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河北日報》和其他報紙(1 / 2)

河北省:《河北日報》和其他報紙

地處華北大平原的河北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曆史文化悠久,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十九世紀後期,河北省是清朝直隸省,近代報業形成於直隸省首府天津(參見“天津市”一節)。其他地方的現代報紙興辦較晚,較有影響的有吳樾於一九○五年創辦於保定的《直隸白話報》。三十年代,國民黨創辦了河北省黨部機關報《民國日報》和直屬國民黨中央的《華北日報》。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後在這裏創辦了《冀中導報》、《冀南日報》、《冀東日報》等。其中創刊於一九三八年九月十日的《冀中導報》,在一九四二年四月日軍掃蕩中停刊,一九四五年六月複刊,並於一九四九年元旦改名為《河北日報》。

中共河北省委機關報《河北日報》創刊於一九四九年八月一日,是由冀中《河北日報》、《冀南日報》為主,《冀東日報》部分人員合並組成,4開4版,社址在保定市。一九五○年改為對開4版。隨著省會的搬遷,一九五八年四月遷天津市出版,一九六六年五月又遷回保定市。文化大革命中曾兩度停刊,一九六八年二月在石家莊市複刊。至一九九一年,日發行量為30.2萬多份。《河北日報》創刊時的社長兼總編輯為朱子強,嗣後至一九九一年,擔任過社長或總編輯的為翟向東、黃敬梧、杜敬、劉英、林放、葉榛、劉海泉。

《河北日報》自創刊時起即努力宣傳中共的方針政策和中心工作。在一九五○年土地改革中,該報關於安新縣梁莊米巨臣事件的報道有重大影響。米巨臣是富裕中農,在村裏發了土地證以後,村幹部又借故強抽米巨臣的土地,還拆房刨樹。米為此向縣法院、縣政府申訴20餘次,未解決問題。後經《河北日報》記者調查,在中共河北省委支持下,對此事作了公開報道,並配發了題為《必須堅決保障私人土地財產所有權》的社論,才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這在當時對於穩定農民思想和促進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一九五一年底,該報在“三反”運動中關於中共天津地委書記劉青山、專區專員張子善貪汙救災巨款大案的報道,震動全國,成為反映中國共產黨依靠自身力量清除蛻化變質分子,維護中共的純潔性的一個重要的典型,有著深遠的影響。

《河北日報》還報道了許多英雄模範人物和先進單位,其中有不少聞名全國。如饒陽縣五公村耿長鎖,早在一九四三年就帶領4戶農民辦起了“土地合作組”,被譽為開放在冀中的“社會主義之花”,後來又發展為“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一九五一年十一月,《河北日報》報道了這個合作社,對河北省和全國的農業互助合作運動起了示範作用。耿長鎖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耿又帶頭衝破“左”的束縛,解放思想,大膽改革,作出新的貢獻。此後,《河北日報》對耿長鎖的宣傳從未間斷。此外,《河北日報》還陸續報道了王國藩、王玉坤、張貴順、王誌琪、曹同義等農業生產先進人物,對全省和全國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努力發展農業生產,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在鼓舞人民同大自然進行鬥爭中,《河北日報》也起了重大作用。一九六三年八月,河北省中南部發生該省有水文記錄以來的特大洪水災害,近百萬人參加抗洪搶險。《河北日報》許多編輯、記者奮不顧身地參加抗洪鬥爭,並及時、迅速地作了連續報道。

一九六六年三月,邢台地區發生強烈地震,《河北日報》及時報道了救災工作。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唐山發生強烈地震,《河北日報》記者當即趕赴災區,邊救災、邊采訪,報道了抗震救災中許多先進人物的可歌可頌的事跡。但由於當時受左傾思想的影響,未能如實向人民報道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