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保衛黃河》
這首歌曲選自《黃河大合唱》,這部大合唱由著名詩人光未然作詞,由冼星海作曲,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音樂家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正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所說:《黃河大合唱》凝聚著冼星海的卓越才華和傑出創造性,被認為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
1938年冬天,光未然帶領抗戰演劇隊,由陝西東渡黃河,去呂梁山抗日根據地,宣傳抗日。次年春季,又西渡黃河回到延安,詩人親眼看到黃河上的船夫與驚濤駭浪搏鬥的情景,親耳聽到船夫們高亢、沉著的號子聲,心情十分激動,因而寫下了歌頌黃河的詩篇《黃河》。音樂家冼星海在除夕聯歡晚會上聽到詩人的朗誦,深受感動,他感動詩中“有偉大的氣魄,有技巧,有熱情和真實,尤其有光明的前途。……它還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歌詞本身已盡情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曆史了。”(冼星海語)於是,冼星海即以巨大的熱情,僅用了六天時間,抱病完成了這部大合唱,這時正是1939年3月。後來,冼星海因病去蘇聯治療,於1941年,又在異國他鄉重新整理加工了這部巨作。
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象征,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光輝曆史和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控訴了帝國主義侵略行徑,讚頌了英雄的中華兒女保衛黃河、保衛家鄉、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向全中國、全世界宣告了誓將民族解放鬥爭進行到底的決心。
全曲由《序曲》(純器樂演奏)、《黃河船夫曲》(合唱)、《黃河頌》(男聲獨唱)、《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朗誦)、《黃水謠》(女聲合唱)、《河邊對口曲》(男聲對唱、合唱)、《黃河怨》(女聲獨唱)、《保衛黃河》(齊唱、輪唱)和《怒吼吧!黃河吧》(合唱)等九個樂章組成。各個樂章又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而除大合唱經常完整地演出外,某些樂章也可獨立演唱。這首《保衛黃河》不但可在舞台上演唱,也是最適宜在群眾中推廣傳唱的一首革命傳統歌曲。
這首歌曲成功地運用了“卡農”手法。這是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複調音樂形式,相隔一小節或數小節後,進入的各個聲部自始至終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唱同一旋律。我國群眾歌曲中常常用這種手法來輪唱。在這首歌曲中,作曲家還采用了襯詞“龍格、龍格、龍格龍”,獨具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
18《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這首歌曲由曹火星作詞並作曲。1943年9月,當時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一書,大言不慚地提出“沒有中國國民黨,那就沒有了中國”的論調,引起了廣大人民的不滿。延安的《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針鋒相對,對蔣介石的種種反動行徑,通過擺事實,說道理,進行了批駁。作者就創作了這首歌曲,配合正義鬥爭,唱出革命群眾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心聲。歌名原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經毛澤東、周恩來兩位領導人討論,建議在“中國”兩字前,加了一個“新”字,因而使其主題更為鮮明、準確。這首歌一唱就唱了半個世紀,至今仍是我國各族人民在舉行盛大活動或集會時,常常詠唱的一首好歌。
這首歌曲的語言樸實,曲調流暢,易記易唱。全曲一共十個樂句,是一首單段歌曲。前兩句節奏相同,開門見山唱出了主題。從第三句開始,列舉中國共產黨對人民、對革命的“好處”,節奏逐步加快,並漸漸進入短垛式的樂曲,唱詞換句的呼吸號又設計在小節的最後半拍上,表現了激動的情緒,將歌曲推向高潮。最後兩句又重複了二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主題詞,節奏趨緩,曲調為第一、二句的變化再現,結束堅定、有力。
19《歌唱祖國》
這首歌曲由著名的老音樂家王莘作詞、作曲,音樂家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一周年,以無比的熱情創作了這首歌曲。在1950年國慶節前,《人民日報》及全國各大報紙刊登了這首歌曲,向全國人民推薦,作為祝賀年輕的共和國生日的獻禮。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首全麵讚頌祖國的歌曲,表現了剛剛獲得解放的中國人民的豪邁氣勢,記錄了人民共和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嶄新麵貌。
這首歌曲分主歌與副歌兩部分。全曲有四上節的前奏,然後以副歌開始,旋律表現了充滿信心、開朗豪邁的情緒,伴隨著隊伍進行的節奏;如聽到億萬中國人民整齊、堅定的前進步伐聲。主歌共有三段歌詞,淋漓盡致地歌唱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勤勞勇敢的人民大眾、偉大的領袖、茁壯成長的共和國。主歌的長度與副歌相似,無論節奏與曲調都表達了自豪感。這是一首藝術性與思想性兼佳的頌歌。由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選用它作全國新聞與報紙摘要節目聯播的開始曲,因而我們每天都可以聽到這雄偉的歌聲。
20《烏蘇裏船歌》
這是一首根據生活在黑龍江省,以狩獵,捕魚為生的赫哲族的漁歌素材創作的歌曲。原由胡小石作詞,汪雲才作曲,創作於60年代。我國歌唱家郭頌第一個將這首歌帶上音樂舞台,在演出中,郭頌又進行了細致的潤色與加工。這首歌的歌詞與旋律具有濃鬱的民族與地方風格,並通過歌唱家別致、出色的演唱,果然一炮打火,從此流傳全國,成了一首受全國人民喜愛的,具有民歌風的藝術歌曲。
歌曲的起始有一段短短的前奏,從“5”的顫音開始,向上行進,又向下緩緩跌回到“5”音,似乎是遠處傳來的水波聲和漁舟搖槳擊水聲。而後引出了漁民歡快的有呼有應的歌聲,好像他們正在互遞信息,或是麵對大自然,發出內心的情語。這一段雖有唱聲,卻無實詞,有時強時弱、時呼時答中,產生了悠揚迷人的起伏感。而後歌曲進入了第二段,唱出了烏蘇裏江與大頂子山的壯麗景色,抒發了赫哲人民熱愛勞動、盼望豐收的情感。歌曲最後又再現了第一段有呼唱、有回聲的旋律,並且漸漸減弱,停止在穩定的音型上,像泛舟的漁民,漸漸遠去了。
這首歌曲不但在國內深受歡迎,而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亞太歌曲集》,贈送給在亞太地區的聯合國會員國,這首優秀的歌曲便在各國傳播。
21《唱支山歌給黨聽》
1963年,《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同誌“向雷鋒同誌學習”的題詞後,全國掀起了學習雷鋒的熱潮。在這個熱潮中,出現了許多有關這一主題的文藝作品。作曲家朱踐耳從發表的《雷鋒日記》中見到了雷鋒同誌生前摘抄的一首短詩,十分形象地表達了一個年輕的人民戰士,把黨比作母親,不時向她傾吐心聲的樸實而深厚的感情。作曲家即以山歌的形式,為這首短詩譜了曲,並且成為一首歌頌中國共產黨的優秀藝術歌曲。
這首歌曲的歌詞隻有八句。作曲家采用帶再現的三部曲式——即:“ABA”形式譜曲。A段具有很濃厚的抒情色彩,表達了戰士對黨的熱愛。在A段結束後,出現了四小節的間奏,過渡到“憶苦思甜”的情緒中去。B段的曲調與A段形成鮮明的對比,時而泣訴,時而憤慨,將一個青年戰士在舊社會曆盡苦難,解放後決心跟著共產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信心表達得十分堅定、有力,而在20餘小節的B段中,調式、節奏與速度都隨著歌詞的內容不斷改變,產生了十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使歌唱者與聆聽者都會產生激動的情緒。然後又出現了一個七小節的間奏,為A段的再現起了很好的過渡作用。然後歌曲重新轉入抒情的氣氛,旋律逐步擴充,把音樂重新推向高潮,強調了中心思想。最後一段歌詞由“5”緩緩向上行進八度,在十分明朗熱情的效果中結束全曲。
22《我的祖國》
這是50年代的優秀影片《上甘嶺》中的插曲。由我國著名的詞作家喬羽作詞,著名的作曲家劉熾作曲。《上甘嶺》是一部描寫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抗美援朝的偉大戰鬥中英勇不屈的故事片,曾激勵過全國軍民,至今仍是一部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好影片。這部影片經常出現在銀幕和電視熒屏上,教育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歌曲通過優美、抒情的歌詞與旋律,表達了中國人民誌願軍戰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赤膽忠心,在影片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影片演出後,這首歌曲唱遍了福州大地,並鼓舞了海外的中華兒女。正如影片導演當年要求的那樣,《我的祖國》成了一首“不被人遺忘的歌”。
這首歌曲由主歌與副歌兩部分組成,前奏和過門用的就是副歌的後兩句的曲調。作曲家在譜曲時既注意了我國民間音樂的傳統,又注入了時代的特征。歌聲開始的第一小節,就出現了八度跳進,第三、四小節趨向平緩,而後幾小節又出現了多度跳進音型,在這些起伏較大的波浪旋律中,抒發了強烈的感情。前麵的九小節是由女高音領唱的,曾被稱為我國現代歌曲中最動聽的音樂主題之一。
而後,出現了合唱部分,以四度音調“5”—“1·”為主,節奏又十分開闊、豪放,表達了對祖國的摯情厚愛。而作曲家在這一部分,還運用了七級下落的音型“5—6·”及“2—3”,與前麵獨唱部分的跳進相呼應。在統一中,又表現了對立,不斷衝擊人們的感情,令人久聞不厭。這首歌最初就是我國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為電影配音的,至今仍是她的受廣大人民歡迎的保留曲目之一,凡逢重大節日,全國人民都會在廣播、電視節目中聽到這首歌曲。
23《我愛你,中國》
這是一部70年代的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雖然這部影片現在已經很少在銀幕上出現,但是這一首抒情的女調音獨唱曲卻在全國人民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我們經常可以在音樂舞台上、廣播與電視節目中聽到它。它的旋律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又將外國藝術歌曲的特色融於其內,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歌詞強烈地表達了海外華人熱愛祖國的赤子心情,因而成為一首藝術性與思想性均強的好歌。
這首歌曲由三部分組成。“百靈鳥從藍天飛過,我愛你,中國”這一句的旋律舒緩,節奏也比較自由,從“5”到“2·”。的音域顯得很寬廣,如一個引子,將人們引到遼闊的想象空間。
中間一段是主題段,歌詞與曲調盡量體現了歌頌與讚美的色彩,突出了“中國”的“可愛”。
第三部分是尾聲,用拖腔較長,起伏較大的“啊”來表達對祖國的思念與眷戀,接著出現了有力的結尾,以三連音配以“我要把”三個字表現出堅定的情緒,並逐漸將全曲推向高潮,在加以延長號的“1·”中結束。
24民族歌劇《白毛女》選曲《北風吹》《十裏風雪一片白》《紮紅頭繩》
《白毛女》創作於1945年。由馬可、張魯、翟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作曲。延安魯迅文藝學院集體作詞,賀敬之、丁顏執筆。該年四月,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作首次演出,獲得成功。後在延安連續演出三十餘場,觀眾十分熱烈,由於歌劇在藝術形式與主題內容方麵的完美統一,因而在國內解放戰爭期間,成了對人民解放軍戰士及廣大群眾進行革命教育的藝術“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該劇又作了一次較大的修改與加工,不斷在國內上演。1951年榮獲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
歌劇的故事取材於晉察冀邊區的民間傳說。寫惡霸地主黃世仁逼死了佃戶楊白勞,霸占了他的女兒喜兒,後來又企圖將她賣掉,喜兒在女仆張二嬸的幫助下,逃出虎口,避入深山野林,苦熬數年,全身毛發變白,被附近村民誤認為“白毛仙姑”,喜兒心藏深切的仇恨,堅強地活了下來。後來,八路軍解放了該地區,喜兒原來的男友大春已當上了部隊戰士,在山洞中,大春救出了喜兒,並發動群眾,清算了黃世仁的罪惡。喜兒和鄉親們報了仇,翻了身,過上了幸福生活。
《白毛女》是在新秧歌運動和秧歌劇創作已取得豐富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深深地紮根於我國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又吸取與借鑒了西洋歌劇的一些精華,使之“洋為中用”。因而這部歌劇的誕生對我國的民族歌劇以後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經驗。
這部歌劇對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及在劇情的發展中的變化,選取各種民歌曲調作為各個主導主題的基礎,使之形象鮮明,具有極強的戲劇性效果。例如刻畫喜兒性格的音樂主題主要來自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陽傳》,根據劇情的需要,有所變化與發展,我們從《北風吹》一段中就可感覺到。而楊白勞躲債回家路上唱的一段《十裏風雪一片白》,又取材於山西民歌《揀麥根》,以表現楊白勞沉重、悲憤的心情。
這部歌劇曾於50年代拍攝成故事影片在全國放映,影片中將歌劇中的主要音樂與唱段都保留了下來。60年代又改編成芭蕾舞劇,舞劇音樂同樣也取材於原歌劇。70年代,作曲家朱踐耳、施詠康又根據歌劇與舞劇中的音樂主題,改編成《白毛女》弦樂四重奏。由此可見《白毛女》原歌劇音樂的影響之大。
25歌劇《江姐》選曲《紅梅讚》
歌劇《江姐》是根據長篇小說《紅岩》改編的民族歌劇,由羊鳴、薑春陽、金砂作曲,閻肅編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文工團歌劇團於1964年首演於北京。
這部歌劇以真人真事為依據,寫全國解放前夕,中共地下黨員江雪琴肩負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使命,離別重慶,奔赴川北。途中突聞丈夫——華瑩山遊擊隊政委彭鬆濤同誌犧牲,十分悲痛,但為了革命事業,仍然投入對敵鬥爭。後來由於叛徒甫誌高的出賣,不幸被捕。江姐關押於渣滓洞集中營內,麵對敵人的利誘與酷刑,大義凜然,最後在重慶即將解放的前夕,英勇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