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計劃工作
計劃工作中的綜合平衡問題
綜合平衡是計劃工作的核心。計劃工作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通過製訂和調整計劃,不斷地克服不平衡的情況,建立起新的比例關係,組織新的平衡,推動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綜合平衡既是計劃工作的基本任務,也是計劃工作的基本方法。建國後三十三年間,紡織工業部門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把綜合平衡問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紡織工業的長期實踐說明:搞好綜合平衡,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有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把“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很好地結合起來,做到計劃指標既積極又可靠,對人力、財力、物力各方麵不留缺口。對原料、生產能力、資金、材料都不能滿打滿算,繃得太緊,而是要適當留有餘地。這樣做,工作比較主動,遇到意外情況還可調節、補救。相反,如果各方麵繃的過緊,計劃執行中出現某種脫節現象,就會由於毫無調節餘地,影響計劃的順利完成。
根據多年的實踐,紡織工業搞好綜合平衡,主要應該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安排生產計劃,最重要的是搞好供產銷平衡
紡織工業始終注意抓產供銷的平衡。多數年份的計劃,供產銷各個環節沒有出現過大的失誤。主要表現在:比較重視紡織原料資源的調查和落實,安排紡織工業生產計劃時,原料不留缺口,不搞“無米之炊”,並適當留有餘地。比較注意了解社會對紡織品的需要,加強與商業和外貿部門的聯係和合作,隨時按照市場的變化調整計劃。因而在許多年間,產品銷售做到基本通暢,基本適應市場的需要。
紡織工業在建國後的前三十年,產品一直是供不應求,產銷矛盾不大,主要矛盾是原料的發展跟不上生產發展的需要。進入八十年代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原料資源比較充裕,紡織品市場漸趨緩和,產銷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正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在這樣的情況下,紡織工業生產的綜合平衡,除了要繼續搞好供與產的平衡外,應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產與銷的平衡上。要加強對市場的調研和市場預測,要研究購買力的增長及其投向,研究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研究紡織品庫存的變化情況。同時要加強紡織工業宏觀的綜合平衡,如防止紡織原料和成品的盲目進口,加強紡織工業的部門管理,防止盲目生產和盲目建設等等。
在供產銷平衡問題上,多年來紡織工業在製訂規劃、安排生產時,十分注意農業。因為農業的發展,與紡織工業的關係極為密切。紡織工業原料絕大部分來自農業,其中又以棉花為首。一九五二年紡織工業耗用的纖維中,棉花占83%;一九八二年,在化纖原料比重上升的情況下,棉花仍占68%。可見農業的發展和棉花的豐歉,對紡織工業的生產影響極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實行了正確的農業政策,棉花連年大幅度增產,農業原料供應的形勢有很大改觀。但不能由此認為,紡織工業可以放鬆對農業的關心。無論是在製訂五年計劃和長遠計劃時,還是在安排年度紡織生產計劃時,都要對農業原料的生產,作出精確的計算和切合實際的預測。在紡織品轉向買方市場的形勢下,紡織工業不僅要繼續關心棉花、麻類作物、蠶繭、羊毛等農業原料在數量、品種改良等方麵的發展狀況,還要看到農村是紡織工業的廣闊市場。從宏觀決策來看,在研究解決紡織工業的產銷矛盾時,除應繼續注意城市的需要外,要特別注意農村市場的產品開發。
至於年度的供產銷平衡,因為在計劃執行過程中,隨時會出現一些事先預料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加強計劃執行情況的檢查,隨時根據供產銷當中出現的不平衡情況,進行必要的調度和調整。如對全國原料供應、產品銷售情況,都應當充分掌握信息,及時通報情況。必要時,應根據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情況,采取有計劃地對某種產品實行增產或限產措施。八十年代初,就作過這樣的一項重要調整:一九八二年的滌綸混紡布年度生產指標原定為32億米,這一年年初,在發現這個數字勢將造成當年國內市場滌綸混紡布供過於求後,國務院在二月份及時作出了把滌綸混紡布生產指標調整為26億米,並實行限產的決定。
二、基本建設計劃要堅持需要與可能相結合
工業基本建設要力求建設項目迅速建成投入生產,盡早發揮基本建設投資效果。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合理確定建設項目和建設規模。為此,首先要根據當前、近期和長期的經濟形勢和經濟任務,深入調查研究,對社會需要的情況作出科學的預測。其次要充分考慮國家能拿出多少財力、物力和人力用於基本建設,考慮有沒有穩定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和交通運輸及協作條件,來滿足建設項目投產的需要。同時,確定建設項目規模還必須瞻前顧後,對新上建設項目要充分考慮下幾個年度財力、物力的後續力量。不要隻看眼前,強調“第一年要錢不多,列個項目再說”。紡織工業部門在這方麵有過教訓:想多開新項目,按當年財力、物力是平衡了,但第二年、第三年投資猛增,到時候又不得不再減下來,結果是分散了力量,拖長了工期,得不償失。
紡織工業在“一·五”時期的基本建設,由於對人力、財力考慮比較充分,建設規模、項目確定後,資金、設備有保證,材料不留缺口,設計、施工都有專業部門和專業隊伍負責,集中力量,保證重點,做到不僅計劃完成情況好,而且工期短、投產快、投資效果好。當時一個5萬錠中型棉紡織廠,一般隻要一年到一年半便能全部建成投產;一個1億米的印染廠,建設周期隻要二年左右,一般一年半左右便能收回全部投資。“二·五”計劃期間,由於“大躍進”,隻強調一個“快”字,不講“好、省”,隻講需要,不講可能,隻講主觀能動作用,不講客觀條件,隻講轟轟烈烈,不講經濟效益,結果基建程序被破除,基建計劃被突破,項目上了很多,國家有限的資金被分散了,材料供應不上,工程建建停停。鋪了幾百萬錠的棉紡織廠建設攤子,到後來絕大部分不得不停建、緩建。粉碎“四人幫”後,想搶回“四人幫”耽擱的時間,一九七八年建設規模也超過了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結果又一次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