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集體工業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著名的國際港口城市,也是中國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基地。
上海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上海市解放初期10人以上的小型工業有7.5萬餘戶,個體手工業25.5萬人,加上郊區農民兼營手工業者,以及工業性修理服務行業,從業人員共32萬餘人。新中國建立以來,上海集體工業合作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至一九八六年底,全市有城鎮集體工業合作企業2749個,職工59.33萬人,年產值86.07億元,利稅總額14.10億元。
手工業曆史與集體工業基本情況
一、上海手工業的主要特點
第一,行業多,就業麵廣。全市手工業分布在180餘個行業。一九五四年統計,從業人員中,屬於金屬製品、木材加工、竹藤棕草、軟木製品、服裝、食品、文教用品、製革皮件、修理加工等行業的,約占80%。
第二,主要為人民生活需要服務,補充大工業生產的不足。生產日用小商品的手工業占很大比重,也有一部分為大工業製造零件、配件、半成品、包裝容器等。
第三,經營靈活,適應性強。生產設備比較簡單,閣樓上、亭子間、街頭巷尾,都可以進行生產活動。原材料來源渠道多,前店後場,直接麵向消費者,能適應市場變化,及時翻新花樣,品種多,質量好。
第四,遠地取材,遠地銷售。除利用本地大工業原料下腳料和本地生產的工業品進行複製加工外,不少原料來自外地,甚至國外。許多產品行銷全國各地,有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二、上海解放前的手工業
上海手工業起源較早。明代中葉上海已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有“木棉文綾,衣被天下”之稱。起源於明代嘉慶年間的顧氏刺繡,融繪畫六法與傳統“閨閣繡”為一體,摹繡宋元名畫;到了清代,顧繡已風靡南北,大有“無繡不成顧”之勢。上海的南市地區,曆來手工業彙集,曾經是家具、成衣等行業之街。城隍廟手工作坊和店鋪鱗次櫛比,從清代乾隆年間開始迄今二百餘年,是中外聞名的手工業小商品集散市場。
一八四三年上海開辟為通商口海岸後,西方資本主義侵入,古老的手工業受到嚴重的摧殘。加之工商業資本家和高利貸的剝削,到解放前上海手工業的發展已日益艱難,許多工廠、作坊破產。一些有精湛技藝的手工業者流落街頭,或另謀生計。盡管如此,由於手工業者和人民生活緊密相關,手工業仍然作為現代工業的附庸長期存在。據一九三七年不完全統計,上海有手工業作坊16851家,以家具、日用製品、木材製品等三個行業最多,占總戶數一半以上。
抗日戰爭勝利後,手工業工場和作坊一度有所發展,但由於美貨傾銷、通貨膨脹和國民黨政權的壓榨,使上海手工業不斷遭受沉重打擊,停工倒閉的很多。如製革行業,一九四六年全市有351家工廠和作坊,第二年就有三分之一停工倒閉;手工針織業約600家,從業人員2900多人,到一九四八年底,勉強維持的不到100家。
三、集體工業的三次大發展
上海的解放,給陷於奄奄一息的手工業帶來了生機。經過四十年的大發展,已成為工業生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日益顯示出重要的作用。
(一)第一次大發展,就是手工業基本實現合作化。一九五○年上半年,上海市的第一批手工業合作社,是由市合作總社配合市總工會從組織失業工人生產自救開始辦起來的。全市最早的是由鐵床工人陳啟明等3人發起,組織36名失業工人,在一九五○年五月成立的鐵床車具生產合作社。建社初期,一無資金、二無廠房設備,工人們從3把頭起家,克服重重困難,開展了業務,擴大了生產,使合作社很快得到鞏固和發展。在一九五一年六月全國合作總社第一次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上,受到了表揚,成為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一麵旗幟。到一九五七年底,該社已有314個社員,公共積累102萬元,年產值254萬元。一九五八年以後,以該社為基礎,同中華五金社和18家公私合營工廠組建為上海自行車三廠,生產名聞國內外的鳳凰牌自行車。這就是第一代集體工業發展成長的縮影。
通過典型示範,重點試辦,穩步發展和社會主義改造高潮,到一九五七年底,全市共有手工業合作組織1632個,社員11.91萬人,年產值3.97億元,比一九五二年手工業的年產值增長了94.7%。當時上海市手工業管理局局長、上海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主任王良,在實現手工業合作化中,發揮了組織領導的重要作用。
(二)第二次大發展,就是大辦區街工業。一九五八年組織家庭婦女參加生產勞動,辦起了區街工業。經過調整和發展,到一九六二年底,全市已有街道工廠510個,近3萬職工,年產值5421萬元;裏弄生產組3178個,18.61萬人,當年加工費收入4109萬元。
在這以後,經過十餘年管理體製的變化和自身的發展,區街工業發展變化很大。區屬街道工業到一九七六年底,已形成了39個自然行業,其中比較大的有電子、儀器儀表、機電、汽車及其配件、工具、日用五金、塑料、機修等8個行業。特別是電子生產企業發展較快,共有63個,占總數的22.58%。一九七六年共有街道企業279個,年產值達10億元,比一九六六年增加近3倍。裏弄生產組中的大部分逐步地向為大工業長年加工協作方向發展,實際上成為大工廠的廠外車間。據一九七七年底的統計,有裏弄生產組2555個,234070人,當年產值和加工費收入23175萬元,為一九六五年戶數的92%,職工數的183.2%,產值和加工費收入的410.8%。
(三)第三次大發展,就是各行各業大辦集體工業企業,安排待業知識青年。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的八年中,安排到城鎮集體所有製單位(主體是集體工業)的就業人員達55萬餘人。安排就業人員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在老集體工業企業中安排;另一種是新辦集體工業企業,如輕工、儀表、冶金、機電、紡織、化工等6個局就有新辦集體工業和工業合作企業447個,11.2萬人,一九八六年產值16億元,利潤2.4億元。
四、集體工業管理體製的兩次大調整
(一)第一次大調整,就是一九六一年以後貫徹執行《手工業35條》,調整手工業生產,整頓手工業合作社。為適應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一九五五年一月成立了上海市手工業管理局。在手工業基本實現合作化後,一九五七年為了有利於對全市手工業合作組織生產的統籌安排,按行業成立了五金、服裝、竹木、工藝美術、文化用品、皮革、針織、棉織和綜合等9個專業聯社。但是,由於社會主義改造是按業主雇工人數多少劃分的,即雇傭職工4人以上者實行公私合營,3人以下者組織合作社。這就人為地將同一行業分割為由手工業、工業、商業兩、三個部門管理,給生產安排帶來很多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按行業恢複其原有的自然經濟聯係,使同一行業所屬各種經濟類型的企業得到統籌兼顧,各得其所,一九五七年七月,一度撤銷了手工業管理局,將全市9個專業聯社所屬的手工業合作組織,按行業分別歸口市紡織工業局、輕工業局和商業一局。這樣,在“大躍進”的形勢下,加速了集體所有製的手工業合作社的轉廠過渡,很大一部分手工業合作社過渡為全民所有製的地方國營工業企業,郊區手工業合作社下放為人民公社的社辦工業。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兩年中,手工業合作組織轉變為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的有7.6萬人,占63.9%;下放公社辦工業的1.3萬人,占10.9%,支持內地和本市重工業建設的有1.7萬人,占14.3%,保留為手工業合作組織的僅138個,1.3萬人,占10.9%。其結果,造成職工隊伍的大變動,集體資財的大平調,生產方向的大改變,服務網點的大撤並,使日用工業品,特別是小商品和小農具的供應全麵緊張,影響出口和國內市場,給人民群眾的生活以至生產帶來嚴重不便。在貫徹《手工業35條》中,一九六二年初重建市手工業管理局和恢複市手工業合作聯社建製,將一九五七年劃歸各局管理的9個專業聯社,除針織棉織聯社外,原則上按公司及其所屬企業,不分全民和集體所有製,均劃歸手工業局。此外,手工業局還歸口管理了區街集體工業企業。郊區各縣也恢複了手工業管理局和縣手工業合作聯社,並將一部分新建的社辦工業調整為手工業合作組織,歸口手工業局管理。從此形成了由市手工業局、聯社管理全市的集體工業企業,以及按歸口行業管理部分行業全民所有製企業的管理體製。
(二)第二次大調整,就是按照國務院關於第一、二輕工業行業分工的規定,調整行業管理範圍。一九七七年底,將輕工業局所屬的日用五金、皮革、塑料公司的絕大部分企業,文教公司所屬文教用品、紙製品、體育器材和樂器行業,器皿公司的鋁製品行業等企業,共162個、43238人,當年產值13.26億元,劃歸手工業局領導管理;手工業局所屬郊區各縣的手工業合作組織324個、6萬人,年產值6.1億元,劃歸農機工業局領導;手工業局直屬和區屬電子企業83個、3萬人,年產值7.5億元,劃歸儀表工業局領導;區屬街道工廠實行按行業歸口有關局管理。經過這次調整,手工業局從原來以管理集體所有製企業為主,轉變為管理二輕歸口行業(包括全民所有製企業)和產品為主。
到一九七七年底,上海市手工業管理局所屬的集體企業,由一九七六年底的692個、19.2萬人,年產值23.3億元,減到309個、11.2萬人,年產值11.2億元。從此上海走向了各行各業辦集體工業企業的管理體製。一九八六年四月,上海市手工業管理局改名為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局。
從一九六二年初上海市重建手工業管理局至一九八七年的二十餘年,上海市手工業(集體工業)一直維持了行政管理機構的穩定,因此盡管經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始終保持了職工隊伍、集體資財和企業隸屬關係的“三穩定”,從而保證了生產速度的持續增長,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
五、聯社對集體工業領導的積極作用
早在一九五三年六月上海市就成立了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籌備委員會的獨立建製。一九五五年七月,召開了上海市手工業合作社第一次社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上海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從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六年的四年中,每年召開一次社員代表會議。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市手工業合作聯社名存實亡,停止了活動。一九八○年九月,召開了“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二屆第一次理事會擴大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十項調整和改革的意見,主要是恢複企業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民主管理和下放生產經營自主權等。第二年三月,市手工業合作聯社在全國手工業合作係統中第一個恢複掛牌,對外開展活動,這對全國各地手工業合作聯社恢複活動起了促進作用。一九八一年十月召開了上海市手工業集體企業職工(社員)代表會議,即上海市手工業合作社第二屆第五次代表會議。這次會議,總結了調整和改革體製試點工作的經驗,提出了進一步發展集體工業的指導思想,決定恢複適合集體所有製性質的、過去行之有效的製度和辦法。上海市手工業合作聯社主任胡鐵生,在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八○年兩次恢複集體工業體製,調整和發展集體工業生產,組織實施集體工業體製改革,以及提倡理論研究等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一九八六年一月召開了上海市工業合作企業第三次職工(社員)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把“上海市手工業合作聯社”改為“上海市工業合作聯社”;把聯社的性質和職能修改為“上海市工業合作聯社是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由參加本聯社的成員單位組成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製的經濟聯合組織,是屬於成員單位的領導管理機關”。這就使上海市工業合作聯社成為麵向城鎮集體合作工業,打破地區、行業界限,向社會開放的集體工業領導管理機構。上海市工業合作聯社主任王定一在深化集體工業企業改革和聯社自身改革,組織領導生產的發展、經濟效益的提高方麵,作了積極的工作。手工業管理局黨委書記和市聯社副主任仲子發,對保護集體企業正當權益,支持按集體經濟性質和特點進行改革和建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六、集體工業的主要成就
上海市集體工業由於處在中國最大工商業城市,又有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發達的外部有利條件,經過三次大發展,在生產技術和管理方麵,取得了較好的成就。
(一)產值比重迅速增加。上海集體工業產值占全國集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一九七八年的5.9%上升到一九八六年的7.3%;同期占全市的總產值,從8.8%上升到19.3%。
(二)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在全國集體工業中居先進行列。以一九八六年上海二輕集體企業、郊區城鎮集體工業企業的各項經濟效益指標同全國輕工集體企業比較,固定資產萬元原值利潤率,全國為8.9%,上海市二輕為19.07%,郊區城鎮為13%;淨值利潤率,全國為10.71%,上海市二輕為23.39%,郊區城鎮為17.43%。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三)投資小,收效快。市二輕集體企業一九八五年固定資產原值為4.58億元,當年實現利稅總額為3.76億元,一年利稅就可回收固定資產原值的82.1%。同年郊區集體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為4.12億元,當年利稅總額為2.82億元,一年利稅可回收固定資產原值的68.4%。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上海市集體工業幾乎隻花一年多一點時間,就能創辦同樣規模的集體工業企業。
(四)勞動生產率比較高。一九八五年全市集體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為15840元,其中二輕集體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為18019元,為同期全國二輕集體企業的勞動生產率10404元的173%;區屬街道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為11466元。
(五)出口創彙高。上海集體工業已初步形成日用工業品和工藝品出口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一九八五年上海市二輕集體企業產品出口產值4.5億元,占二輕集體企業總產值的22%;郊區城鎮集體工業產品出口產值為2.81億元,占總產值的19.2%;區屬街道工業產品出口產值也已達到1.32億元,占總產值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