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體係
就目前來看,當前我國農村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潛力。要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離不開農村市場的開拓和健康發展。但是,農村市場的開拓又是一項十分複雜而又艱巨的任務,要把巨大的需求潛力變成有效需求,啟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必須采取綜合的、多方麵的對策和措施。
我國農村市場現狀
一、農村市場的含義
市場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市場是指商品和勞務交換的場所。廣義市場是指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我們這裏講的市場不單是商品和勞務交換的固定場所,而是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市場作為各種交換關係的總和體現了商品經濟條件下,人們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中形成的各種經濟關係。各種經濟活動都通過市場來進行,商品經濟就表現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包含豐富的內容,它是由市場主體、市場客體、市場構成、宏觀調控、市場法規等要素構成的完整的統一體。這些構成要素在農村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
(1)市場主體。市場交換活動是由人來進行的,離開了人的具體的生產活動和交換活動,市場就不複存在。人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自然也就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所以,市場主體就是從事市場交換和為了進行交換而進行生產的人和人的群體。農村市場主體當然是農民。農民作為農村市場的主體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居住分散,文化素質較低,在市場經濟的開始階段還不熟悉市場,不能熟練地掌握生產技術,生產不出質量好的產品占領市場,不善於根據正確的信號來安排自己的生產。因此,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就成為農村市場主體建設的重要任務。
(2)市場客體。是指用於市場交換的指向物,即用於交換的物品和勞務。一種物品或勞務要成為市場交換的客體,必須具備以下幾點特性:①它必須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②相交換的物品或勞務必需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能夠分別滿足交換雙方的需要。③能夠用於交換的必須是稀缺的經濟物品。④相互交換的物品和勞務不僅要有不同的效用,而且還要有價值量的差別等等。現實農村市場客體存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上市的農產品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市場上技術人才不足,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並且大量流失等。顯然,農村市場客體的發育也需要一個過程。
(3)市場構成。既然市場是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它可以有固定場所,也可以不必有固定場所。因此,現代社會的市場構成是非常複雜的。從市場體係來看,有物質商品市場、服務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等;從市場類型來看,有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從市場結構來看,有區域市場、民族市場和國際市場。
經濟理論和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市場作為調節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具有較多的優點,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使它不能獨自很好地完成資源配置的任務。因此,在現代社會裏,宏觀管理及市場法規也是市場經濟的構成要素。農村市場經濟體製的建設,離不開這兩項重大的內容。農村市場體製的建設,離不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大體上要經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是傳統農業經濟階級;第二是農業生產方式變革階段;第三是工農商一體化階段;第四是城鄉融合一體化階段。
按這四個階段的劃分,與之相適應,也可以把農村子市場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第一階段,傳統農業經濟條件下的市場——農村集市,這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漫長曆史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城市市場要比農村市場發展得快。第二階段,農村市場從傳統的農村集市轉為農產品商品市場(包括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其中有農產品零售市場、批發市場、期貨市場等。這時的農產品市場已經突破了本地區的狹隘界限,成為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的市場。第三階段,農工商一體化時期。在這一階段,農村市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村集市貿易被縣城及縣以上城市的農產品市場和超級市場所取代。第四階段,城鄉一體化階段,城鄉融為一體,農村和城市的概念隨之消亡。在這一階段,農業不再隻是謀生的手段,其保護生態平衡、美化環境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我國農村所處的曆史階段,正處在第二階段,我們正在為發育市場和形成市場體係的任務而努力。
二、現階段農村市場的現狀與潛力分析
我國現階段的農村市場,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它的發育、發展必然帶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具有的特征。因此,目前農村市場的發展狀態和交換方式不可避免地表現出其發展的初級階段和過渡時期的特點。
1.農村市場發育程度較低,且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已逐步形成一個遠遠不同於傳統體製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應的農村流通體係,但從總體上看,農村市場發育程度仍然不高且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如滬、廣和蘇浙一帶,農村市場體係已經逐漸完善,並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全國大多數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市場體係尚不健全,要素市場和消費市場的發展尚不平衡,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要素市場發展滯後,有的地區數量少,有的地區殘缺不全。市場載體發展不平衡,零售商品網點多,連接產銷的批發市場少;傳統的銷售方式多,新興的流通方式少。農村市場管理相對滯後,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都顯得缺乏力度,市場交易缺乏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準則,規範的執法不足。農村市場中出售假冒劣質商品坑害農民的現象比較普遍,使農民既浪費了資金又誤了農時,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2.農村市場普遍形成買方市場,總體上有效需求不足
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及農民個體之間的消費總量、消費層次差距較大,沒有購買的熱點。據河南省有關方麵統計,該地區城鄉之間的消費總量差距很大。一個城鎮人口的購買力相當於7個農村人口的購買力,並且農民消費支出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如1997年河南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下降11.5個百分點,人均工業品需求下降15.5個百分點。
3.農村市場化分工不發達,東、中、西部差異較大
東部沿海地區農村專業分工逐步細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以農副產品銷售加工為龍頭連接千家萬戶的農業生產流通聯合體和分工分業的各種經濟組織,在一些地區已初露端倪。各種連鎖經營、加工配送及農產品生產與加工一體化的專業協會、商會組織,已在全國各地出現。廣東省已經出現了3600個經濟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建成4000萬畝種養業商品生產基地,把廣東數以萬計的農民順利地引導和組織進入市場。中、西部地區,特別是比較落後的地區與發達地區比,差距很大。由於外部環境和農民自身素質製約,相當一部分地區的農民還沒有真正進入這個大市場。且多數地區專業分工不明顯,各種協作、中介組織尚未發展起來。農民基本還在自給半自給的經濟圈中循環或盲目地單槍匹馬地闖市場。由於缺乏規模經營的優勢,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薄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農產品的商品率較低,一年的勞動所得就是年吃年用。
4.農產品市場流通不暢
農產品銷售市場是農村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流通是否順暢,直接關係到農產品的實現問題,進而影響著農業生產的循環與農民生活的水準。目前,我國農產品銷售市場上仍存在著“賣難”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農產品“賣不出”。特別是在農產品的集中生產地區,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例如,湖南衡陽市1997年全市共收購議價糧、定購糧4.8億公斤,銷售糧食1.5億公斤,糧食壓庫累計已達11.1億公斤;全市棉麻土產公司去年收購棉花14.9萬擔,僅僅銷售3萬擔。據湖南衡陽市對242戶養豬戶調查,1997年底存欄豬中90公斤以上的占16%,現在仍占10%。通常情況下,某種農產品豐收後,隨之而來的常常是該種農產品的出售難。農民對豐收的喜悅常常成為豐收後的憂愁。
(2)農產品“賣不好”。在調查中我們看到,農產品銷售市場的風險大。首先,價格的大漲大落以及其他人為因素的作用,使農產品的銷售難上加難。例如,近幾年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滑,“穀賤傷農”、“果賤傷農”、“菜賤傷農”、“肉賤傷農”。四川省1998年上半年生豬價格曾降至2.5元/斤,廣東省鰻魚收購價格由過去每噸16萬元降到每噸7萬元的價位。其次,農產品出售後不及時兌現,也是農產品銷售的風險之一。農民賣出了農產品,得到的卻是欠條,很難收回現款。再次,對農產品任意壓級壓價,也使農民非常有意見。雖然這裏麵的因素並不複雜,但客觀上農民感到出售農產品較難,並因此而影響其生產者積極性。
(3)糧食的流通問題尚存在一些操作層麵的問題,在進行糧食流通體製改革的過程中,還存在不配套的問題。糧食產區反映,“敞開收購”,是解決糧食“賣難”的根本性措施。但是,目前大多數糧食生產區若要敞開收購,其現有倉儲能力嚴重不足,收得進,但儲存不下,又調不出。比如吉林省農安縣是我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縣,1997年的倉儲能力為110噸,現實際儲量已達到143萬噸。所以需要盡快增加倉儲能力。在糧食主產區與糧食主銷區之間一直未能在市場機製和政府幹預的雙重作用下,采取適當的方式,建立起互惠互利、相對穩定的聯係。“豐年主銷區不願調入,歉年主產區不願調出”的矛盾一直影響著糧食市場的有序運行。
5.農村總體消費水平不高
農村購買力是農村市場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其市場的需求、供給以及容量、潛力等,反映著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水平,關係著農業生產的循環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村購買市場可分為兩個方麵,一是生產資料市場,二是消費資料市場。
(1)農民整體消費水平較低。1997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總額為1930元,僅是城鎮居民消費總額的1/3,縣以下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僅占全國總額的1/4。在以種植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這種情況更為明顯。
(2)農村生產資料市場的需求近年來呈穩定增長態勢。這是農村市場一個比較可喜的現象,也是開拓農村市場的一個重要方麵。各地的統計表明,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資在穩步增長,農戶家庭經營費用支出和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為30%。購買小型農機具和農業生產資料已成為農民的消費熱點之一。在吉林、黑龍江等省,農戶用於生產資料的支出占其總支出的比重達41%和35%。四川省農村投資需求的增長速度由1985~1995年的9%上升為1995~1997年的25%。
(3)農村消費資料市場的需求相對不足。這種不足主要是因為農民收入不高的原因所致,它與西方國家的生產過剩不是同一個概念。在我國農村,特別是在中、西部的廣大農村,大多數農戶的收入與支出停留在年吃年用的水平上。其用於消費品支出額除去購買基本生活必需品外,極少有剩餘。農村市場上消費品供應大於需求的狀況已普遍出現。
(4)農村市場上消費品需求分布極不平衡。少數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戶,在農村市場購買支出中占有主要份額;而多數收入水平較低的農戶,在購買支出中所占比重極小。從目前情況看,高收入水平的農戶,其大宗商品購買已基本完成,而低收入的農戶,欲購置大宗商品卻無相應的購買能力。
(5)農村消費品市場的商品供求結構失衡。主要表現為“二多一少”,即不適應現有農村生活條件、不符合農民消費心理與習慣,不適合農民購買力水平的商品多;城市市場上淘汰、積壓,過時處理的商品多;適合農民需要的實用、實惠的商品少。供求結構上的差異,使農村市場上出現“有的不要,要的沒有”的供求矛盾。
農村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費支出相應上升,恩格爾係數明顯下降,結餘購買力增大。不同收入層次的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傾向直接顯示出拓展市場的基礎因素。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市場的擴張勢頭是十分強勁的,農村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農村消費熱點
一、現階段農民收入的變化趨勢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時期,根據社會經濟技術發展態勢,今後5年,農村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增幅有望達到4%左右。之後10年,農民實際收入增幅進一步增加到4%~6%左右。
曆史的經驗說明,農村居民收入與社會經濟的大環境息息相關,據分析預測,21世紀前15年是中國經濟繁榮昌盛的時期。①農村城市化將蓬勃發展,城市功能提高,不僅溢出效應增強,而且可以吸納1.5億左右的農村人口;農業生產效率可提高17%左右,還能增加大批務工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②農村經濟結構通過調整,趨向優化,可以提高資源要素的利用率和生產率。③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將作為鄉鎮企業的主導產業,有力帶動農業生產發展,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農業科學技術隨著生命科學、高新技術、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將起到促進農業發展的作用。科技興農將是農村居民增收的希望。2000~2005年,在沒有足以影響全局的新增長點的情況下,農村居民收入將延續前期收入增幅減緩的態勢,年均增幅大約為3.5%~4.5%;至2005年,人均純收入約2700元左右。2005~2010年,由於城鄉經濟整合取得成效,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以及城市化快速發展等,將有力地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收入將在波動中加速增長,年均增幅預計可達5%~6%;至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可增至3600元左右。2010~2015年,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輻射作用增大,農村人口大量轉入城鎮,農業生產經營規模擴大,效率提高,鄉鎮企業再創輝煌,工業反哺農業,高新技術的全麵推廣等,農村居民收入依然保持強勁的增勢。農村經濟全球化,可以更加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資源、兩個市場,農民增收的路子拓寬了。屆時,農村居民人均實際純收入增幅可望保持5%左右,至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可增至4600元左右。這一時期農民增收將呈現出以下特點:
(1)收入來源。農業收入比重穩步增長,非農產業的收入上升為農民收入的主體。2010年以後農民收入將發生明顯的變化。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收入地位上升,第一產業收入逐步退出主體地位。其主要原因在於,農村二、三產業吸收了相當數量的農民工,這些產業的收入水平明顯高於農業,使得農民非農產業的收入比重不斷提高,農業內部收入分配重心向高附加值的畜牧業和漁業轉移,種植業尤其是糧食部門的收入分配比重下降,林業部門則基本穩定,畜牧業和漁業的收入分配份額不斷上升。
(2)收入結構。農業和農業經濟全麵發展,帶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居民收入來源將發生兩個變化:①第一產業收入由以糧食生產為主逐步轉為來源於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②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非農收入增長加速,並逐步成為農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來源。按照第一產業占農民生產性收入比重減小的速度,預計到2005年,農村居民從事第一產業所得收入占生產性純收入的比重約為50%左右,二、三產業的收入占45%左右;2010年以後,從事第一產業所得收入的比重進一步下降為45%左右;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非農所得收入快速增長,預計占生產性純收入的比重將上升到5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