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終生學習是一種信仰 (2)(2 / 3)

當別人問及朱有勇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時,他總是這樣回答“農民需要什麼,我就去研究什麼。”朱有勇就是憑著這種為農民謀幸福的堅定信念,在農業科研領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2004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意大利羅馬總部頒發國際稻米年科學研究一等獎,在全世界800多名專家中,朱有勇是僅有兩名榮獲一等獎的科學家。評審委員會一致認為,朱有勇的研究不僅在農業理論和技術上極具價值,而且在農業生產領域、解決世界糧食危機和維護糧食安全方麵都有著重大意義。2005年,我國開始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即“973”計劃,朱有勇憑借著過硬的科研水平被聘為首席科學家。同年他所帶領的研究小組開發出的水稻遺傳多樣性控製稻瘟病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技術二等獎。這項技術在減少農藥使用量60%以上的情況下能夠有效控製稻瘟病的發生,被農民們稱為水稻的救星,土地的希望。

如今朱有勇在科研領域已經稱得上碩果累累,但他依然保持著知識分子的質樸與謙虛,他認為他所取得的成績不是個人的,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且對於中國的三農問題他認為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他還要不斷學習,銳意進取,讓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斷地為農民造福。

【職場感言】

日本企業家鬆下幸之助說過:“在我小的時候,在當學徒的7年當中,在老板的教導之下,不得不勤勉從事學藝,也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勤勉學習的習慣。所以在他人視為辛苦困難的工作,而我自己卻不覺得辛苦,所以我與他的看法,自然就有差異了。我青年時代,始終一貫地被教導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則。事實上,在這個社會裏,有勤勉學習和努力習慣的人,不太被人稱讚是尊貴或者偉大,也不會認為他很有價值,因此,我認為大家應該無所顧忌地提升對具有這種良好習慣者的評價,這樣才算真正對勤勉習慣的價值有所認識。”

人們通常會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天才不需要勤奮與苦幹,這種思想斷送了很多人的大好前途。有些年輕人甚至以為,天才能幹出令世人矚目的大事,於是,隻要自己也是天才的話,不費吹灰之力就會成為偉人。他們還認為,天才不需要刻苦學習,在不經意間就能取得巨大成績;或者為生活所迫,才偶爾拿起筆來揮舞一番,隻要生活狀況稍微改善,就重新貪圖享樂起來;或者作息毫無規律,要麼到處遊蕩,要麼在火爐邊胡思亂想。他們甚至認為,天才生來就對規則和體製深惡痛絕,反對束縛,崇尚“瀟灑自如”,對糾纏細節、辛勤勞動不屑一顧,以為隻要輕鬆一躍,成功就唾手可得。

這種想法都是非常幼稚可笑的。一個人隻有不斷追求進步才能不斷取得成功,人生價值唯有在不斷向前中才能實現。所謂的天才隻是一段時間的表現,所謂成功也不過是整個旅途的一站而已,一旦你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停止了追求新知,那麼等待你的隻是能是無情的淘汰。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邁開腳步,永不停止對新知的追求。

【勞動者語錄】

農民需要什麼,我就去研究什麼。

——朱有勇

黃誌潛——為“西氣東輸”傾注智慧和心血

【事跡回放】

黃誌潛1959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發動機係,1968年清華大學機械係研究生畢業,隨後投身於石油工業領域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黃誌潛非常重視新理論新技術的學習與開發,同時也很注重對國際新技術發展狀況的跟蹤和引起,並且致力於國外先進技術的國產化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他主持了多項技術研究和推廣,尤其是他組織研製了國產x60、x65、x70級石油天然氣輸送用焊管,促進了我國直縫焊管生產線的建立,為西氣東輸工程中的管道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