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工業概況(2 / 3)

以上鋼鐵產品的聯合生產流程。七十、八十年代,除上述的采、選、燒、焦—高爐煉鐵—轉爐(電爐)煉鋼—(連鑄)—連續軋鋼的傳統聯合生產流程(也稱長流程)以外,還有廢鋼(或海綿鐵、或熔融還原鐵水、或氧化球團)—電爐(或轉爐)—連鑄(或近終形連鑄)—軋鋼這種不用高爐的短聯合生產流程。

中國古代和近代鋼鐵工業的盛衰

中國很早就掌握了冶鐵製鋼的技術,是首先使用鑄鐵和用生鐵煉鋼的文明古國,在鋼鐵冶煉技術上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曆史。

早在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之交,中國人就已能生產和使用鐵器。人類早期從礦石中煉得的通常是“塊煉鐵”。這是在800—1000℃的高溫條件下,由木炭還原直接得到的一種含有大量非金屬夾雜的海綿狀的固體鐵塊,需要經過鍛造除渣成型。而生鐵則是在1150—1300℃的更高溫度條件下冶煉出來的,出爐的時候產品呈液態,非金屬夾雜少,可連續生產,也可澆鑄成型,生產效率和質量都大大優於塊煉鐵。國外很早就可以生產“塊煉鐵”,但一直到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才能生產液態的可鑄成型的生鐵。從文物中已證實,中國的近代煉鐵時間雖比國外為晚,但已出土的春秋、戰國之交的鐵器,不少卻是生鐵鑄成的。如江蘇六合程橋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一件鐵塊經分析是中國出土的最早的生鐵實物,也可說是世界上出土最早的生鐵實物。出土的戰國早期鐵器,也多是生鐵的。出土的戰國中晚期生產工具,如鐵钁頭、鐵鋤、鐵鐮、鐵口犁等,也大多是鑄鐵經過熱處理的,塊煉鐵較少。這說明中國在戰國時期冶鑄生鐵的技術已在世界遙遙領先。究其原因,可能是繼承了中國高超的青銅冶鑄技術,有了較強力的鼓風係統(皮囊),對原料經過一定的選礦處理,並較早地發明了較高的豎爐。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冶煉、鑄造並使用生鐵的曆史,這已被大量出土文物所證明。如河南輝縣固圍村的戰國墓中,就出土過鐵鋤、鐵斧等農具、工具90餘件。而且從古籍中,也不斷可找到當時已進入鐵器時代的記載。一九五三年長沙出土的戰國楚竹簡,就有“鐵箕一十二箕”的簡文。《荀子·議兵篇》說:“宛巨鐵,慘若蜂蠆”。《孟子·滕文公》也記載過孟軻對許行的問話:“許子以釜甑,以鐵耕乎?”中國大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述說自己的身世時,也談到過他祖父的祖父司馬昌,在戰國時“為秦主鐵官”,說明那時秦國已任命專門的官職來掌管官營的煉鐵生產。

司馬遷還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述了戰國晚期中國煉鐵業的盛況和幾個有名的煉鐵巨子。他說:當時中國“銅鐵則千裏,往往山出棋置”,意思上銅鐵之山在千裏之內,如棋子一般分布著。他記載的煉鐵巨商大賈有:邯鄲的郭縱、蜀的卓氏、臨邛的程鄭、南陽的孔氏、魯的曹邴氏等人。如說:“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又說:“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秦破趙後,卓氏被遷徙到四川臨邛(即邛崍)後,“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於人君”。可見卓氏當時已是一個善於籌劃管理冶鐵業的巨子,他就是西漢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的夫人卓文君的祖先。至於程鄭,也是從山東遷居臨邛冶鑄的,富埒卓氏。而南陽的孔氏、山東的曹邴氏,都是因鐵冶而富至巨萬的。由這些人冶鐵積累財富的規模,可見戰國晚期中國冶鑄業的盛況。

到了漢代,中國冶鐵業實行官營,冶煉技術和煉鐵點的分布,都有了很大的進展。據《漢書·地理誌》記載:漢武帝時(公元一一九年)已在全國設立了48個鐵官,下麵設有煉鐵場。這48個鐵官分布的地點是:鄭(陝西華縣)、夏陽(陝西韓城縣)、雍(陝西鳳翔縣)、漆(陝西彬縣)、宜陽(河南宜陽縣)、澠池(河南澠池縣)、安邑(山西夏縣)、皮氏(山西河津縣)、平陽(山西臨汾縣)、絳(山西曲沃縣)、大陵(山西文水縣)、隆慮(河南林縣)、雒陽(河南洛陽市)、陽城(河南登封縣)、西平(河南西平縣)、宛(河南南陽市)、皖(安徽潛山縣)、昌邑(山東金鄉縣)、沛(江蘇沛縣)、武安(河北武安縣)、都鄉(可能是河北井陘縣,待考)、涿(河北涿縣)、千乘(山東高青縣)、東平陵(山東章丘縣)、曆城(山東濟南市)、嬴(山東萊蕪縣)、臨淄(山東淄博市)、東牟(山東牟平縣)、東武(山東諸城)、下邳(江蘇睢寧縣)、朐(江蘇連雲港市)、鹽瀆(江蘇鹽城)、堂邑(江蘇六合縣)、沔陽(陝西勉縣)、臨邛(四川邛崍縣)、武陽(四川彭山縣)、南安(四川樂山)、狄道(甘肅臨洮縣)、漁陽(北京市密雲縣)、夕陽(河北遷西縣)、平郭(遼寧蓋縣)、北平(河北滿城縣)、鬱秩(山東平度縣)、莒(山東莒縣)、無鹽(山東東平縣)、魯(山東曲阜縣)、彭城(江蘇徐州)、廣陵(江蘇揚州市)。這48個鐵官當時分布大河上下和長江南北的39個郡內,區域遼闊,足見漢武帝時煉鐵規模之宏大。漢武帝時還起用過南陽孔氏後代孔謹,以及桑弘羊等人當大司農,主管全國鐵官的生產。著名的《鹽鐵論》就是記載桑弘羊同諸賢良辯論當時鹽鐵政策的著作。已經發掘的河南漢代冶鐵遺址,占地約6萬平方米,有2座煉鐵爐的遺跡,每座爐缸麵積8.5平方米,殘留積鐵重達20餘噸。

漢代在冶鐵、鑄鐵的同時,還發展了製鋼技術和鍛鋼技術,到東漢末年成為有名的“百煉鋼”技術。百煉鋼技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鍛鋼工藝,其主要特點是將生鐵熔化炒煉脫碳成鋼。再經過反複加熱鍛打成鋼刀。反複折疊鍛打,可以去除夾雜,細化晶粒,致密組織,提高韌性。所謂百煉,是形容其鍛打次數之多。這種煉鋼技術在東漢時不斷提高,到二世紀末葉,正式出現了“百煉”之稱。一九六一年,日本大和櫟本東大寺古墓曾出土過一把中國東漢中平年間(公元一八四—一八九年)的鋼刀,上有錯金銘文“百練清剛”等字,“練”即“煉”,“剛”即“鋼”。一九七四年,山東臨沂地區蒼山縣還出土過一把三十煉的鋼刀。上有錯金銘文“卅煉大刀”,是東漢永初六年(公元一一二年)造的,刀長111.5厘米。經化驗,鋼的組織較均勻,含碳量較高(0.6—0.7%),刃部經過淬火。這說明東漢時期中國就掌握了比較高的生鐵煉鋼和鍛造技術,熱處理技術也達到一定的水平。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還推行了以水力代替人力鼓風(公元三十一年後),用來煉鐵並鑄造農器,這也推動了鋼鐵生產技術的發展。《後漢書》說:杜詩“造水排鑄造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到三國和晉朝時,百煉鋼技術比較成熟,曹植在《寶刀賦》中稱讚這種百煉鋼刀可以“陸斬犀革,水斷龍舟”。曹操、孫權、劉備為了爭奪中原,爭相煉製這類鋼刀和鋼劍。百煉鋼的原料主要是“炒鋼”。“炒鋼”技術發展於西漢末年。“炒鋼”的原料是生鐵。把生鐵加熱到液態並不斷地加以攪拌,靠鼓風或加入精礦粉,使鐵中的碳氧化,將含碳量降到鋼的成分範圍。上述三十煉的蒼山鋼刀就是炒鋼煉出來的。炒鋼的工藝過程是先煉生鐵後煉鋼,這是近代兩步煉鋼的開始,在煉鋼技術上有劃時代的意義。十八世紀英國發明了炒鋼,馬克思曾給予很高的評價,說不管怎麼讚許也不會誇大這一創造的重要意義。

南北朝以後,中國推廣了“灌鋼”和“蘇鋼”的技術。“灌鋼”是由生鐵和熟鐵在一起冶煉而成的,可以用作刀劍的鋒刃,是一種含碳量較高和質量較好的鋼。生鐵中含碳高,而熟鐵中含碳低,為得到預期的灌鋼成分,可以根據產品需要來改變生鐵和熟鐵之間的配比。據文獻記載,北朝(公元五五○年左右)的綦母懷文,把生鐵燒化,澆到叫“柔鋌”的熟鐵料上,就可以煉成灌鋼,再淬火處理,可作刀鐮。“灌鋼”的進一步發展,就是“蘇鋼”,即在鼓風高溫(1300℃)條件下,將生鐵水均勻滴到軟化的料鐵上,不斷翻動料鐵,使之劇烈氧化,然後將料鐵錘擊,除去夾雜。中國古代生鐵的冶煉和鑄造,以及炒鋼、灌鋼、蘇鋼等技術的發展,在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中有較詳盡的描述。這些技術成就,對中國古代社會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對提高社會生產力,曾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據有關專家的不完全推算,中國鐵的年產量唐朝時可能達到5000多噸。宋、明時期,在官營鋼鐵的同時,也允許民營鋼鐵的發展,生產有了更大的提高。

到了明朝末年,生產凋敝,鐵的產量下降。清朝初期,曾一度禁止民間冶鐵,生產下降。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鋼鐵業也日益衰落下去。在舊中國腐朽統治和生產關係的桎梏下,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發展遲緩,規模狹小,布局畸形,技術落後。從一八九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的五十年間,舊中國累計隻生產了760萬噸鋼(其中還包括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強占的地區在內的鋼產量),比美國一八九八年一年的鋼產量907萬噸還要少16%。

舊中國的最後半個世紀,鋼鐵工業史大體可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八九○年到一九三○年,即從一八九○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近代鋼鐵廠——漢陽鐵廠——算起,到一九三○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前為止。這一階段中國的主要鋼鐵生產廠是漢陽鐵廠(後來同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並,改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它的鋼產量約占同期全國總產量的75%。這個廠初建時投資540萬兩白銀,累計隻生產了50餘萬噸鋼,到一九二五年倒閉。這一時期,舊中國的鋼產量從未達到過年產10萬噸的水平。第二階段是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即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時期。日本侵華後,大肆掠奪中國煤鐵資源,在鞍山組建了昭和製鋼所(即今鞍鋼的前身)。這一時期,該所累計產鋼545萬噸,占同期全國鋼產量的90%以上。一九四三年是舊中國產鋼最多的一年,產量達92.3萬噸,其中昭和製鋼所生產84.3萬噸。這一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鋼產量微不足道。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八年中,國民黨統治區總共僅生產了4.5萬噸鋼材。第三階段是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全國解放前的三年。國民黨政府靠輸入美槍美炮和洋鋼洋鐵來打內戰,對本來就薄弱的鋼鐵工業,未圖恢複發展,致使國內鋼鐵生產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但是中國也出現過幾代仁人誌士,他們為工業救國,苦學冶煉和機械等技術,有的還遠渡重洋,到歐美留學。這些人中,有少數到了延安、太行山解放區,如沈鴻、徐馳等,曾親手創建延安第一座小高爐,陸達等人則建立了解放區的第一個近代鋼鐵廠——山西故縣鐵廠,還辦起了一批土法煉鐵廠,在極艱苦條件下生產鋼鐵,支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但大部分礦冶學者如周仁、周誌宏、鄒元曦、王之璽、楊樹棠、靳樹梁、孫德和、李鬆堂、朱玉清等,則留在國民黨統治區參加鋼鐵廠的建設、生產,或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付出了辛勤勞動。但是,他們這種“立誌礦冶,實業救國”的苦心,在舊中國根本不可能得到實現,而隻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得如願以償。這個冶鐵古國的鋼鐵工業,才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嶄新的姿態,在東方重新崛起。

當代中國鋼鐵工業的成就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鋼鐵工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時期。從一九四九—一九九五年的四十六年中,新中國鋼鐵工業經過了艱難曲折,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大體攀登了三次高峰。

人民政府從國民黨手中接管來的舊中國的鋼鐵工業是一個爛攤子,支離破碎,陳舊落後,一九四九年隻生產了15.8萬噸鋼。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鋼鐵工人意氣風發,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恢複了生產,一九五二年產鋼135萬噸,超過曆史最高水平。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在前蘇聯援助和全國支援下,成功地建成了鞍鋼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齊齊哈爾特殊鋼廠的新建工程也順利投產,一九五七年產鋼535萬噸,登上了第一個高峰,出現了第一個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主持重工業部、冶金工業部(以下簡稱冶金部)工作的先後有:陳雲、李富春、王鶴壽等。

一九五八—一九六○年“大躍進”時期,開始了全民大辦鋼鐵,當時由於想多搞快搞鋼鐵的主觀願望,超過了國力的可能,違反了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結果欲速不達,造成國民經濟和鋼鐵工業內部的比例失調,使鋼鐵生產出現了三年大起,兩年大落(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的局麵。

但經過了一九六三—一九六五年的國民經濟第一次調整,鋼鐵工業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鋼的生產又逐步恢複,一九六六年鋼產量達到1532萬噸的新高峰。調整以後絕大多數技術經濟指標,均創造了曆史最好水平,企業的管理工作、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職工精神麵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鋼鐵工業在總結了三年“大躍進”的失誤和教訓以後,又出現了穩步前進的第二個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主持冶金部工作的先後有:王鶴壽、呂東。

但一九六六年中到一九七六年的“文化大革命”,又使鋼鐵工業陷入十年徘徊之中。盡管一九七三年的鋼產量曾突破過2500萬噸,但以後三年一直上不去,到一九七六年回落到2046萬噸。

一九七六年打倒“四人幫”以後,經過恢複、發展,一九七八年產鋼3178萬噸。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鋼鐵工業才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八十年代以來,廣大鋼鐵企業在改革開放中先後推行了承包經營責任製、公司製、股份製,並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轉換經營機製,加強了科學技術進步,改善了經營管理,引進了新技術,麵貌為之一新。鋼產量持續上升,於一九八九年,達到6159萬噸,比一九七八年接近翻了一番。一九九○年,鋼產量繼續穩定增長到6635萬噸。一九九四年,又增長到9262萬噸,達到第三個高峰。從年產3000萬噸鋼到9000萬噸鋼美國曾花了三十九年,前蘇聯十四年,日本隻花了七年,中國在恢複十年“文革”所造成的破壞和創傷的同時,也隻用了十六年,這對於經濟和技術都比較落後、人口較多的中國來說,確是難能可貴的。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鋼鐵工業在改革開放的方針下,生產穩定發展,建設順利進行,品種增加,技術不斷進步,產品質量逐步改善,經濟效益也有了新的提高,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氣象,這是中國鋼鐵工業日益走向興旺發達的第三個黃金時期。粉碎“四人幫”以後,到九十年代中,先後在冶金工業部主持工作的有:唐克、李東冶、戚元靖、劉淇。

經過四十餘年艱難、曲折、失誤而又勝利成功的道路,當代中國鋼鐵工業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以大為主,大中小企業相結合,品種比較齊全,質量和效益不斷進步,新技術比重逐步提高,地區布局漸趨合理,並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完整體係。這種巨大成就,是舊中國夢想不到而來之不易的,它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標誌,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中國鋼鐵工人自力更生、長期艱苦奮鬥的結果。

四十多年的主要成就是:

一、形成了年產一億噸鋼的綜合生產能力,贏得了高速度

舊中國鋼的最高年產量隻有92.3萬噸(一九四三年)。一九四九年僅產鋼15.8萬噸,居世界第二十六位。一九五二年超過曆史最高水平,產鋼135萬噸。一九七七年產鋼2374萬噸,超過英國(2041萬噸)和法國(2209萬噸)。一九八二年產鋼3716萬噸,超過聯邦德國(3588萬噸)躍居世界第四位。一九八九年產鋼6159萬噸,跨上6000噸新台階。一九九三年產鋼8954萬噸,超過美國(8699萬噸),躍居世界第二位。一九九四年產鋼9262萬噸,鋼材8428萬噸。以一九五二年為基數,從一九五三—一九九五年,鋼產量每年平均遞增速度為10.59%,鋼材產量每年平均遞增速度為10.81%,均超過了10%,這個速度是相當高的。新中國一九九○年一年的鋼產量,就相當於舊中國最後50多年的總產量(760萬噸)的八、九倍;一九九○年一天的鋼產量,就大於一九四九年一年的產量。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九四年,中國累計共生產鋼12.71億噸,生鐵12.69億噸,鋼材9.78億噸,鐵礦石39.42億噸,焦炭12.87億噸,鐵合金0.414億噸,耐火磚1.39億噸。一九四九—一九九○年為生產鋼鐵產品,中國鐵礦山的采、剝、掘的總量高達74億噸,還從國外進口了1.25億噸富鐵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