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壽
徐壽字雪村,號生元。江蘇無錫人。清嘉慶二十三年一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生;光緒十年八月六日(1884年9月24日)卒於上海。化學。
徐壽先世曾為無錫望族,到曾祖父徐士才時,家道衰落。祖父徐審法在鄉裏德高望重,除種田外,還兼理商務,家境漸趨好轉。父親徐文標,明理學,行坐不苟,27歲去世。當時徐壽僅5歲,剛剛略有好轉的家境複趨衰落,隻得依靠母親宋氏節儉持家,賴以維持。徐壽17歲時,母親因操勞過度,也溘然長逝。徐壽原配妻盛氏,生一子,名大呂。盛氏早卒,繼娶韓氏,又生二子,名建寅和華封。
徐壽青年喪母,家境清貧,養成他刻苦耐勞、勤奮上進、安貧若素、耿直敦樸的良好品德。他20歲時,就為自己寫下了座右銘:“不二色,不誑語,接人以誠。”又說:“毋談無稽之言,毋談不經之語,毋談星命風水,毋談巫讖纖諱。”這在當時封建思想束縛下的年輕人中還是很難得的。
徐壽從小刻苦好學,在青少年時代也曾向往過科舉仕進。他讀過經史,喜愛書法,研究過諸子學說,並且參加過童生考試。盡管有著較為堅實的傳統學問,但仍未能取得功名。他逐漸領悟到八股文章“無裨實用”,“溺於科舉俗學”,並非自己的歸宿。於是,決心拋棄八股製藝,“專研格物致知之學”,走上了與科學結緣,並為之奮鬥終身的艱難之路。他與同鄉華蘅芳等人“究察物理,推考格致”,對中國的古天算博物之書和明末清初耶穌會士的格致之學的譯著,都加以研究。
當時介紹西方近代科技的書籍很少。徐壽為了探求新知識,約於1857年與華蘅芳一道赴上海,搜求書籍,訪問同道。他在上海結識了正在墨海書館工作的著名學者李善蘭,並向李善蘭討教了一些學術問題。墨海書館是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最早設立的編譯出版機構,隸屬倫敦布道會。它主要印刷傳道書籍,也出版少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上海,徐壽看到墨海書館於1855年出版的《博物新編》一書,大為傾倒,仿佛覺得一下子從明末清初跨越了200年,猛然看到19世紀的科學新發現。該書由英國醫生合信(B.Hobson)編著,介紹西方近代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最基本的知識。全書分三集,其中第一集載有氧氣、氫氣、氮氣、無機酸等化學知識和若幹化學實驗方法。這部書給徐壽以很大啟迪,對他日後立誌研究化學產生過重要影響。
自滬返鄉後,他和華蘅芳就照該書進行研究試驗,並又多次到上海訪學和購買書籍及物理、化學儀器。他們兩人“目驗手營,偶有疑難,互相討論,必求渙然冰釋而後已。知三棱鏡之分七色也,求之不可得,乃用水晶印章磨成三角以驗之;知槍彈之行拋物線,而徐壽疑其仰攻與俯擊之矛盾也,乃設立遠近多靶以測之”。徐壽家的經濟狀況原不佳,而食用又一向節儉,但為了購買實驗儀器,即使花費多金,也在所不惜,“因是見者歎服,聞者心傾”。相傳徐壽當時做化學實驗用的瓶瓶罐罐,有一籮筐之多。
徐壽十分重視科學實驗,“嚐言格致之理,必藉器以顯,而製器之學,原以格致為旨歸”。所以他克服許多困難,自製了多種科學儀器,像指南針、象限儀,溫度表以及其他一些物理、化學儀器。
1862年4月,在曾國藩的舉薦下,徐壽到安慶軍械所工作,與華蘅芳一起接受了試製輪船的任務。1867年,徐壽從安慶來到上海江南製造局工作,先在輪船廠就職,後來倡議並組織設立翻譯館,從此專事翻譯西方科技著作和普及科技知識的工作,一直到去世。
徐壽在科學上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艘以蒸汽為動力的輪船“黃鵠”號。鴉片戰爭後,林則徐、魏源、丁守存、丁拱辰、鄭複光等對火輪船的製造作過一些研究,但都未能造出近代蒸汽輪船。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設立了製造軍火的軍械所後,就把製造火輪船一事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征聘徐壽、華蘅芳、吳嘉廉等6位科學家來所工作,目的是想由中國人自製蒸汽輪船。徐壽的造船知識,來自合信的《博物新編》一書。該書初集中有“熱論”一章,其中介紹了蒸汽機和輪船的基本工作原理並有略圖。徐壽製造輪船,得到了次子徐建寅的有力協作。徐壽父子和華蘅芳等人除根據合信的記載外,還曾到一艘停泊在長江的外國輪船上考察,仔細研究蒸汽機的工作情況,獲得了第一手的感性知識。經過3個多月的反複研製,他們造出了輪船關鍵部件蒸汽機小樣。這是中國科學家製造的第一台蒸汽輪機,在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曾國藩看了蒸汽樣機後,在當天(同治元年七月初四)的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也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蒸汽樣機試製成功後,徐壽等人立即進行木質船體的試製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和製造,於1863年底製成一艘實驗性的小型木質蒸汽輪船。可是,由於缺乏經驗,所製輪機不能連續供給蒸汽,試航時小輪船隻行駛一裏左右就停止了。徐壽等人並不灰心,經反複研究,找出了問題的症結,修改了汽缸和船身的結構,使輪船可以連續行駛,時速達13裏。木質小輪船雖“行駛遲鈍,不甚得法”,但它的製成標誌著中國近代造船業的開始。1864年,徐壽隨軍械所由安慶到南京。徐壽等人在前次試製輪船的經驗基礎上,繼續研究改進,於1865年終於製成了一艘新的木質明輪船,這便是中國造船史上第一艘自製的實用性蒸汽輪船——“黃鵠”號。據《清史稿·徐壽傳》記載,“黃鵠”號航速達每小時20餘裏,“造器置機,皆出徐壽手製,不假西人”。1867年徐壽父子到上海江南製造局工作後,繼續進行汽機輪船的研製工作。據史載,他們所研製的輪船有“恬吉”(後改名“惠吉”)、“操江”、“測海”、“威靖”、“海安”、“馭遠”、“澄慶”等號。其中“恬吉”號為製造局於1868年8月製成的第一艘兵輪。該船長十八丈五尺,寬二丈七尺二寸,程式新穎,製作精良。在吳淞口外近海試船後,又上駛至南京,時速上水行近40裏,下水行60裏。曾國藩乘船巡航後稱該船“堅致靈便,可以涉曆重洋”。“恬吉”號的鍋爐、船殼均係自造,汽機是購買外國舊機經修整後配用的。在修整和裝配過程中,徐壽仔細研究了外國汽機的構造,並參考了西方有關汽機方麵的著作,對汽機原理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和偉烈亞力(A.Wylie)合譯的第一部譯著《汽機發軔》,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該書包括蒸汽機原理、鍋爐構造、計算功率的數據、蒸汽機的操縱規程和注意事項等主要內容。該書於1871年刊行,成為我國第一本係統介紹蒸汽機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