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滲濕藥
扁蓄
Bianxu
HERBAPOLYGNIAVICULARIS
本品為蓼科植物扁蓄PolygonumaviculareL.的幹燥地上部分。夏季葉茂盛時采收,除去根及雜質,曬幹。
【性狀】本品莖呈圓柱形而略扁,有分枝,長15~40cm,直徑0.2~0.3cm。表麵灰綠色或棕紅色,有細密微突起的縱紋;節部稍膨大,有淺棕色膜質的托葉鞘,節間長約3cm;質硬,易折斷,斷麵髓部白色。葉互生,近無柄或具短柄,葉片多脫落或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披針形,全緣,兩麵均呈棕綠色或灰綠色。無臭,味微苦。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利尿通淋,殺蟲,止癢。用於膀胱熱淋,小便短赤,淋瀝澀痛,皮膚澀疹,陰癢帶下。
【用法與用量】9~5g;外用適量,煎洗患處。
【貯藏】置幹燥處。
車前子
Cheqianzi
SEMENPLANTAGINIS
本品為車前科植物前PlantagoasiaticaL.或平車前PlantagodepressaWilld.的幹燥成熟種子。夏、秋二季種子成熟時采收果穗,曬幹,搓出種子,除去雜質。
【性狀】本品呈橢圓形、不規則長圓形或三角狀長圓形,略扁,長約2mm,寬約1mm。表麵黃棕色至黑褐色,有細皺紋,一麵有灰白色凹點狀種臍。質硬。氣微,味淡。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歸肝、腎、肺、小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利尿,滲濕通淋,明目,祛痰。用於水腫脹滿,熱淋澀痛,暑濕泄瀉,目赤腫痛,痰熱咳嗽。
【用法與用量】9~15g,入煎劑宜包煎。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防潮。
垂盆草
Chuipencao
HERBASEDI
本品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sarmentosumBunge的新鮮或幹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雜質。鮮用或幹燥。
【性狀】莖纖細,長可達20cm以上,部分節上可見纖細的不定根。3葉輪生,葉片倒披針形至矩圓形,綠色,肉質,長15~28mm,寬3~7mm,先端近急尖,基部急狹,有距。氣微,味微苦。
【性味與歸經】甘、淡,涼。歸肝、膽、小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利濕熱,解毒。用於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癰腫瘡瘍,急慢性肝炎。
【用法與用量】鮮品250g,幹品15~30g。
【貯藏】鮮品隨采隨用,幹品置幹燥處。
燈心草
Dengxincao
MEDULLAJUNCI
本品為燈心草科植物燈心草JuncuseffususL.的幹燥莖髓。夏末至秋季割取莖,曬幹,取出莖髓,理直,紮成小把。
【性狀】本品呈細圓柱形,長達90cm,直徑0.1~0.3cm。表麵白色或淡黃白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軟,略有彈性,易拉斷,斷麵白色。無臭,無味。
【性味與歸經】甘、淡,微寒。歸心、肺、小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心火,利小便。用於心煩失眠,尿少澀痛,口舌生瘡。
【用法與用量】1~3g。
【貯藏】置幹燥處。
地膚子
Difuzi
FRUCTUSKOCHIAE
本品為藜科植物地膚Kochiascooparia(L.)Schrad.的幹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植株,曬幹,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性狀】本品呈扁球狀五角星形,直徑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麵灰綠色或淺棕色,周圍具膜質小翅5枚,北麵中心有微突起的點狀果梗痕及放射狀脈紋5~10條;剝離花被,可見膜質果皮,半透明。種子扁卵形,長約1mm,黑色。氣微,味微苦。
【性味與歸經】辛、苦,寒。歸腎、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用於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與用量】9~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防蛀。
冬瓜皮
Dongguapi
EXOCARPIUMBEINCASAE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冬瓜Benincasahispida(Thunb.)Cogn.的幹燥外層果皮。食用冬瓜時,洗淨,削取外層果皮,曬幹。
【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碎片,常向內卷曲,大小不一。外表麵灰綠色或黃白色,被有白霜,有的較光滑不被白霜;內表麵較粗糙,有的可見筋脈狀維管束。體輕,質脆。無臭,味淡。
【性味與歸經】甘,涼。歸脾、小腸經。
【功能與主治】利尿消腫。用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暑熱口渴,小便短赤。
【用法與用量】9~30g。
【貯藏】置幹燥處。
粉萆解
Fenbixie
RHIZOMADIOSCOREAEHYPOGLAUCAE
本品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的幹燥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淨,切片,曬幹。
【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約0.5mm。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麵黃白色或淡灰棕色,維管束散在。質鬆,略有彈性。氣微,味辛、微苦。
【性味與歸經】苦,平。歸腎、胃經。
【功能與主治】利濕去濁,祛風除痹。用於膏淋,自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節不利,腰膝疼痛。
【用法與用量】9~15g。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
茯苓
Fuling
PORIA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幹燥菌核。多於7~9月采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麵幹燥,再“發汗”,反複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後,陰幹,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製,陰幹,分別稱為“茯苓皮”及“茯苓塊”。
【性狀】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麵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鬆根。無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狀大小不一。外麵棕褐色至黑褐色,內麵白色或淡棕色。質較鬆軟,略具彈性。
茯苓塊為去皮後切製的茯苓,呈塊片狀,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能與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與用量】9~15g。
【貯藏】置幹燥處,防潮。
關木通
Guanmutong
CAULISARISTOLOCHIAEMANSHURI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