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工業曆史
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一、手工業的起源和奴隸社會的手工業
(一)中國手工業的起源。
人類的曆史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在中國境內約一百七十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遺址及其後的陝西藍田人遺址、北京人遺址中都發現了成批的石器。這些敲擊製成的粗糙石器,就是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們最初的手工製品。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石器一直是主要的生產工具。舊石器時代末期,人們已發明了弓箭。約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製造了骨針和用獸牙、礫石鑽孔連成的串飾。
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已掌握製作裝有木柄的石斧、石锛、石鑿和耒耜等複合工具,以從事農業、畜牧業生產。
約八千年前,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人們已開始製陶。陶器的出現適應了農業和定居生活的需要,擴大了人類征服自然界的能力。
六千多年前,母係氏族公社進入繁榮階段。原始手工業仍從屬於農業,是氏族集體經濟的一部分。製陶已使用慢輪修整法(把陶坯放在可轉動的圓盤上修整),編席、紡織麻布、縫衣、皮革加工有所發展,並已建造半地穴式的土木混合結構房屋和使用榫卯的幹欄式木構建築。煮鹽、製漆和造船也起源於此時。
父係氏族公社時手工業的重大發展是快輪製陶(把陶坯放在快速轉動的陶輪上,製造圓型陶器)和冶銅,同時製石、製玉、製骨工藝有顯著提高。陶窯的溫度達攝氏1000度,這就為冶銅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甘肅等地出土的銅器表明,四、五千年前,人們已能將天然紅銅冶鑄成小件器物。快輪製陶和冶銅的複雜工藝及生產規模,需要專門的生產者;生產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剩餘產品,並使分工成為可能。
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墓葬中,一些大墓已使用木槨、木棺,隨葬品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和輪製陶器(如陶坯、高腳杯等酒具),還有透雕鑲嵌的象牙梳、筒和綠鬆石等。有的墓中有成批的手工業生產工具。這些說明,大汶口的先民們已有眾多的手工行業,當時已有社會分工,並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在四、五千年前的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領域的日益擴大和專業活動的增多,便如恩格斯所說:“如此多樣的活動,已經不能由同一個人來進行了;於是發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了。”從此,手工業成為獨立的社會生產部門,在社會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
(二)燦爛的青銅文化。
奴隸製取代原始公社製是一個巨大的曆史進步。它大規模地利用奴隸的簡單勞動協作,對提高勞動效率,發展生產力有重大意義。它使農業和手工業之間,以及手工業內部更大的分工成為可能。中國奴隸製時期以發達的青銅冶鑄業為標誌,成為古代手工業的第一個興旺時期。
四千多年前建立的夏是中國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把一些被征服的部落變成冶鑄、製陶、造車等手工業奴隸,一些夏部落的成員也從事手工業生產。河南登封王城崗古城堡夏代早期遺址中的青銅容器殘片,說明約四千年前夏的先民們已進入了青銅時代。但此時銅器使用還不普遍。
商代最重要的手工業是青銅冶鑄業,集中在偃師二裏頭、鄭州、安陽等地。青銅是銅、錫、鉛的合金,具有較好的鑄造性能和機械性能。青銅器的大量鑄造和使用,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新階段的標誌。出土的青銅器主要為禮器(用於祭祀、禮宴,象征統治權)、兵器,以及生產工具、烹飪器、食器、樂器、度量衡器、車馬器和銅鏡等。著名的司母戊鼎渾厚質樸,重875公斤,是不易鑄造的方形器,在當時的條件下,至少要有一二百名技術熟練的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鑄成。與其它東方古國很早就使用失蠟法不同,中國冶鑄技術走的是獨具特色的陶範熔鑄技術的路子。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冶鑄的鼎盛時期,其規模和技術在上古世界中均居前列。當時已熟練地使用分鑄法等技術。安陽殷墟的一處銅器作坊遺址麵積在一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範、陶模和坩鍋有數千件之多;洛陽西周早期銅器作坊遺址麵積據估計在9萬平方米以上。西周時,青銅冶鑄仍由王室壟斷;春秋時,青銅冶鑄遍及各諸侯國,已大量使用鏤刻、金銀錯、鑲嵌、焊接、鎏金技術,器薄形巧,趨於世俗化,更加實用。《考工記》所載六種銅錫配比標準,較正確地反映了青銅器的合金配比規律。河南淅川出土的由多層銅梗組成的銅禁(即銅桌),標誌公元前六世紀中葉中國已出現失蠟法鑄造。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出土後仍寒光閃閃,花紋清晰,是青銅劍高超工藝的代表作。湖北隨縣發現的著名曾侯乙編鍾,沉睡地下二千四百年後仍可演奏悅耳動聽的樂曲,可見當時樂器製作和青銅器鑄造技藝的精妙。
商代除青銅冶鑄外,石器、骨角器、玉器、陶器製作和釀酒都有專業作坊。
西周的手工業在商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工商食官製”是曆代官手工業的開端,手工業奴隸統稱百工,由司工、陶正、車正等工官管轄。諸侯在獲得封地的同時獲得大批工匠,手工業集中在各國都邑中。建築業隨著都邑的營建迅速發展,還發明了瓦。這時,除麻紡織外,絲織(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已很普遍,染色已使用多種礦物和植物的染料。
二、封建製上升時期的手工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封建製上升時期,手工業發展迅速,成就輝煌。公元一世紀時,中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已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一)鐵器時代的到來。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製逐漸瓦解,封建製開始建立。冶鐵、煮鹽、漆器製造成為新的手工業部門。鐵器的推廣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生產關係的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新的生產關係又為生產力的較快發展開辟了道路。戰國中期,中原大地人口眾多,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已經出現了一批工商業發達的城市。
中國在商代已對鐵有所認識,並能利用隕鐵製作鐵刃銅鉞等器具。冶鐵的發明不遲於公元前六世紀,很快又發明了生鐵鑄造,超過了古代歐洲長期沿用的塊煉鐵的原始方法。春秋晚期由於使用了巨大的鼓風設備——排橐(即成排的皮橐),鐵的質量、產量都大大提高,真正邁進了鐵器時代。《管子》載,天下有鐵山3609處,鐵器普遍用作生產工具。戰國時期出現了將生鐵柔化處理為“可鍛鑄鐵”的技術,更是劃時代的進步。中國的生鐵鑄造早於歐洲一千八百年以上,生產黑、白心鑄鐵早於歐洲二千年以上。戰國中、晚期,中原和巴蜀地區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冶鐵業中心。長沙楊家山和河北易縣出土的鋼劍、鋼戟表明,當時已有人掌握煉鋼和熱處理的技術。
春秋戰國時煮鹽業已遍及各地,有山東、遼東的海鹽,山西的池鹽、岩鹽,四川的井鹽等。戰國中期,漆器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楚國的髹漆業尤負盛名,漆畫以線為主,色澤鮮豔。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在戰國時基本形成。麻紡絲織遍及農村,齊魯之地的絲織品被稱為“冠帶衣履天下”。
《考工記》記載了春秋晚期官手工業包括的30項專門的生產部門,並對其生產技術規範作了科學的總結。
春秋晚期,從事小商品生產的獨立手工業者的出現,打破了“工商食官製”的格局。他們在城市中設立作坊,邊生產邊銷售。《呂氏春秋·召類》載,宋國一個製鞋匠,三代相傳,有固定的住處和主顧。相傳發明墨鬥彎鉤、曲尺、鋸和雲梯,被後人尊為“木工始祖”的魯班就是獨立手工業者。當時還出現了一批私人大工商業主,如冶鐵致富的郭縱、卓氏、孔氏,煮鹽起家的猗頓等。
(二)古代手工業技藝趨於成熟。
秦漢時期,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帝國鞏固發展,對內統一貨幣、度量衡,“開關梁,弛山澤之禁”;對外積極開辟商路,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冶鐵、煮鹽、鑄銅錢成為三大手工業部門。魏晉南北朝時,長期的分裂割據和戰亂,給社會經濟造成空前破壞,但冶鑄、製瓷等手工業仍取得一定的成就。
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藝趨於成熟的重要標誌是,古代主要的冶鑄技術已基本齊備。繼灰口鐵的出現和百煉鋼工藝的日臻成熟,至遲在公元前一世紀發明了炒鋼技術。繼采用畜力鼓風後,東漢初年發明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大大降低了鐵的成本。鐵製生產、生活用具和兵器全部取代了青銅器,並推廣到邊疆地區。南北朝時開始用煤煉鐵,並發明了將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對此作了記載。北齊時綦母懷文用此法製造的宿鐵刀,能一次劈斷疊在一起的30片甲。
漢初,頗有一些冶鐵煮鹽的大手工業主。全國產鹽地方有36處,四川已利用天然氣煮井鹽。當時私人和郡國鑄銅錢泛濫。漢武帝實行貨幣專鑄、鹽鐵官營的製度後,國家壟斷了這些行業。如漢代全國設鐵官49處,大的冶鐵爐可容納50立方米。規模龐大的官手工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生產的發展,但它極大地限製了私營手工業的發展。官手工業的奴隸式的強製勞動,壓抑了生產者的積極性,產品質次價高現象日益嚴重。西漢末年曾多次發生鐵官徒起義。
漢代絲織品種類繁多,有紈、綺、綢、、縵、絹、綾、縞、綈、羅、錦、繡、紗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精美纖巧的起毛錦和絨圈錦,表明二千一百年前中國已有結構複雜的提花機和起絨裝置。一件薄如蟬翼的素紗禪衣,僅重49克,加工技藝驚人。當時臨淄和長安是絲織業中心。城市中除官營作坊外,也有豪富經營的絲織作坊。公元前一一○年,官府從民間征收綢帛達500萬匹,說明農村絲麻織業的發達。張賽通西域後,中國向中亞、西亞直至地中海東岸運銷了大量的絲織品,這條商路被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被譽為“絲之國”。
造紙和製瓷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公元一○五年,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已具備古代造紙術的切斷,漚煮(製漿),舂搗(打漿)和抄製成型四道基本工序。東晉時紙普遍取代帛、簡之類作為書寫材料。商代中期已出現原始瓷器。到距今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晚期,終於燒製出成熟的青瓷器。南北朝時又燒製出白瓷。
漢代造船業已發明和使用櫓、舵、帆和多層高大的樓船,標誌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初步成熟。
此外,秦始皇陵出土的形象逼真的陶兵馬俑和精致的銅車馬,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用幾千塊玉片穿成的金縷玉衣,都顯示了手工業者的高度創造力。三國時馬鈞改革的翻車(龍骨水車)輕便靈巧,沿用到近代。他還改進了織綾機,再製了指南車,所用的自動離合齒輪係體現了古代機械製造的卓越成就。
三、封建製興盛時期的手工業
隋唐宋元時期封建製興盛發達。隋唐兩代,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安史之亂至五代,南方逐漸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北宋手工業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已接近封建社會的高峰,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經兩宋與遼、西夏、金對峙,元代再次完成全國的大統一,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一)三大發明和手工業的高度發展。
唐宋時期,政府鼓勵發展工商業和對外貿易,商品經濟十分活躍。手工業中重要的發明和有關著作不斷完成,最重要的是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的完成。紡織、陶瓷、礦冶、造船、建築等行業取得的成就也很突出。
唐初孫思邈已掌握火藥的初步配方。公元九○四年,使用火藥的箭已用於戰爭。北宋已廣泛製造蒺藜火、霹靂炮、震天雷等火藥武器。十二世紀時發明了管形火器。現存元至順三年(一三三二年)造銅火銃,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中國最早的指南器具是戰國時用磁石製成的司南。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4種磁針裝置方法。據朱的《萍洲可談》載,廣州的海船在十一世紀末已用指南針導航。
隋唐之際,中國手工業者在印章和拓碑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鹹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雕版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印本書。北宋慶曆年間(一○四一至一○四八年),工匠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由於泥活字易殘缺,元代王楨又創造了木活字和轉輪排字架,使活字印刷得到迅速發展。
唐宋時期紡織業仍以絲織為主。唐代出現緯錦和平繡法。陝西法門寺出土的織金錦,所用撚金絲平均直徑僅0.1毫米,即使是現在也難以達到如此精細的加工技術。唐玄宗時年征收絹740萬匹,布(麻布)1350萬端。唐代印花工藝普遍采用絞纈、夾纈和介質印花新技術。西北已有早期毛紡織業。北宋蘇州、杭州、成都三大官營織錦院雇傭工匠各數千名;緙絲也頗有名氣。南宋紗羅、錦、緞品種繁多,著名的有蘇州宋錦、南京雲錦。元代有富麗輝煌的納石矢(織金錦)。早在漢代,新疆已出產印花棉布。南宋時棉紡織在江南開始推廣,還出現水力多錠大紡車。元初黃道婆學習並改進了海南黎族的棉紡織技術,推動了長江下遊棉織業的發展。
釉彩斑爛、造型生動的唐三彩是陶器藝術的瑰寶。唐代全國有瓷器產地20餘處,青瓷被讚為“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邢窯白瓷有“類雪”、“類銀”之譽;禦用秘色瓷釉色細潤。唐後期出現了釉下彩。宋代製瓷業進入繁榮時期,官私窯址遍布全國,有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宋瓷清秀淡雅,龍泉青瓷和影青白瓷巧奪天工,窯變色釉藍中帶紅、紫,獨具特色。元代景德鎮窯取得相當大的成就,青花、釉裏紅瓷器相繼燒成。
《新唐書·食貨誌》載,九世紀初全國“歲采銀萬二千兩,銅二十六萬六千斤,鐵二百七萬斤,錫五萬斤,鉛無常數。”五代時鑄造的滄州鐵獅子重約50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特大鑄件。宋代銅、鐵、鉛、錫的采煉均超過唐代。宋英宗時,年鐵課(稅)達824萬斤,約為唐代的4倍。有的大銅礦,工人達10餘萬,晝夜開采。
唐代,金銀器飾生產極盛,其造型優美,加工精巧,鏨花金銀器和金銀絲編織是新的發展。銅鏡製作渾厚富麗,麵目一新,裝飾技法有螺鈿鑲嵌和金銀平脫法等。製茶業產銷兩旺,每年茶稅達40萬緡。陸羽的《茶經》是世界上最早關於茶的專著。
宋代,每年造船數千艘,已采用多桅杆、水密隔艙技術。大海船能載重數萬石,乘坐上千人。當時外商往來中國與波斯灣之間,多乘坐裝有羅盤的中國海船。
隋代李春修建的趙州安濟橋,是世界上第一例“敞肩拱”橋,石拱淨跨度37.37米,一千三百年來曆經洪水、地震,至今安然無恙。金代建造的聯拱式石橋盧溝橋,長265米,沿用至今。山西應縣遼代木塔,高66.6米,無金屬釘,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全木結構建築。
(二)民間手工業和行會的發展。
隋唐宋元時期,官手工業仍居主導地位,但民間手工業也有很大的發展,並且出現了行會。行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手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唐代,官府征選大批能工巧匠輪班服役,如掌百工技巧的少府監有工匠19850人,掌土木建築的將作監有工匠1.5萬人。與此同時,私營紡織、染色、造紙、冶鑄等手工業作坊也有顯著發展,如定州一家私人作坊有綾機500張。唐後期至宋代,由於商業活動的廣泛開展,大城市中不再有坊、市的區分,也不禁夜市。私營手工業作坊顯著增長,規模擴大。北宋汴京加入行會的民間手工業者有6400戶,相當於官府軍器監的工匠人數。南宋臨安街市上的作坊店鋪鱗次櫛比。元代手工業多為官府壟斷,匠籍製度一度使手工業者的地位倒退為官府的工奴,但民間絲織、製瓷等作坊仍有一定發展。
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發展,隋代出現了行會。隋洛陽豐都市有“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唐長安東市有秤行、大衣行、織錦行、金銀行等“貨財二百二十行”。行會最初多是以坊、店為單位的區域性組織,被官府利用來控製民間手工業者;但也有限製同行之間的競爭和防範破產農民湧入手工業部門、維護手工業者自身利益的作用。宋代行會有很大的發展,北宋汴京同業組織160行,南宋臨安有440行。宋代行會以同業組織為主,便於對廣布城廂內外的同行進行聯係和彼此照顧,作用更顯著。但行會多為大作坊、大店鋪控製,替官府收買貨物,收稅征役,有濃厚的封建性。元代行會多為豪商把持,對中小戶進行剝削,但也有應付官府需索、維護同行利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