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先

吳尚先原名樽,又名安業,字師機、杖仙,別號潛玉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嘉慶十一年九月十二日(1806年10月21日)生;光緒十二年八月六日(1886年9月3日)卒。中醫學。

吳尚先出生於文學世家。祖父吳錫麟,字聖征,乾隆年間進士,曾任編修官、祭酒,詩才超群,駢文清華明秀,名重一時。著有文集問世。父親吳清鵬,嘉慶二十二年進士第三名,任編修官、順天府府丞。後告歸,主講於樂儀書院。吳尚先幼承家學,道光十四年(1834)中舉人。次年到京師,因病未參加應試,後八年客居廣平(今河北廣平)。自此他淡於功名,絕意仕途。後隨父寓居揚州,平日除寫詩賦文以外,兼學醫為業。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時,他和弟弟官業帶著母親避亂至江蘇泰州,並在東北鄉俞家垛開業行醫。戰爭時期,藥物來源缺乏,平民因病致死者頗多。加之那一帶居地潮濕,疫疾流行,當地又有漚田農作的習慣,每值春播,農民涉水耕種,故痹證(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發病率很高;此外血吸蟲病流行,鼓脹患者亦較多,並有不少其他病證。民眾限於經濟和醫藥條件,得不到良醫的治療。有鑒於此,吳尚先為了解除貧民病痛,結合當時情況,廣泛采用外治方法,其中尤以薄貼(即膏藥)治病特色鮮明,療效卓著。他的外治法除廣泛吸取前人著述中有關學術經驗外,個人對此亦有很多變創、發明。其主治範圍很廣,治法大多簡便、無痛苦,治療後往往不妨礙勞作,且可解窮人無錢購藥之難,因此深受勞動群眾的歡迎。《理瀹駢文》序跋中曾記載,吳尚先使用膏藥為人治病,開始人們心存疑慮(久病、重病者尤甚),以為膏藥療效不佳,登門求醫者每天隻有一二十人,但往往在數次治療後,疾病竟獲痊愈。由於民眾廣泛宣傳,求治者越來越多,門庭若市,每日竟達數百人。長期豐富的臨床實踐,使他的外治方法日臻完善。同治三年(1864年),他將自己多年研習醫學、治療疾病之心得著書立說,撰成《理瀹駢文》一書。同治四年(1865)他重返揚州城設存濟藥局,以益鄉民識字習文,並為之治療疾病。吳尚先一生侍奉母親非常孝順。中年喪偶後未再娶妻,其子炳恒,孫男養和,均承其誌,以行醫為業。

吳瀹齋大半生在民間行醫,著眼於偏僻鄉村,利濟鄉民。治病不限時間,隨到隨治;不以貧富分貴賤,願為貧苦大眾治病解難。並諄諄告誡,不可乘人之急,挾貨居奇。吳瀹齋認為他倡用的外治法,具有內治法無可比擬的特點,一是對於不能內服湯藥或不願服藥的病人不致於坐以待斃,有法可醫;二是外治法不經過脾胃,不影響消化功能,對其他髒腑也無傷害;三是外治多用於局部,即使辨證有誤,一般不會產生危及生命的嚴重後果。他強調醫生修合膏藥,切不可以假亂真,以次充良。由此可見,對於生命攸關的疾病,吳瀹齋取慎重的態度,診療時既嚴且細。為了深入研究外治法,他刻苦鑽研古今中醫理論,追溯中醫外治法的曆史,探研曆代醫家應用外治法的特點,從其著作中所摘引的曆代醫籍內容可以看出,上自《內經》、《傷寒論》等醫經典籍,下迄各代臨床名著,無不兼收並蓄,反映其博覽群書,勤求古訓的治學態度。但他不滿足於古人所取得的成果,而是勇於探索,力求創新,並結合診療心得,開創了一係列外治方法,推進了臨床治療學的發展,後人稱他為“外治之宗”。他所著《理瀹駢文》內容豐富而嚴謹,凡因個人臨床體驗不多,而書中予以收載之膏藥方,均予注明。吳瀹齋對外治法雖有精深的造詣,仍不失謙遜、辯證的態度,鼓勵後學學習外治,不必拘泥於他的膏方,應取諸家之長,知常達變,靈活應用。他處於西方醫學逐步傳播到中國的曆史時代,但沒有采取一概排斥的態度,而是立足於中醫學術,亦取西醫治法中的長處,故在《理瀹駢文》中也斟酌介紹了一些西醫外治法。如在治吐血、衄血等症時指出:衄血,將頭高枕,用冷水灑麵或冷鐵熨背脊;吐血,將頭平枕,冷水灑麵或冰塊按胃上。大小腸、子宮出血,用水節射冷水入肛門、陰道,或用冰塊塞之。書中還提到西方傳入之輸血法等。可見他具有實事求是、洋為中用的科學態度。此外,他的著作還吸收了一些少數民族醫學的治療方法,如用蒙古秘方健陽丹(回春丹)治療傷寒陰症;采用銅錢於胸背四肢刮透,即於傷處用蛋滾擦之苗人秘法治療發斑。由此反映了他不僅注重向古人學習,而且重視學習不同地域的醫療經驗。總之,吳尚先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醫術,深受當時民眾和後世醫家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