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職工隊伍
我國紡織工業部門擁有一支龐大的職工隊伍。這支隊伍,從十九世紀末機器紡織工業在中國興起後,逐漸發展壯大;到建國前夕,全國紡織職工約有75萬人。新中國建立後的三十幾年間,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紡織職工隊伍迅速擴大,到一九八二年底已達463萬人(不包括計劃外用工)。以紡織工人的過去和現在,來反映中國工人階級地位的變化,反映中國勞動婦女地位和作用的變化,是很有代表性的。
紡織產業大軍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紡織工人在解放前的六、七十年間,在國內外資本的剝削、壓迫下,曾遭受深重災難。紡織工人中女工比重大,廣大紡織女工在舊中國更是苦難深重。有壓迫就有反抗,紡織工人在中國工人運動和中國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解放後,廣大紡織工人為建設新中國而努力奮鬥,譜寫了一頁頁光輝的新篇章。廣大紡織工人的社會地位和勞動條件、生活條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中國紡織工人隊伍的特點
舊中國工業落後,紡織工業是少數幾個較為有基礎、發展較早的行業之一。這支產業大軍形成早,發展快,受壓迫深,反抗精神也最強。
(一)紡織產業大軍形成早,發展快。
我國第一家棉紡織廠建於一八九○年,第一家毛紡織廠建於一八七六年,絲綢工業則是上承手工絲綢業,早在一八七二年就已有機器繅絲廠的建立。到一八九五年前後,即帝國主義實行對華資本輸出之前,我國已有機器紡織工廠59家,紡織工人4.53萬人。主要分布在兩個行業:繅絲工業2.29萬人,棉紡織工業2.22萬人。紡織工人要占當時全國近代工廠職工總數8.46萬人的54%。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後,紡織工人隊伍已是一支不小的力量。據一九一三年統計,當時全國近代工廠工人總數為27萬人,其中紡織工人占15.7萬人。到一九二○年,全國已有475家紡織工廠,紡織工人的總數擴大到35.8萬人,占當時全國近代工業職工總數55.76萬人的60%以上。其後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帝國主義加緊進行對華資本輸出,主要是辦紡織工業。中國國內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也產生在紡織工業中。到四十年代中、後期,全國紡織工業職工人數已達75萬人左右。所以,在舊中國,一方麵紡織工業對於市場經濟,政府稅收,資本積累都舉足輕重;另一方麵,紡織工人也就被曆史推到反帝、反封建、反對資本主義殘酷剝削的鬥爭前列。從二十年代開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紡織工人反抗各種壓迫的鬥爭連綿不斷。國內許多重大的政治經濟鬥爭,都有紡織工人參加,而且有些舉國聞名的鬥爭事件,也是從紡織廠掀起的。紡織產業大軍作為無產階級的一支重要力量,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建國以後,隨著紡織工業的迅速發展,紡織職工隊伍的人數也迅速增長。到五十年代中、後期,職工人數已超過200萬人。六十年代初期,由於國民經濟遇到嚴重困難,使紡織工業生產也遭受挫折,不少企業暫時停工或轉產,以至職工人數有所下降。七十年代以後,職工人數又迅速上升。到一九八二年已達463萬人,約占全國工業部門職工總數的9.2%。
五十年代以來,紡織職工隊伍不僅人數增加了,而且文化素質比解放前有很大的提高。五十年代新進廠的工人,多數是小學文化程度。六十年代進廠的新工人,多數是初中文化程度。進入八十年代以後,新進廠的紡織工人,至少是初中畢業,相當一部分人是高中畢業生。至於技術人員和管理幹部,相當一部分是大專文化程度。職工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大大促進了紡織工業的技術進步。職工分布的行業也有較大變化,其中化學纖維行業、紡織機械行業、針織行業的人數有較大的增加。隨著內地紡織工業建設的發展,許多邊遠地區開始有了第一代紡織工人。
(二)一支女工比重大的產業大軍。
紡織工人中女工占大部分。據一九三三年的統計,全國紡織工人30.9萬人中,女工為18.8萬人,占職工總數的60%。一九八二年末全國紡織工業職工518萬人(包括計劃外用工)中,女職工為292萬人,占職工總數的56.4%。紡織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大紡織女工的辛勤勞動。所以紡織工人的過去和現在的地位、狀況的變化,主要應看紡織女工的變化。研究中國女工的地位與作用,應著重研究紡織女工的地位與作用。
(三)一支比較集中的產業大軍。
就行業來說,我國紡織職工主要集中在棉紡織工業。這個特征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就已表現得十分明顯。一九三三年全國紡織工人總數30.9萬人中,棉紡織廠有23.3萬人,占75%。建國後紡織工業各行業都有較大的發展,職工隊伍都擴大了;即使如此,到一九八二年底,在全國紡織工業職工463萬人中,棉紡織廠工人有257萬人,仍要占到55%。
就地區來說,解放前紡織工業主要集中在上海、青島、天津、無錫、武漢等七、八個大中城市。一九四七年全國棉紡織廠工人共有22.1萬人,其中上海9.9萬人,占全國的45%;加上青島1.6萬人,天津2.1萬人,3市共計13.6萬人,占全國的61%。建國以後,工廠布局雖有了很大的調整,但到一九八二年底,全國紡織工業全民所有製單位職工429萬人中,僅上海一地就占了48萬人。
紡織工業各行業的企業規模差別很大,但曆來都是大中型工廠數雖然遠遠少於小工廠數,卻集中了紡織職工的大部分。棉紡織廠的平均規模較大,如抗戰前日商的上海裕豐紗廠、大康紗廠、豐田紗廠和青島公大五廠、大康紗廠,英商的上海楊樹浦紗廠,民族資本的上海申新一廠、上海申新九廠、南通大生一廠、無錫慶豐紗廠等都有四、五千以至七、八千人。染織、針織、絲綢等行業的企業規模則比較小,一些小廠隻有幾十個人甚至十幾個人。這和舊中國的半殖民地經濟,以及本國資本主義不發達有關係。建國以後,各地都興建了許多新廠,平均規模比解放前要大;同時,解放前的一些小廠,經過經濟改組,裁並改合,也擴大了規模。一九八二年,紡織工業部係統共有企業5,772個,年末職工人數443.21萬人,平均每個企業有職工768人。大型棉紡織廠擁有職工七、八千人,個別的有上萬人;大型石油化纖廠職工人數多達二、三萬人;許多縣、鎮小廠也有職工三、五百人,不足一百人的小廠所占比重已經顯著降低。
紡織工業職工隊伍集中程度較高這個特點,使得這支產業大軍在舊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中,能夠一次又一次地迅速聚集成巨大的政治力量,寫下了一頁頁光輝鬥爭曆史;在解放後的三十幾年間,能夠形成強有力的力量,譜寫出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篇章。
二、苦難中成長起來的階級隊伍
紡織廠裏女工占多數,舊社會紡織廠更大量使用童工,運轉操作工人許多在十五、六歲,甚至十一、二歲就進廠做工了。工資收入的微薄,工作時間之長,勞動條件、生活條件之惡劣,工廠管理之野蠻、落後,都是駭人聽聞的。中國最早幾代紡織工人的深重苦難,同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所描繪的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紡織廠工人的悲慘命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抗日戰爭前,全國很多紡織廠開兩班,工人6點鍾上班、6點鍾下班,稱為“六進六出”。有的廠僅開日班,工作時間長達十四、五小時,工人上下班都見不到太陽。抗日戰爭勝利後,經過工人鬥爭,部分廠才改為10小時工作製。舊社會紡織工人不僅工作時間長,工資待遇也極其微薄,下麵是兩則工資收入的調查材料:
第一則:一九二九年,是棉紡織工業相對繁榮的年代,據國民黨政府上海社會局對棉紡廠工人平均工資水平的調查:男工調查7,558人,每天工資0.55元;女工調查27,574人,每天工資0.45元;童工調查1,161人,每天工資0.30元。當時,每石秈米價大約是八、九元,一個工人的一個月夥食費約6元。工人辛辛苦苦做一個月工,所得工資僅相當於10—15鬥秈米價;除了本人吃飯和房租外,能夠用於養家活口的錢極為有限。
第二則:一九三九年一月,在工人生活指數比抗日戰爭前上升40%的情況下,上海紡織行業的工人工資水平反而下降了:
棉紡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工資0.50元,最低0.18元;
絲織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工資0.80元,最低0.50元;
繅絲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工資0.40元,最低0.24元;
針織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工資0.60元,最低0.30元。
抗日戰爭中、後期,上海一些紡織廠,工人的工資收入情況進一步惡化。許多紗廠工人,每月工資僅能夠買秈米五、六鬥而已。抗戰勝利後,各地紡織業工人運動日益高漲,紡織工人的工資待遇通過鬥爭稍有改善;但在那樣的社會裏,紡織工人貧困化的狀況自然是難以改變的。
紡織工人不僅工作累、工資低,而且還要遭受種種人格侮辱。每天下班,要遭受廠方的門警、抄身婆抄身;在車間稍一不慎,就可能挨罵、挨打;童工受虐待尤為嚴重。在一些日商紗廠裏,領班、工頭根本不尊重工人人格,打人之風最盛。那種早期資本主義工廠野蠻統治的情景,在中國紡織業直到四十年代還存在著,老一輩紡織工人曾深受其苦。
紡織廠裏最苦的要算包身工。包身期間受包工頭控製,失去人身自由,成為包工頭的兩腳“牲口”。包工頭本人一般並不是工廠的職工,而是當地的地頭蛇。他到農村去“招工”,出8元、10元錢寫一張包身契,就把一個小姑娘帶進城市做工三年。三年內這些包身工的勞動收入全部歸包工頭所有。包工頭在農村包工時,吹噓什麼“吃不愁,穿不愁,乘電車,住洋樓”,“三年學藝期滿,工資收入歸自己”。而實際上,包身工住格子鋪,蓋破棉被,冬天睡不暖,夏天悶死人。穿的是破衣衫,冬天的棉衣薄得透光。吃的是雜糧、稀粥、菜皮,隻能勉強維持生命。天不亮就被叫起來,稀粥、羅卜幹填填肚子,由包工頭象押犯人一樣押著去上工,放工後再押回住處。三年中生病無人醫,小病還得出工。許多包身工骨瘦如柴,不到三年就累病死去;而包身契約寫明“生死由命”,包工頭不負責任。三年中因病少做1天工,以後還要補做3天工。所以,有的包身工做到四年才能滿期。滿期之後包身工拿到工資,還常被包工頭勒索。處在人間地獄的包身工,常有不堪痛苦和打罵而逃亡的。這種包身工在抗戰前日商紡紗廠中最多。例如:上海日商大康紗廠(現上海第十二棉紡織廠),曾經達到1,200多人。我國著名作家夏衍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文藝作品《包身工》,真實地紀錄了舊中國紡織工人的這部血淚史。這種吃人的製度,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在革命運動高漲和工人的鬥爭下才逐漸消失。
解放前的紡織廠,不僅有階級壓迫,而且有民族壓迫。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以後,帝國主義財團在中國辦了許多紡織廠,日本廠最多,其次是英國廠。這些外資紡織廠的洋人老板、技師、領班,依仗特殊的政治權勢,在工廠管理中實行殖民地統治。一些日本紗廠,職員、工程技術人員都是日本人。英國人辦的紡織廠,高級職員都是歐美人。洋人與華人在同一個廠裏,待遇極不平等。中國工人一天的工資僅幾角錢,中國職員一個月的工資至多幾十元,而洋人月工資高達幾百元、上千元,個別人甚至幾千元,另外還有種種假期和特殊福利。洋人職員宿舍和中國工人宿舍,條件有天壤之別。在工廠裏有一些休息、消遣的場所,中國職工是不準進去的。甚至華人和洋人進出廠都不能走同一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