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濤

何秋濤字願船。福建光澤人。清道光四年(1824年)生;同治元年(1862年)卒於保定。地理學。

何秋濤出身於一個小官僚家庭。祖父長敦,曾任過直隸博野知縣。父親高華為國子監生。何秋濤和所有的封建社會知識分子一樣,走“學優登仕”的傳統道路,他一帆風順地經過秀才、舉人而登上科舉的最高層次——進士。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於鄉,逾年試禮部,為貢生,又逾年殿試,成進士,授官刑部主事。他傾心研究漢學,喜治經史之學,精通輿地。由於當時列強侵略日益猖狂,外患日深,他關心社會政治問題,十分注重邊疆史地的研究,認為俄羅斯地居北徼,與中國接壤,應該有專書資考,以備國家緩急之用。因此他博采群籍,撰《北徼彙編》6卷,後又詳加考訂,增加圖說、圖表。由於此書對日益加深的邊疆危機,作出積極反應,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而為朝野所推重。鹹豐八年(1858),兵部尚書陳孚恩疏薦何秋濤通達時務,曉暢戎機,將其所著《北徼彙編》呈進。鹹豐帝閱後,認為此書對於製度沿革、山川形勢,考據詳明,因賜名“朔方備乘”,晉升何秋濤官員外郎,懋勤殿行走。鹹豐十年(1860),何秋濤主講保定蓮池書院,同治元年(1862)病逝任上。

《朔方備乘》一書凡例目錄1卷,正文80卷。首列聖訓禦書12卷,次聖武述略6卷,考24卷,傳6卷,紀事4卷,考訂諸書15卷,辨正諸書5卷,表7卷,圖說1卷。何秋濤把官私著述中有關北部邊疆的史料,分類排比,並進行嚴密的考訂。他以欽定之書及曆代正史為據,參考圖理琛的《異域錄》,張鵬翮的《俄羅斯行程錄》,方式濟的《龍沙紀略》,鬆筠的《綏服紀略》,俞正燮的《俄羅斯佐領考》、《俄羅斯事輯》,張穆的《俄羅斯事補輯》,魏源的《海國圖誌》等書,以及西方傳教士艾儒略(J.Aleni)的《職方外紀》,南懷仁(F.Verbiest)的《坤輿圖說》等各家論述,和外國人在上海、廣州所刊的諸書,考故實,訂山川,辨是非,明利害,論述了漢魏隋唐至清道光間有關我國東北、蒙古、新疆至中亞、東歐、俄羅斯等地區的曆史、地理情況,對元代北邊諸王疆域界碑考證尤詳,研究了漢、唐以來的中西交通和中俄關係。書中弘揚了唐、元和清初的功業,闡述了沙俄侵略我雅克薩地區以後的中俄關係和北徼形勢,以激勵清廷抵禦外侮。這些在當時對鞏固祖國邊疆,防止帝國主義侵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朔方備乘》是何秋濤最重要的地理著作,也是清代關於邊疆史地研究的重要代表作。它是今天人們研究中西交通史和中俄關係史的重要參考資料。除《朔方備乘》外,何秋濤還采用原文加注釋的體裁,編撰了《瀛寰誌略辨正》一書,主要參考《四洲誌》、《異域錄》、《地理備考》、《海國聞見錄》、《萬國地理全圖集》等書編成,用以補正徐氏的《瀛寰誌略》中的缺漏。其中《俄羅斯國》一節,是清代研究俄國地理的重要著作。此外,何秋濤還著有《王會篇箋釋》、《校正元聖武親征錄》、《一鐙精舍甲部稿》、《篆隸源流》,並參與編纂了《律例根源》一書。張穆所撰《蒙古遊牧記》書稿,也由何秋濤整理補正後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