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整頓工作的開展(1 / 3)

全麵整頓工作的開展

處理工作中的新情況

國家自一九五三年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建立了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製。隨著計劃管理的加強,在工業生產、基本建設及物資、物價、財政、勞動、工資管理等方麵,也不斷形成集中統一的經濟管理體製。為了解決糧食的供銷矛盾和穩定市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從一九五三年起,還陸續發布了一係列決定和命令,對糧食、棉花、油料等重要農產品和糖料、烤煙、生豬、桐油、重要木材、茶葉等農副產品,實行全國範圍的統購統銷。這在當時條件下,為保證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手工業隨著合作化的發展,在國家計劃指導下,逐步和國營工業、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建立了供產銷聯係,通過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等形式進行生產經營。但多數手工業還基本保持著自己特有的生產經營方式,有關心自己產品質量的傳統和比較靈活多樣的經營管理機製,通過各種渠道和協作方式,獲取原料,組織生產,推銷產品,進行市場交換,適應著人民多種多樣和千變萬化的需要。當時國民經濟多種經濟成分的存在和市場經營具有較多的靈活性,也使手工業得以比較充分的發揮它們生產經營上的有利條件和優良傳統,生產有所保證,以後,隨著國家統一計劃的執行和逐步加強,而手工業的供產銷又沒有全麵納入國家的經濟計劃之內,特別是統購統銷政策的執行和國家對統購、派購範圍的不斷擴大,形成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對農副產品的獨家經營,商業流通渠道越管越死,致使靈活多樣的手工業發生困難。這實際上反映了國家當時在經濟體製方麵開始暴露出的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病和它對經濟發展方麵的某些不利影響。由於手工業原料約百分之七、八十來自農業,廣大農村也是手工業產品的重要銷售市場,而一九五四年中國又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使農業歉收,這就更加助長了手工業的困難。

這些情況,加上手工業當時正處在新的發展時期,正常供銷渠道尚不通暢,各方關係尚待理順,許多工作也尚未受到有關方麵的應有重視等原因,以致自一九五四年以來,手工業在和大工業、農業、商業等外部聯係和手工業同行業之間、組織起來與未組織起來的之間等內部聯係方麵,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其集中表現是供產銷的不平衡。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盲目發展。主要是手工業的供產銷計劃沒有全麵納入地方工業的計劃之內,在生產上缺乏統籌安排。表現在手工業與地方國營工業和供銷合作社的加工企業之間,手工業與農副業之間,地區與地區、城市與農村之間,現有手工業者與非手工業人員勞動就業之間,組織起來的生產合作社(組)與個體戶之間相互矛盾和抵觸的現象比較普遍和嚴重。

在手工業與地方國營工業和供銷合作社的加工企業之間,有些行業當時不適宜由生產合作社經營的,生產合作社也經營了。如山西省手工業聯社經營的電石廠,設備規模大,技術條件高,投資由原計劃23萬元增加到115萬元,背上了包袱。有些行業主要是生產合作社(組)經營的,但有的地方國營工業也經營了。如內蒙地區的小型農具,河北的石灰、木器等。有些地區生產合作社(組)產品已能滿足當地需要,但縣國營工業又增設工廠,基層供銷社也附設加工小組,以致產品供過於求,形成積壓。

在手工業和農副業之間,由於農業合作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些地區的農業互助合作組織因勞動力有剩餘,盲目發展副業生產,成本較低,產品賤價出售,嚴重影響甚至擠垮了原有的手工業。

在地區與地區、城市與鄉村之間,許多手工業產品的原銷區內發展了新的手工業行業和產品,因而影響了原產地的手工業生產。如上海、天津的手工業品大大減產。遼寧產的大車一向銷東北北部,山東濰坊產的刨刃一向銷華北各地,當時都不好銷了。甚至有些原銷區為保護本地落後產品而限製原產地優質產品的推銷,造成人為緊張。

在現有手工業者和非手工業者勞動就業之間,不少手工業和服務性行業,成為私營工商業中多餘人員、未能升學的中小學生、城市婦女、貧民及其他失業人員轉業、從業的對象,特別是大中城市的縫紉、理發、修表等服務性行業增長很快。廣州市個體手工業從業人員一九五四年比一九五○年增加了將近一倍半,山東濰坊木業人員比解放前增加2.1倍,鐵業增2.7倍,縫紉增加3倍。

在同行業中組織起來的社(組)和個體戶之間,手工業合作社的有關領導部門較多地注意了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供產銷安排,對同行業中未組織起來的個體手工業者的供產銷問題注意較少,致使他們在生產上產生一定困難。

以上這些缺乏統籌安排和盲目發展現象,給手工業生產造成極大困難。如上海市因此形成行業過剩,銷路呆滯,當時難以維持的行業的從業人員達總人數的63%。廣州市一九五五年四月份調查,66個自然行業中,停工、半停工、產品嚴重積壓的有58個行業。

二是原材料困難。當時最感不足的是由國家統一掌握分配的棉紗、油料、食糖、麵粉、皮革等,及銅、錫、銀、水銀等重要金屬等。加以有些地方、有些品種計劃不周,分配不當,更助長了原料供應的緊張局麵。由於原棉生產不足,大工業設備有餘,棉紗供應緊張,一九五四年棉織手工業開動織機隻有52萬台,實際生產隻及全部生產能力的42%。四川廣漢縣由於棉紗供應壓縮,一九五四年全縣維持425戶棉織手工業,一九五五年一月隻能維持251戶,三月份便隻有130戶,引起了失業,甚至破產,生活發生嚴重困難。在手工棉織業內部,棉紗分配和生產安排也有不合理現象。西北地區本是主產皮、毛的地區,但因滿足外調和軍工需要,當地少數民族亟需的氈筒、氈毯反因無料而脫銷,甚至西安反要到武漢去購買皮革。西北地區當時鐵業社缺焦炭,食品社沒有白糖,肥皂社缺牛油,製鞋社缺鞋麵布,新疆吐魯番縣416戶製氈、製革、肥皂、油坊、軋花等行業中,當時有300多戶處於停工待料狀態。

三是供銷失調。主要是手工業和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的供銷結合不好。表現在生產計劃和商業供銷計劃不能銜接,雙方缺乏以合同為基礎的正常供銷關係,工繳、利潤和價格沒有恰當的解決,產品經營缺乏明確的分工管理。有的國營和合作社商業“淡季丟,旺季抓”,缺乏明確的支持手工業生產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也有些地方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對商業部門的關係是“淡季來,旺季去”,甚至在加工訂貨中偷工減料、粗製濫造。由於雙方的結合不好,助長了供產銷上的不平衡。

四是產品不合需要。表現在農業互助合作發展後,舊農具需要減少,輕便改良農具需要增加;城鄉勞動人民生活提高後,消費習慣也隨著改變,對手工業產品的質量規格、花色要求提高。但由於有些手工業合作社存在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經營思想,生產管理薄弱,設備簡陋,技術落後,對消費者的需要缺乏研究,對新產品的試製工作注意不夠,產品質量低,以致造成大量積壓。

顯然,以上這些在手工業合作化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及時妥善地加以解決,否則必將影響手工業合作社的鞏固和發展。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八日至一九五五年一月六日,中央手工業管理局在北京召開了第四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167人。會議總結了一九五四年的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確定了一九五五年的任務,討論了基層社的社章草案,並成立了中華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總社籌備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聯社籌委會),由白如冰任主任委員。朱德副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在這次會上作了“要把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辦好”的重要講話。代表們還聽了陳雲副總理“關於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問題”的報告和蘇聯專家葉夫謝耶夫關於計劃工作問題的報告。

這次會議,是中國建立手工業專管機構後的第一次重要會議。它繼續總結了三種組織形式的發展經驗,著重研究了當時供產銷不平衡的複雜情況和一係列政策問題,確定了一九五五年中國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中心任務是:繼續摸清主要行業的基本情況,進行統籌兼顧,全麵安排;整頓、鞏固、提高現有合作組織;適當發展新社。

“全麵安排”原則的推行

對於實行計劃經濟,陳雲一九五四年就指出:“如果隻有國營工業有計劃,而不將其他工業計劃進去,那麼,計劃也是空的”。他提出:應該“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在保證社會主義成分不斷穩步增長的條件下,對國營、合作社營、公私合營、私營工業實行統籌兼顧、各得其所的方針,進行合理安排,……要把上述四種工業都納入國家計劃軌道。”

一九五四年,手工業的管理機構尚不健全,領導經驗不足,一般對合作化組織發展工作注意較多,對國民經濟發展中供產銷方麵的新情況和手工業麵臨的一係列新矛盾,以及有關解決一些矛盾的方針政策,還缺乏深刻認識和認真研究。第四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在全麵總結一九五四年工作時,認真學習陳雲的論述,聯係實際,比較深入地研究了這些問題。根據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總結出:(1)中國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必須同地方大工業的發展、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統籌兼顧,就原料基地、產品品種數量、銷售地區、勞動力等全盤合理安排。(2)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要根據供需情況、國民經濟發展情況、人民消費習慣,對行業分別進行適當發展、維持、限製和對有的行業進行逐步轉業或淘汰的方針。(3)中國勞動力有餘,合理安排勞動力是一個複雜的、艱巨的工作。在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工作中,必須注意手工業者和農民兼顧,城鄉兼顧,這一地區和那一地區兼顧,手工業中組織起來的與未組織起來的兼顧,以保證勞動人民各得其所。為此,及時提出了,中國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應遵循“統籌兼顧,全麵安排,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手工業計劃應納入地方工業計劃之內。手工業的生產方向,應是麵向農業,為農業生產服務,並為城鄉人民生活需要及國家工業建設和出口需要服務,即“四服務”的方針。

一九五五年五月十六日,中共中央在批準第四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的報告的《指示》中再次指出:手工業“是地方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強調“各地、各部門,特別是地方工業部門應在對各種經濟類型工業進行統籌安排時,必須對手工業的安排與改造同時予以考慮,將手工業部門的各種計劃,首先是供產銷計劃,逐步納入地方工業的計劃之內。以便通過計劃平衡,貫徹對手工業統籌兼顧、全麵安排、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改造方針;逐步克服大工業與手工業、手工業同行業之間、手工業組織起來與未組織起來之間,及手工業與其他有關行業之間,在供產銷方麵的不協調現象;並注意勞動力的合理安排”。同時要求“在今明兩年內,把手工業重要行業的基本情況徹底摸清楚”。

根據中央指示,各地對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認識,對加強統籌安排是當前手工業工作的中心問題,也進一步明確。針對存在問題,作了以下大量工作。

一、實行計劃平衡,按行業進行安排

對計劃平衡工作,全國聯社籌委會根據當時國家的計劃體製和有關規定,結合各地手工業的實際情況和工作經驗,提出在中央、省、縣之間的平衡工作上,由於手工業產品的地區性較大,計劃平衡工作,要在各級計委(縣在相應的部門)領導下,遵守逐級平衡、逐級解決的原則,把供產銷計劃平衡,劃分為由縣平衡、省平衡、全國平衡三種,三種都納入地方工業計劃之內。在計劃的管理和平衡分工上,本著上少下多和上粗下細的原則,省首先掌握幾種全省性最主要的產品,然後逐步擴大產品的種類,以便有準備地將手工業產品納入國家計劃。

為了進行各經濟類型工業之間的計劃平衡工作,各省、市一般是在當地計委(或相應的部門)領導下,對各主要行業,在全國平衡基礎上,由有關工業、手工業、國營和合作商業部門聯合組成加工訂貨委員會,召開有關部門的供產銷專業平衡會議,逐行逐業地摸清情況,進行統一安排。工業部門提出計劃生產的品種、數量和需要原料的規格、數量;商業部門提出加工、訂貨、收購、包銷的具體品種計劃和可能供應的原材料品種、數量,在地區之間和各種經濟類型之間,按年度、季度進行分行分業的平衡,安排生產業務和供銷結合工作,使中央的安排和地方的安排相互結合起來,實現供產銷計劃平衡。例如河南省為貫徹“統籌兼顧,全麵安排”方針,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組織供產銷計劃平衡,采取逐級召開手工業者代表會、物資交流會、業務會、加工訂貨委員會等形式,開展合同經營,進行計劃平衡,使手工業生產逐步納入國家經濟計劃軌道。全省有36個縣、市在當地財委領導下,成立加工訂貨委員會,召開有供銷社、手工業社、農業社及有關國營公司參加的業務會議,總結檢查工作,簽訂供產銷合同或協議,開展合同經營,僅許昌、洛陽、商邱、安陽等七個專市756個單位,一九五五年一季度即簽訂合同協議2818份,總值1000餘萬元。遼寧省各市、縣采取“邊調查、邊安排,調查一行,安排一行”的方法,首先通過組織加工訂貨,從解決困難行業和困難戶的生產入手,掌握“先城鎮,後鄉村,先專業,後兼業”的步驟,在安排過程中,還注意做好與改組改造,與加強行政管理,與整頓、鞏固、提高社(組)的工作相結合。僅上半年內,行動較快的縣、市,就安排了10幾個行業,一般縣、市安排了四五個行業,最少的也安排了一兩個行業。

在統籌安排中,一九五五年各地又對鐵、木、棉織、針織、陶瓷、製漿造紙、土糖、製革、手工藝等九個重點行業,進行了補充調查,在此基礎上,按照不同行業,分別根據發展、維持、限製、逐步轉業或淘汰的方針,進行行業排隊和重點安排。對行業排隊,係按:(1)原料供應及產品銷路都無問題的,可適當發展,但已有相當發展的地區,不繼續發展。(2)原料有問題,產品供不應求的,根據原料供應情況,進行商品排隊,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確定是否發展。這類行業必須注意節約原材料,推廣代用品。(3)原料不缺,但產品銷路有問題的,根據銷路情況適當控製發展,並試製新產品,以求打開新的銷路。(4)原料和產品銷路都有問題的,壓縮生產,停止發展,逐步進行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