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1(1 / 3)

第六章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華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經曆了春秋、戰國五個多世紀,而文獻中明確以華夏居中,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配合四方的記述,大概出現於戰國。《左傳》昭公十七年,孔子向郯子學習古代官製時曾說:“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這是指四方之夷,而《論語》中未出現“東夷”、“南蠻”等配有方位的民族稱謂。《孟子·梁惠王上》提到“蒞中國而撫四夷”,仍是指四方之夷。《孟子》中雖已出現“東夷”、“南蠻”等稱謂,但在《孟子·盡心下》說:“君好仁,天下無故焉。南麵而征北夷怨,東麵征而西夷怨。奚為後我!”證實孟子所說“四夷”仍是指四方之夷。

在上一章,已引述《管子·小匡》和《禮記·王製》中關於中國、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五方之民,及其習性、語言、衣服、器用等不同的記載。《管子》為戰國中晚葉齊人追敘,雖依據了管仲相主而霸的事跡與言論,但所指五方之民,方位整齊的觀念,是戰國中晚葉成書時對齊桓公霸業的概括。《禮記》則是西漢中葉學者們依據先秦材料所作。以上征引兩書的記述,說明戰國已出現的五方民族整齊配合的觀念,到西漢得到了確立。

華夷五方配合,隻是戰國秦漢受華夷大一統思想支配而對五方各族的一種劃分,無論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隻是對一方民族的統稱,並非已形成五大民族集團。同一方位各族未必都屬同一族係,而且具體包括哪些地區的民族,隨著時間推移,也有所不同。本章僅能對先秦四周各民族按方位作一簡要的概括,它們的苗裔則在秦漢及秦漢以下各篇章中有較詳細的敘述。

第一節東夷

一、東夷的起源與分布

在本編前麵有關章節已經述及,海岱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是大昊、少昊兩大部落集團的文化遺存;而大昊、少昊兩大部落集團,一方麵有一部分與來自黃河上遊、中遊的黃帝部落集團融合,構成華夏民族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麵,泰山周圍及其以東至海、以南至淮的諸部落,仍按其固有文化傳統發展,即夏商周三代的東夷。先秦文獻中的東夷,專指今山東省及淮河以北那些非華夏方國和部落,即分布在今山東、蘇北、淮北地區。它們的文化直接繼承海岱地區的新石器文化,繼承山東龍山文化發展的嶽石文化一般即認為是夏代東夷的文化;它們的族源直接繼承兩昊部落集團,直到春秋時期,在今山東、蘇北、淮北還留存著兩昊苗裔仍稱為東夷的許多方國。但不能反過來簡單地稱海岱地區的新石器文化為“東夷史前文化”,也不能簡單地說兩昊集團就是“東昊部落集團”,因為當時尚未出現夷、夏的區別,而且海岱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與兩昊部落集團也是華夏民族的重要來源之一。夏與商均與三代的東夷有一部分共同的淵源關係。到秦始皇統一時,三代東夷的苗裔,都已融合於華夏民族之中。

夷的族稱,今所見為當時確證的,以甲骨卜辭關於屍(夷)方的記錄為最早;古籍記載則夏代的東方已有眾多夷人的方國部落。《後漢書·東夷傳》說:“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這九種夷都見於古本《竹書紀年》關於夏朝與東方諸夷關係的記載。實際上,“九”僅言其多,不必拘泥於九種。《竹書紀年》所載,夏代還有淮夷、藍夷;《尚書·禹貢》記載兩河之間的冀州有鳥夷(一作島夷,字形近似致誤);青州在泰山以東至海有嵎夷、萊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與淮海之間揚州也有鳥夷(一作島夷)。《禹貢》成書於戰國,或亦保存了夏代民族的名稱。

甲骨卜辭對於商朝東方與東南方的夷人,在寫法上前者像人側立之形,釋為“人方”,後二者均像人蹲踞之形,與夏人危坐不同,釋為“屍方”。甲骨文學界認為作為族稱,兩者都是夷的假借字。然而有的學者認為“人方”指商東南方淮水流域靠海一帶和山東半島靠海一帶;有的學者認為人方與屍方是同一稱謂的不同寫法,都是指商東方與東南方的諸夷。郭沫若先生說:“屍方當即東夷也。征屍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則殷代之屍方乃合山東之島夷與淮夷而言。”

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在整個西周時期,東方諸夷都是周王朝的勁敵。文獻記載周對東方的戰爭,不同時期出現了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稱謂,這些稱謂,實際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時期對東方勁敵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西周前後兩三個世紀觀念上的變化,造成了現在研究工作辨析的困難。學術界對西周時期東夷、淮夷、南淮夷到底指哪些地區的部落與方國,有著不同的看法。

據張懋鎔《西周金文所見東夷、淮夷、南夷、南淮夷比較表》統計,西周早期僅見有“東夷”,周公、成王東征的對象金文中記載都概稱為東夷,而《史記·周本紀》說:“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魯周公世家》說:“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寧淮夷東土。”周公,成王東征雖涉及淮夷,而主要是在山東省境,此為東夷起源的地區,也是夏、商時東方諸夷的核心地區。金文為當時實錄,西周早葉以東夷概稱東方諸夷部落與方國,而淮夷包括即在其中。

周公,成王東征以後,今山東省境內的東夷勢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大公於齊,封周公子魯以鎮東方。到西周中葉淮夷在淮河地區興起,成為東夷中勢力最強的一支。據上引張懋鎔的《比較表》第二欄,西周中期金文隻見有淮夷,反而不見東夷的記錄。說明成康以後,周王朝與東方諸夷的關係,主要對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稱東方諸夷部落與方國了。文獻記載多為後世追敘,關於周公、成王東征的記載,蓋成於成康以後,所以依周中期的觀念,反以淮夷概稱東夷了。

到了西周晚葉,夷王時期《禹鼎》複見淮夷與東夷並舉,而淮夷居前;周晚葉的南淮夷、東夷各指哪些地區的部落與方國,可在東夷與西周的關係中去辨析。總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文獻中關於東夷的軍事活動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區,然而其分布範圍,都沒有超出海岱與淮河流域。

秦漢以後的東夷,主要是指先秦的東北夷,又將倭人列於其中,是泛指東方的民族和國家,與先秦東夷在地區與民族等方麵,都有明顯的區別。

先秦的東北夷,包括肅慎,息慎同音異譯。《史記·五帝本紀》敘述舜時“方五千裏,至於荒服”。在來貢的諸民族中有息慎。《集解》引鄭玄的注解說:“息慎,或謂之肅慎,東北夷。”《國語·魯語下》,記述孔子在陳,有隼死於陳侯之庭而身上留著射來的楛矢石砮,於是問孔子。孔子說:“隼之來遠矣,此肅慎民之矢也。”並且講述其中出典,是周武王克商,命四方各族進貢方物,於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度有一尺多。周王為了以其能招來遠方的美好政績垂法後世,在箭杆上刻了“肅慎氏之貢矢”,分給舜的後裔而封於陳。孔子說:“分異姓以遠方之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之貢。”韋昭注:“肅慎,東北夷之國,故隼之來遠矣。”

肅慎的分布,學術界長期有過多種推論。然而古人早已指明肅慎在不鹹山(今長白山)之北。《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郭璞注:“今肅慎去遼東三千餘裏。”郭璞晉人,晉遼東城即今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晉尺約相當今6寸,當時3000裏合今華裏1800裏左右,明顯已在長白山以北。《三國誌·東夷傳》:“挹婁在夫餘東北千餘裏,濱大海。”又說:“其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古肅慎之國也。”三國時夫餘王城大概還在今吉林市境,其東北晉時千餘裏,合今華裏600裏左右。兩書所記肅慎地理,都相當於今黑龍江省寧安縣附近。《新唐書·渤海傳》說:渤海“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賈耽《入四夷道城紀》說:渤海上京“臨忽汗海,其西南三十裏,有肅慎城”,渤海上京遺址即今寧安縣東京城。按文獻記載,肅慎分布在以今牡丹江中遊為中心的地區。再證在考古學發現的楛矢石砮及對肅慎人文化遺址得出的判斷,可以肯定肅慎是起源於今牡丹江流域的東北古民族,又是東北與中原王朝發生政治交往最早、源遠流長的古代民族。

夫餘,又有扶餘、鳧臾等異譯。《史記》記述秦漢時的經濟區域說:“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北鄰烏桓、夫餘”,而《論衡·吉驗篇》記述夫餘立國的傳說:“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故我有娠。’”後產子,即夫餘的始祖東明。說明夫餘的始祖傳說,也帶有東夷以鳥為上天使者的特點。夫餘立國以北流鬆花江中遊平坦地區為中心,其先橐離大概分布在嫩江支流烏裕爾河流域。至於夫餘與穢、貊的淵源聯係及其立國經過,文化特點及其後延各族,均見本書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

二、東夷與夏商周的關係

在黃河流域東西兩大係部落集團中,夏人出自西係,而又融合了東方少昊集團許多部落最早建立國家的一支。在夏代400餘年中,除與有扈氏甘之戰發生在今陝西省關中外,其餘未見與西方部落及方國戰爭的記錄。與此相對照,夏與東方的鬥爭劇烈得多。夏啟殺後益自立為後(王),傳至太康,即發生了有窮氏後羿“代夏政”的大變革,接著寒浞代羿,前後40年,少康複國。一直到少康兒子後杼才消滅有窮氏,使夏朝得以鞏固。自後啟至後杼約半個世紀與東夷鬥爭,主要是在今山東北部以及河南東北部與河北南部,今山東與河南、河北接壤的地區展開。後杼以下,對東方各部落與方國的征伐及交往,已轉移到泰山以東以南地區,所見“九夷”名稱及其分布已在“東夷的分布”中敘述。到了夏代晚葉,與九夷的關係似有所改善,帝發元年,出現了“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的局麵。其中可能包括四方之夷,從《竹書紀年》所敘前後聯係看,當主要是東方之夷。關於夏代滅亡,古籍記述夏桀在鳴條之戰失敗以後,奔於南巢,通常以為即到了東夷的地區,今安徽巢縣一帶,可姑備一說;勾踐越國也宣稱越為禹後,大概是與諸夏認同的一種表現。這些都可置疑,有待證實。夏人在夏代及夏朝滅亡以後有一部分東徙,移居於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乃至杭州灣一帶,卻在考古學上有若幹證據。有一部分夏人東漸而化於東夷和百越,當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