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識人的誤區(2 / 3)

**忌以不實傳聞鑒人

在識人的問題上,我國戰國時著名哲學家韓非在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強調識人不可以輿論與傳聞為依據。

韓非認為,對人,隻應看他是否具有才華,而不管他是否受到非議或是讚譽。

為什麼在識人的問題上要排除輿論與傳聞的幹擾呢?韓非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以聲譽的好壞來作為提拔人才的依據,那麼臣下就會背離君主而在下麵相互勾結,以便製造對對方不利的輿論與傳聞;如果根據朋黨關係來薦舉官員,那麼臣民就會致力於勾結拉攏而不再在法律的規定內憑功業來求得任用。所以,如果任命官員不以才能作為標準,而隻根據聲譽、朋黨關係如何,那麼,國家就會混亂。沒有一套正確方法來識別人才的君主,必然會根據他人的議論來判斷一個人的智愚與忠奸。別人稱讚誰,君主就隨之喜歡誰;別人非議誰,君主隨之厭惡誰。這樣,傳聞與毀譽成了衡量官員好壞的標準。於是,那些慣於討好、習於鑽營、善於拉拉扯扯的人,就會得逞於一時,朝廷則可能被這群結黨營私的小人所充斥;而那些正道直行的賢人君子,就會顯得孤立無援,長此,就將形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的局麵。

在現代企業中,如果傳聞與讒言盛行,就會使積極向上的人遭到非議和誹謗,從而喪失信心;也會使有缺點的人被旁人的舌頭壓得抬不起頭;甚至還會使有凝聚力的集體變得渙散。

作為領導者,應以古鑒今,以古為鏡,不聽信傳聞與讒言,憑借辨別是非的能力去了解實際情況,識別賢才。同時,要關心、鼓勵遭受非議的人,使正直的人能有一個寬鬆的工作環境和輕鬆愉悅的心情;而對於那種嫉賢妒能、編造傳聞流言、無中生有中傷別人的人,給予嚴厲的批評與教育。

傳聞與讒言,留給今天的領導者的思考是沉重的。某公司的一位經理由於對新調來的兩個業務主管不了解,心裏沒底,於是,就找了幾個跟自己親近的人了解情況。而這些人對新來的兩位主管嚴格管理、秉公辦事的做法很不習慣,便借所謂“群眾反映”不好為由,對其捏造一些流言蜚語,結果,這位經理偏聽偏信,於是找個理由把這兩名主管調離了工作崗位。

這事聽起來幼稚可笑,可在現實生活中卻屢見不鮮。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事例,有的人才,其觀點、謀略新穎奇特,一時難為多數人所理解與接受,然而,卻是可行的,甚至是難能可貴的。而這種人,往往難以取得多數人的支持,也常常會有不好的輿論。如果僅憑“傳聞”,以輿論識人,就會把這種難能可貴的人才連同他的觀點、謀略一起拒之門外,豈不是一大損失!

因此,在識人的實踐中,既不可不注意“民意”,又不可被表麵的“民意”所左右。“群眾反映”、“民意測驗”,從本質上說,都無可非議。如果僅憑此識別人才,未免過於草率。至於將一些流言蜚語、閑言碎語等視同為“群眾意見”,那就更幼稚可笑了。

此外,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所謂“有爭議的人物”。這種人,輿論對他們不利,然而,他們卻是一批有才華、有所作為的人群。我們的企業領導,對他們,不應以所謂的輿論而棄之,而應當用事實去考察、去識別。

**忌以個人親疏劃線

知人用人唯親,還是知人用人唯賢,這是兩種不同的用人方針。知人用人唯親,是指不論親疏恩仇,隻要有賢才就知之用之;知人用人唯親,是自己的親友或親己者,始信而用之。知人用人而以親劃線,這就是曆史上不少英雄好漢栽筋鬥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是因為:一個人的親友究竟有限,在有限的人數中了解選拔人才,必然數量少,而質量不高,故多庸才;用人唯親,必然不信任外人,以至排擠之。而不被信用的人才,必然另尋出路,投奔他處。這實是為敵對勢力輸送人才,其結果是削弱了自己。能否得人才,是勝敗的關鍵,彼此前途如何,可以預料。

為何知人用人唯親?無非是親人可信任而已。是否可信任,主要是看其人的品德如何,而不在是否親人。每當勢衰或敗亡時,出賣或殺害自己的,恰恰是其所親的人。

曆史的鑒誡雖然如此深刻,但用人唯親者仍不乏其人,這既有感情問題,也有了解和認識問題。而能用人唯賢,要有寬闊的容人胸懷,有超人的膽、識、才,而這種傑出的人物是不多的。

秦能滅六國,秦能用天下之人才是重要的原因。秦能用天下人才,故多傑出之才;六國則主要唯親是用,故庸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