳》曰:祭之為言察也,薦,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
《爾雅》曰: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礿,新菜可汋,秋祭曰嚐,嚐新穀也,冬祭曰蒸,蒸,進也,進品物祭天曰燔柴,既祭,積薪焚之,祭地曰瘞薶,既祭,埋藏之,祭山曰庪懸,或庪或懸,置之於山,庪音軌。祭水曰沉浮,或沉或浮,置之於水,祭星曰布,布散於地,祭風曰磔,今俗當大道中磔狗,雲以止風,此其遺象也,是類是禡,師祭也,類於上帝,禡於所征之地,禡,莫架反,出詩雅也。既伯既禱,馬祭也,伯,馬祖也,將用馬力,必先祭其祖也。
《廣雅》曰:圓丘大壇,祭天也,方澤大折,祭地也。
《周書》曰:設丘兆於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後稷農星,先王皆與食。
《說文》曰:除惡之祭曰禬,告事示福曰禱,道上之祭曰犭軍,絜意以享曰禋,以事類祭神曰礻類,祭司命曰礻比,俾利反。祭豕先曰礻曹,似勞反。月祭曰祽。子內反。
《周官》曰:凡庶人不畜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
又曰: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埋沉祭山林川澤,以副副音孚逼(經典釋文下有反字)膝(周禮注作焜。)也。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
又曰:凡陽祀,用騂牲毛之,陰祀,用黝牲毛之,陰是北郊。
又鄭注曰:《周禮》曰:鬱為蘭也,煮之和鬯酒也。
《禮記》曰:祭,豐年不奢,凶年不儉。
又曰:祭不欲數,數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嚐,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淒愴之心,非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
又曰:孟春之月,其祀戶,祭先脾,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中央土,其祀中霤,祭先心,孟秋之月,其祀門,祭先肝,孟冬之月,其祀行,祭先腎,天子祭天地四方山川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祭日於壇,祭月於坎,日於東序,月於西序,以別幽明內外,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行,曰國門,曰泰厲,曰戶,曰灶,諸侯五祀,曰司命中霤國門國行公厲,大夫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士二祀,曰門,曰行,庶人一祀,曰或亡戶,或立灶,聖人之製祀也,法施於人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日月星辰,人所瞻仰也,山林川穀丘陵,人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尚書》曰: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王肅注雲,六宗者,所宗者皆絜祀之,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禜祭星也,雲禜祭水旱也。
《詩》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穀梁傳》曰:宮室不設,不可以祭者,薦其義也,非享味也。
《物理論》曰:古者尊祭重神,祭宗廟,追養也,祭天地,報往也。
《論衡》曰:凡祭祀之義有二,一曰報功,二曰修先,報功以勉力,脩先以崇恩也。
《幽明錄》曰:廟方四丈,不作墉道,廣□原缺,明本作五,《初學記》十三作四。尺,夾樹蘭香,齋者煮以沐浴後祭,所謂蘭湯。
《屍子》曰:齊有貧者,命其狗為富,命其子為樂,方將祭,入於室,叱之曰:富出,祝曰:不祥,家果有禍,長子死,哭之曰:樂乎,而不自悲也。
《孔叢子》曰:元和二年春,帝東巡狩,還過魯,幸闕裏,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弟子,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人。
《越絕書》曰:越王既往平吳,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因以其時為之立祠,垂之末世,傳之萬載。
《漢書》曰:高祖微時,聞魏公子賢,及即位,每過大梁,常祀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塚五家,世世以歲四時奉祠。
又曰:元始四年,詔書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應,詔書歲時郡二千石率官屬行禮奉祠,信臣家在南陽,亦為立祠。
又曰:初朱邑且死,囑其子曰:我故為桐鄉嗇夫,其民吏愛我,必葬桐鄉,後世子孫奉我,不如桐鄉民,及死,其子葬之桐鄉西郭外,民果共為邑起塚,立祠祭,至今不絕。
《東觀漢記》曰:桓譚,字君山,沛人,章帝元和中,行巡狩至沛,令使者祠譚家,鄉裏甚榮之。
又曰:永平二年十一月,詔京兆右扶風,以中牢祀蕭何霍光,出郡錢穀,給蕭何子孫,在三裏內者,悉令侍祠。
又曰:皇帝立黃老祠躍《太平禦覽》五百二十六作濯。龍中,為壇,采色眩曜。
《漢舊儀》曰:皇帝祭天,紫壇帷幄,高皇帝配天,後《初學記》十三,太平禦覽五百二十六作居。堂下西鄉,紺席也。
《左傳》曰:龍見而雩,旱祭也,祈雨為雩。雪霜風雨之災則禜之。
【文】魏武帝祠太尉喬玄墓文曰:昔以幼年,逮升堂室,增榮益觀,皆由獎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從容要誓,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鬥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腸魏誌一注作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夫何肯為此辭哉。
晉潘嶽為諸婦祭庾新婦文曰:潛形幽櫬,寧神舊宇,室虛風生,床塵帷舉,自我不見,載離寒暑,雖則乖隔,哀亦時敘,啟殯今夕,祖行明朝,雨絕華庭,埃滅大宵,儷執箕帚,偕奉夕朝,仿佛未行,顧瞻弗獲,伏膺飲淚,感今懷昔,懷昔伊何,祁祁娣姒,感今伊何,冥冥吾子,形未廢目,音猶在耳。
晉殷闡祭王東亭文曰:以少牢之奠,敬薦東亭王侯之靈,蓋聞朗鑒不塵,精金能照,君以珪璋,資以明要,少長風流,舉契理調,事擾皇家,道在君子,亮誠外內,寄心萬裏,契同風雲,義貫終始,自昔索居,荏苒於茲,五載不覿,何日不思,嗚呼若人,奄隨化遷,古之遺愛,猶或興言,承凶愴痛,慨然留連。
晉殷允祭徐孺子文曰:惟豫章太守殷君,謹奠漢故聘士豫章徐先生,惟君資純玄粹,含真太和,卓爾高尚,道映南嶽,逍遙環堵,萬物不幹其誌,負褐行吟,軒冕不易其樂,時攜虛榻,佇金蘭之眷,千裏命契,寄生芻之詠,非夫超悟身名,遁世無悶者,孰若是乎,夫誠素自中,微物為重,蘋藻是歆,實過牲牢。
晉王珣祭徐聘士文曰:豫章徐先生,陶精太和,誕膺一德,藏器高棲,確爾特立,貞一足以製群動,純本足以息浮末,宣尼有言,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若先生者,抑亦當之矣,限茲遐路,無由造敬,係佇靈宇,乃情依依,故貢薄祠,昭述宿心,神而有靈,儻垂尚饗。
晉周穎文祭梁鴻文曰:晉隆安四年,陳郡周穎文,以蕰藻行潦,祠於梁先生之墓,夫子邁誌箕穎,塵垢雕俗,骨秀風霜,性淳寡欲,娶待偕隱之儷,文絕陪臣之錄,遂負策周魯之郊,逆旅吳會之阿,可謂高奇絕倫,孤生莫和者也,後學撫牘,得人在文,忽以知命,而展其墳,芒芒積草,有馥餘芬,昔先生過延陵而想季,經海隅而感連,苟踐跡而趣合,亦斷金於當年。
宋王僧遠祭顏延之文曰:氣高叔夜,方嚴仲舉,逸翮獨征,孤風絕侶。
宋陶潛自祭文曰:歲惟丁未,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於征,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本宅,故人淒其相悲,同祖行於今夕,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簞飄屢罄,絺綌冬陳,已達運命,疇能罔眷,餘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複戀,葬之中野,以安其魂,寂寂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
宋謝延之祭屈原文曰:蘭薰而摧,玉貞則折,物忌堅芳,人諱明絜,曰若先生,逢辰之缺。
齊卞伯玉祭孫叔敖文曰:謹以醴羞,祭楚令尹孫君之靈,眇眇千載,悠悠舒荊,理無不通,事隔者形,尚想清塵,承風效誠,超超夫子,淡矣道情,自心伊貴,人爵靡嬰,芳風如簫,清響如□員,景矣行役,言戾豫方,側聞夫子,讬憤睢陽,靈封頹墓,丘塋榛荒,幽幽神道,為有為亡,徘徊永念,愴矣其傷。
齊謝朓為諸娣祭阮夫人文曰:婉娩嬪德,幽閑婦性,眄史弘箴,陳詩成詠,嘉言足題,清暉可映,契闊未幾,音塵如昨,中景遽傾,芳荍先落,疇日交觴,享也虛薦,帶上先結,握中遺扇,迸淚失聲,潺湲如霰。
齊孔稚珪祭外兄張長史文曰:惟君之德,高明秀挺,浩汗深度,昂藏風領,學不師古,因心則睿,筌蹄象繇,糠秕莊惠,吾與夫子,分協芳金,憑風共酒,藉月同琴。
梁簡文帝祭戰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賞,班荷元勳,蘇逢漏網,校尉霑榮,屬國蒙獎,獨念斷魂,長畢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聞身沒,詎辯名傳。
梁徐悱妻劉氏祭夫文曰:維梁大同五年,新婦謹薦少牢於徐府君之靈曰:惟君德爰禮智,才兼文雅,學比山成,辯同河瀉,明經擢秀,光朝振野,調逸許中,聲高洛下,含潘度陸,超終邁賈,二儀既肇,判合始分,簡賢依德,乃隸夫君,外治徒奉,內佐無聞,幸移蓬性,頗習蘭薰,式傳琴瑟,相酬典墳,輔仁難驗,神情易促,雹碎春紅,霜雕夏綠,躬奉正衾,親觀啟足,一見無期,百身何贖,嗚呼哀哉,生死雖殊,情親猶一,敢遵先好,手調薑橘,素俎空乾,奠觴徒溢,昔奉齊眉,異於今日,從軍暫別,且思樓中,伯遊未反,尚比飛蓬,如當此訣,永痛無窮,百年何幾,泉穴方同。
陳沈炯祭梁吳郡袁府君文曰:夫宮鳴徵應,響韻相趨,桂馥蘭芬,期臭在斯,道合一朝,豈忘千載,日者明德世彥,振纓王室,坐嘯大邦,顯治巨麗,竊以不敏,出宰句吳,上郡下邑,都城接雉,雖王事靡盬,無失豫遊,窺洞庭於五湖,登姑蘇於九曲,身後之事,一至於斯,今者長樂未央,已夾樗裏之墓,公宮魯庫,非複少昊之墟,成土一棺,未知何讬,解劍絮漿,轉增歔欷。
郊丘
《爾雅》曰: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
《廣雅》曰:圓丘太壇祭天,方澤太折祭地。
《周書》曰:乃兆乎南郊,以祀上帝,配後稷農皇按前祭祀篇引作星。先王與食。
《周官》曰:大宗伯掌天神之禮,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