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立初期
從劫後硝煙裏接管鋼鐵企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麵臨的第一個艱巨任務,就是恢複生產。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在革命勝利後,迅速地恢複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工業國。”
恢複鋼鐵生產是國家恢複生產的重點之一。但是恢複生產並非輕而易舉。因為國民黨政府留下來的鋼鐵工業,遭受到極為嚴重的破壞。為數有限的鋼鐵廠礦,幾乎是在一片廢墟的情況下,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才陸續回到人民手中的。
遭受破壞最嚴重的是東北地區。鞍山鋼鐵公司在日本占領東北時期稱為昭和製鋼所,已大體形成了年產鋼100萬噸的規模。一九四五年八月蘇聯紅軍占領鞍山後,隨即拆走了鞍鋼許多設備,連同其他物資共達7萬餘噸,致使生產能力陡降。前蘇聯紅軍撤退後,國民黨進駐鞍山,忙於內戰,無心恢複生產,使鞍鋼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在國民黨接收、統治的二十二個月中,鞍鋼總共隻生產了9500噸鋼。鞍鋼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時,已是千瘡百孔,滿目淒涼了。本溪煤鐵有限公司(一九五三年三月二日,煤、鐵分開,始成立本溪鋼鐵公司)和大連鋼廠、撫順製鋼廠所遭受的破壞也很嚴重,高爐、電爐凍結,設備停產,到處是殘垣斷壁,蔓草叢生。
關內各鋼鐵企業,由於工人和技術人員竭力護廠,大部分主要設備未被破壞,但在戰亂中均已停產。
隨著各大中小城市相繼解放,人民政府及時接管了官僚資本的鋼鐵企業和冶金礦山。接管嚴格按照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所規定的各項政策進行,防止了過激行為的發生。
對於官僚資本企業,由人民政府派軍代表接管,組織工人和技術人員協助接管人員管理。如國民黨管理人員逃跑,企業處於停歇狀態,而人民政府一時又派不出接管人員,則由工人、技術人員選出代表,組織管理委員會暫行接管,然後由人民政府委任經理或廠長。
為了維護城市秩序、安定人心,有利於恢複生產,禁止農民團體進城捉拿地主或鬥爭地主。入城之初,不提出增加工資和減少工時的口號,不忙於組織城市人民進行民主改革和改善生活的鬥爭,不提開倉濟貧的口號,一切作長期打算,嚴禁破壞任何公私生產資料和浪費生活資料。
按照這些政策和辦法,各地人民政府和解放軍代表,從一九四七—一九五○年先後接管了一批廠礦。
一九四七年接管的有:山西陽泉鐵廠、大連大華礦業株式會社(大連煉鋼工廠)、進和商事株式會社(大連金屬製造工廠)。
一九四八年接管的有:遼寧鞍山鋼鐵有限公司、山東模範窯業廠(山東耐火材料廠前身)、山東金嶺鎮鐵礦、遼寧本溪煤鐵有限公司、撫順製鋼廠、沈陽實習工廠煉鋼廠、熱河大廟鐵礦和雙塔山選礦廠、河北唐山製鋼廠、北平石景山鋼鐵廠、察哈爾龍煙鐵礦。
一九四九年接管的有:天津煉鋼廠、太原西北煉鋼廠和西北窯廠、華北鋼鐵公司總部、北平礦冶研究所、北平工業試驗所、華中礦務局馬鞍山分礦、上海鋼鐵股份有限公司7家官僚資本企業、江蘇利國鐵礦、華中鋼鐵公司、重慶兵工署第二十九、二十四兵工廠。
一九五○年接管的有:雲南中國電力製鋼廠、雲南鋼鐵廠、海南鐵礦局、四川威遠鐵廠。
對於民族資本家經營的幾百家小型鋼鐵企業(主要是一些小型軋鋼廠),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政府都嚴加保護,防止破壞。
在接管前後,得到了廣大工人群眾的積極支援。人民解放軍在向各城市進軍的時候,中共號召城市人民、工廠礦山的職工,積極配合解放軍,采取一切有效辦法保護公共財產和工廠、礦山的生產設備,免遭國民黨軍隊、特務的破壞。廣大群眾和廠礦職工積極響應號召,在戰爭期間,特別在城市臨近解放的時候,有的在共產黨秘密領導下武裝起來,有的自發地組織起護廠隊,防止了國民黨軍隊的搶劫、破壞和拆遷設備。中國工人階級和技術人員在護廠鬥爭中表現出高度的政治覺悟,他們英勇鬥爭,不怕犧牲,保住了工廠、礦山,使接管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國民黨資源委員會所屬各廠的大部分技術人員,在孫越崎先生的秘密領導下,拒絕了國民黨撤退到台灣的命令,有的積極參加了保護工人廠的鬥爭。
對所有接管企業中的工人、技術人員,包括國民黨政府所委任的企業領導人,采取了全部包下來的政策。當時的口號是“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這一決策受到廣大群眾擁護,對接管後恢複生產起了很大作用。
不惜代價恢複生產
由於破壞嚴重,恢複生產遇到了許多困難。一是因為停產多年,設備被拆、被盜,殘缺不全,尚存的設備、儀器也因長久失修,損壞嚴重。二是原日本占領者所據有的企業,掌握技術的主要是日本人或聘用的外國人,中國工人多是從事體力勞動的,不掌握技術。雖有一些中國技術人員懂得冶金,但並不掌握實際生產技術的職權,所以,日本技術人員一撤退,造成了生產技術上的困難。三是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修複工程所需的設備材料嚴重不足。四是國家財政困難,又適值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軍費開支大,資金不足。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沒有被困難嚇倒。一九五○年六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在今後三年左右時間,黨的中心任務是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恢複生產首先恢複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解決動力、原材料問題,因此鋼鐵工業的恢複也就提到重要位置。因為東北地區原有的重工業基礎較好,所以恢複工作的重點放在東北地區。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這一時期內采取了各種有力措施,克服困難,恢複鋼鐵工業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