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集體工業
河南集體工業的的發展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自古為華夏腹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裏氣候溫和,物產富饒,交通便利,具有發展手工業的理想條件。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居住在這裏的人們已能製造精巧的石鏟、石斧、石鐮。安陽殷墟出土的生產工具有刀、斧、鏟,武器有戈、矛、鏃,日用器具有鼎、爵、觚等。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青銅冶鑄史上獨一無二的傑作。富麗堂皇的唐三彩,古樸典雅的鈞瓷、汝瓷,以及開封的汴繡,南陽的烙花、玉器等,都是聞名中外,光耀一時的。但北宋以後,中原連年征戰,民不聊生,優秀的手工藝人有的被脅迫北上,有的隨宋室南遷,河南手工業從此一蹶不振。明、清時期雖有所恢複,但一直未能達到曆史最好水平。
到了近代,由於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軍閥的連年混戰,河南又成為兵火連天、戰亂不停之地,處於萌芽狀態的一點民族工業也被摧殘殆盡,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精湛技藝,人亡藝絕。到解放前夕,全省隻有為數不多的一些手工作坊和個體手工業者,依舊沿襲原始的生產方式從事笨重的體力勞動,產品隻有一些中小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產值和產量都微不足道。
一九四九年全省解放後,各級人民政府撥糧、撥款救濟生活極端困苦的手工業者,並采用“生產自救與支前相結合”的方針,組織手工業者生產了大量軍需民用品,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也部分地解決了城市失業工人的就業問題,緩解了手工業工人的生活困難。
一九五○年,按照自願互利的原則,鄭州、開封、洛陽、安陽等市及洛陽、商丘兩地區的手工業者近2000人,試辦了13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這是河南手工業合作社的萌芽,為全省手工業勞動者樹立了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榜樣。為了加強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領導,一九五三年下半年,省政府批準成立了省手工業管理局,並先後召開了兩次手工業工作會議,推動全省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由點到麵,有領導、有計劃地逐步開展起來。到一九五六年第一季度末,全省基本上實現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據統計,一九五六年底全省共有合作社(組)3638個(不包括建築、服務行業),社員18.27萬餘人,占手工業從業人員的96.73%,當年總產值為3.01億元。這支河南省集體工業的基本隊伍,為支援農業生產,為城鄉人民生活,為出口創彙,為大工業配套,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但是,從一九五八年以後,“左”傾思想的幹擾,使河南省的集體工業經曆了曲折的發展曆程。一九五八年全省刮起了“轉廠過渡”風,年底,手工業合作社過渡為地方國營工廠的有1459個,社員、職工17.15萬餘人;交給城鎮人民公社的862個,社員、職工4.95萬餘人,兩者合計占手工業合作社社員、職工總數的.32%。同時,撤銷了省手工業管理局,大部分資財被平調,以致許多手工業行業和產品被擠掉。據統計,一九六○年全省由手工業生產的鋤、鏟、鍁、鐮等小農具的產量僅為一九五七年的26%;砂鍋、碗、盆、罐等4種日用陶瓷製品的產量,僅為一九五七年的55%。這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困難。
一九六一年《手工業三十五條》頒布執行後,河南省縣以上各級手工業主管機構相繼恢複。一九五八年以後升級為地方國營和交給人民公社的許多企業,也都陸續調整回來,社員、職工陸續歸隊,被平調的集體資財部分得到退賠。據統計,截至一九六一年底,退賠給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的資金共2529萬元,占原有資金的45%,退賠給各級聯社的資金共1105萬元,占原有資金的36%。一九六一年底,全省恢複手工業企業3461個,職工人數達到16.05萬餘人,生產得到迅速恢複。一九六六年三月,省人民政府將省手工業管理局改為河南省第二輕工業局。從此,河南省的集體工業在理順各方麵關係的基礎上迅速發展。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國家和人民都經曆了一場浩劫,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河南的集體工業也不能幸免。但是,由於集體企業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特點,企業不生產職工就無飯吃,因此,盡管遇到各種衝擊和阻礙,生產仍然保持了平均每年遞增13%的發展速度。這種在整個國民經濟遭到破壞條件下的增長,不能不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城鄉人民生活需要的日用小商品仍供不應求,市場商品極度匱乏。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河南集體工業開始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廣大集體工業職工為繁榮市場,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做出了很大努力,同時,也促使集體工業自身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九七九年是開始國民經濟調整的第一年。在全麵調整的新形勢下,針對河南二輕集體工業中58%的企業生產任務不足的情況,對企業進行調整和整頓:一是果斷地關、停了一批沒有發展前途的企業;二是充分發揮二輕集體企業靈活多變、適應性強的優勢,廣開生產門路,變被動為主動。多數企業很快出現了企業增產、國家增收、職工個人多得的好局麵。
一九七九年第四季度以後,根據河南省政府有關文件的精神,先後在127個集體企業進行了擴大自主權的試點。在改革中由於貫徹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原則,調動了廣大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到一九八○年底,全省以集體企業為主的二輕工業的產值比上年增長15%,上交利稅比上年增長51%,出口交貨值比上年增長25%。
在三年調整中,二輕集體工業在原材料供應和產品銷售上遇到了新的困難,原材料供應缺口越來越大,商業部門由定購變為選購,造成部分企業資金周轉不靈,產品大量積壓。在新的挑戰麵前,各地二輕主管部門和集體企業一方麵采取“找米下鍋”的作法,廣開渠道,努力保證生產需要;一方麵采取前店後廠、工商掛鉤等多種傳統的生產經營形式,建立產品自銷體係。由於直接麵向消費市場,聽取廣大消費者的意見,使產品能適銷對路,促進了生產發展。在克服這兩大困難的過程中,河南二輕集體工業開始由生產型逐步向生產經營型轉變。
在大力發展日用消費品生產的同時,全省各地還狠抓了小商品的恢複和發展。到一九八○年,全省小商品的品種已經發展到4961種,超過了曆史最好水平。
到一九八七年底,河南省城鎮集體工業企業有49978個,職工74.8萬人,工業總產值155.60億元,分別占全省工業企業數的6.7%,職工人數的34.5%,工業總產值的26.1%。到一九八七年,二輕集體企業共有3443個,職工39.3萬人,產值30.39億元,分別占全省集體工業企業數的6.9%,職工數的52.6%,產值的19.4%。
經濟改革與振興
長期以來,河南城鎮集體工業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在管理和經營上盲目照搬國營模式,搞窮過渡、大集中,吃“大鍋飯”,端“鐵飯碗”,喪失了集體經濟的優勢,嚴重挫傷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企業失去了內在活力,路子越走越窄。據統計,五十年代全省手工業企業的百元產值利潤率為11—14%,一九八一年底降到了2.84%,虧損戶大量增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河南的一些城鎮集體工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自發地進行了一些改革試驗。漯河市東風建築公司一九七九年在試行“定額包工、聯產計酬”分配製度改革的基礎上,對企業內部的幹部製度、勞動製度和工資製度進行全麵改革,實行“幹部能上能下、工人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給企業帶來了蓬勃生機。這個典型經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肯定和宣傳後,對推動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的改革起了積極作用。據一九八三年九月統計,改革進行得較早的62個企業,改革前的一九八一年共虧損124.7萬元,欠貸款1686萬元,有的已經業不抵債。改革後,這些企業歸還貸款252萬元,彌補虧損91.5萬元,企業積累82.9萬元,虧損企業大部扭虧為盈,原來經營情況較好的企業,經濟效益又有了新的提高。一九八二年十一月,省人民政府在鄭州召開了有各市、地、縣負責人和有關部門參加的城鎮集體所有製工業工作會議。會議總結交流了各地城鎮集體所有製工業改革的經驗,肯定了改革的方向,研究了城鎮集體工業改革和大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次會議後,以二輕集體企業為主體的全省城鎮集體所有製經濟改革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