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聯合國發展係統有關機構的合作活動
▓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合作
開發署是聯合國多邊技術合作的主要籌資和協調機構,它向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技術援助。援助資金主要來自聯合國成員國的自願捐款。援款的分配,以受援國家和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口總數為基本標準。該署實行五年一期的發展援助方案周期製度,至一九八六年,已執行了三個周期。
開發署的權力機構是由48個理事國組成的理事會,主要負責製定開發署技術援助的方針、政策,決定援款的分配,審批國別、區域和區域間計劃,審評計劃的執行情況等。
一、合作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中國政府從一九七二年開始同開發署建立合作關係。十幾年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積極地參與開發署的多邊技術合作活動。
(一)對開發署的捐助。
中國是開發署的捐助國。一九七二年十月,中國政府決定參加聯合國發展援助認捐會議,宣布向該署提供第一筆捐款,金額為40萬美元和320萬元人民幣。一九七三年十月,開發署署長彼得森率團訪華,同中國政府就捐款使用、中國派人去開發署總部任職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此後,除一九七五、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外,其餘各年度中國都向開發署提供捐款,數額逐年增加。從一九八一年起,捐款額度全部改以自由外彙提供。至一九八五年,捐款總額為943萬美元和1480萬元人民幣。中國的捐款,支持了開發署的多邊援助活動,同時,利用部分捐款,為發展中國家建設了一些小型項目和舉辦培訓、考察等技術合作活動。
中國每年還向開發署管理的聯合國誌願人員組織和資本發展基金提供少量捐助。至一九八五年,共向誌願人員組織提供了6萬美元的捐款,向資本發展基金提供了284萬元人民幣的捐款。
(二)接受開發署的援助。
一九七九年一月,開發署理事會特別會議決定,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一年期間,該署從其第二周期(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一年)準備資金中向中國提供1500萬美元的援款,用於雙方商定的27個合作項目。同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理代表賴亞力大使和莫爾斯署長在紐約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之間的協定》和換文。八月六日,中國政府正式批準上述協定和換文,並通知開發署即行生效,從而開始了中國接受聯合國發展援助的第一批項目。
一九七九年九月,莫爾斯署長訪華,主持了該署設在北京的代表處開館儀式,並同中國政府就合作方向等重要問題舉行了會談。駐華代表處的設立,加強了中國同開發署之間的日常業務聯係,為開展同聯合國有關機構的合作,實施合作項目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執行第一批27個項目的同時,中國開始編製接受開發署第三周期(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六年)援助的第一個國別計劃。一九八○年六月,開發署理事會第二十七屆會議通過了該計劃,確定在第三周期內向中國提供14200萬美元的援款。後因該署籌資遇到嚴重困難,原分配給各國的援款被迫削減45%,中國所得援款也相應減至7810萬美元,共安排了165個項目。至一九八五年末,開發署向中國提供援款共9310萬美元,援款項下安排的項目絕大部分已執行完畢。
根據開發署的要求,中國於一九八四年開始編製接受第四周期援款的第二個國別計劃。為使開發署援助更好地納入中國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經開發署批準,中國提前一年使用開發署第四周期援款,第二個國別計劃的期限也相應定為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年。一九八六年六月,開發署理事會第三十三屆會議通過該計劃,確定在第四周期內,向中國提供12200萬美元援款。
(三)支持開展發展中國家間技術合作活動。
七十年代中,聯合國發展係統將發展中國家間技術合作列為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新領域。一九七八年,開發署發起、組織召開了聯合國發展中國家間技術合作大會,通過了“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計劃”。以對外經濟聯絡部副部長魏玉明為團長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了會議,積極支持發展這一新的合作領域,為會議製定“行動計劃”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這次會議以後,中國政府先後舉辦了一些促進發展中國家間技術合作的活動。例如,在接受開發署第三周期援款中專門撥出390萬美元,用於支持這項事業。一九八一年,中國政府同開發署合作,在華建立了7個區域研究和培訓中心,其中中方投入約4720萬元人民幣,開發署投入約223萬美元。這7個區域中心是:沼氣發展與推廣中心(成都)、針灸研究和培訓中心(北京)、初級衛生保健中心(上海嘉定、廣東從化、山東掖縣)、小水電研究和培訓中心(杭州)、蠶桑培訓中心(廣州)、綜合養魚指導中心(無錫)和農村綜合發展示範中心(山東黃縣)。至一九八五年末,這七個中心已舉辦培訓班和討論會33期,接受來自亞太及其他地區的學員680人次,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泰國學員回國後,成功地進行了人工孵化魚苗,為本國填補了一項空白;尼泊爾學員不但在本國推廣沼氣技術,而且還赴印度尼西亞及非洲地區傳授這項技術。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中國同開發署和亞太經社會合作在北京召開了亞太地區製定和執行發展中國家技術合作政府間協商會議。來自斐濟、斯裏蘭卡、菲律賓、泰國、尼泊爾、巴基斯坦、馬爾代夫、印度以及聯合國有關機構的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本著務實的精神,根據參加國各自的能力和需求,經過友好協商,商定了36個合作項目。至一九八五年末,除少數項目因故取消外,其他28個項目均已執行完畢,效果甚好。中國承擔的合作項目形式多樣,有的是派遣專家進行技術谘詢服務,有的是接受受援國人員來華培訓等。
中國同開發署、技術合作部合作,於一九八六年在北京舉辦區域間發展中國家技術合作協商會議。亞太、阿拉伯和拉美地區25個國家和8個國際機構的代表參加。會議期間,中國同與會國商定了144個項目,其中包括工業項目36個,農業項目47個,能源項目21個,衛生項目11個等。
這兩次會議的成果表明,發展中國家間技術合作領域廣闊,潛力很大;政府間協商會議是推動發展中國家技術合作並導致經濟合作走向務實的有效方式。除上述兩次會議商定的項目外,中國政府還利用其向開發署的人民幣捐款,在華培訓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專業技術人員。從一九八四年起,中國政府每年撥出70萬—100萬元人民幣(包括外彙),用於支付這類活動的在華費用。至一九八五年末,已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考察活動75期,接受培訓、考察人員1310人次。這些活動所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包括農業、林業、氣象、石油、農機、紡織、交通、郵電等。
中國向資本發展基金和誌願人員組織提供的捐款,主要用於援助最不發達國家,也屬於發展中國家間技術合作性質的活動。例如,向尼泊爾提供小水電設備,為孟加拉國援建米糠油廠等。至一九八五年,中國通過誌願人員組織共派出技術人員34人次,分赴幾內亞、加蓬、摩洛哥、吉布提和塞內加爾等國傳授建築、沼氣、養魚、水文地質以及鄉村綜合發展等方麵的技術與經驗。在幾內亞工作的中國沼氣專家因地製宜,建成了幾內亞第一個沼氣發生池,為幾方培訓出一批能獨立建池的技術人員,並編寫了技術資料。派往馬達加斯加的蠶桑專家工作成績顯著,東道國政府授予國家騎士勳章和證書。
(四)參與開發署的決策和管理。
一九七五年以來(除一九七八年外),中國一直是開發署理事會的理事國,參加了曆屆理事會。中國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道,為維護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和利益,為促使開發署的技術援助真正起到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實現自力更生的作用,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特別是一九七九年以來,由於全麵參加了開發署的活動,對開發署的業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國在理事會的工作中,為完善開發署技術援助的政策、程序和規章製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議和主張。
中國代表團支持開發署於一九七○年通過的《一致意見書》的主張,即技術援助應符合發展中國家的願望和不斷變化的需要,著重提高受援國自力更生的能力;
中國代表團支持發展中國家受援國別計劃的順利通過,並根據各國的不同情況,提出建議,使其計劃更適應受援國的需要。
為擴大開發署的資金來源,中國積極支持該署關於“政府費用分攤”,“第三方費用分攤”等擴大合作項目資金規模的措施,並在自己的受援項目中實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為提高自力更生能力,中國積極探索如何使本國人員更多地承擔起執行和管理援助項目的責任。如在多用短期專家少用長期專家、項目主任全部由本國人員擔任、加強國別計劃和區域計劃的聯係等方麵進行實踐,並將所取得的經驗向理事會介紹;
中國代表團積極支持開發署一切有利於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事業的主張和措施;支持該署在促進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方麵的活動;支持該署對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尤其是關於加強在非洲開展業務能力的措施。
(五)友好往來。
七十年代以來,開發署的曆任署長彼得森、莫爾斯都曾來中國進行工作訪問。中國領導人同他們會見,就加強合作交換了意見。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及對外經濟聯絡部副部長魏玉明、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代表李克等也曾先後率團訪問開發署總部。
通過開發署的安排,不少國家的團組來華考察、審評或交流經驗,如美國國會撥款委員會代表團,聯邦德國、英國、法國、美國等17個援助國組成的開發署技術交流團,泰國、朝鮮等國的考察團等。這種高級別的交往和專業團組互訪,不僅促進了多邊發展領域的合作,而且增進了國際間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二、援款使用情況
(一)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一年的援助計劃。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一年,開發署向中國提供的1500萬美元是中國接受聯合國的第一筆援款。根據當時的實際需要,這筆援款側重用於中國現代化建設急需的項目,並適當安排同聯合國有關機構的技術合作活動。除部分項目需較多引進設備外,一般以聘請專家來華服務和派人出國考察、培訓為主。安排的27個項目中,主要有:國際經濟合作信息處理和培訓中心、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草原開發和改良、氣象衛星地麵接收站、教育方法現代化,以及水產、林業、農墾、水電、輕工等領域的人員培訓和專家服務。
(二)第一個國別計劃(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六年)。
開發署第三個方案周期是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六年。中國政府於一九八一年著手編製這一周期開發署援助的國別計劃,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國別計劃,時間上同中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大致吻合。因此,援款使用安排的主要依據是“六五”計劃提出的建設任務。
根據第六個五年計劃的總體要求及開發署技術援助的特長,第一個國別計劃的重點領域確定為以下五個方麵:
糧食生產與農業生產力
主要用於幫助提高若幹種糧食作物的生產水平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在加強水稻、大豆、蔬菜的育種、栽培、品種資源、病蟲害防治、肥料以及遺傳等技術研究方麵,安排了“加強全國水稻研究所(杭州)”、“黑龍江大豆生產”和“北京蔬菜研究中心”等項目。在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方麵,安排了“全國農業遙感技術培訓和應用中心”、“黃土高原擴大土地資源利用”等項目,在促進林業生產方麵,安排了黑龍江的“林業資源普查”和“木材綜合利用研究中心”等項目。另外,還安排了“利用鹽湖資源發展鉀肥生產”項目。
消費品生產與人民生活
主要用於三個方麵:一是提高若幹短線產品的產量、質量,增加適銷對路的花色品種,安排了“合成纖維研究和開發中心”,“上海皮革中心實驗室”、“民用電子產品質量鑒定試驗室”、“肉類冷藏和副產品利用技術”、“魚蝦養殖”等項目。二是發展建築材料生產,包括開發新型建築材料,如“輕型建築材料研究和發展中心”、“平板玻璃發展中心”等項目。三是加強醫療衛生工作,如“生物醫學情報中心及網絡”,在浙江、廣西、雲南、遼寧、陝西、山東等六個省、自治區建立“基層衛生示範縣”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