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畏兀兒與回回
第一節 高昌畏兀兒
一、歸附蒙古的畏兀兒亦都護
蒙元時代稱回鶻為畏兀兒,與現代的民族名稱維吾爾為同名異譯。當時高昌畏兀兒君主的稱號為“亦都護”,或譯“亦都兀惕”,意思是神聖的陛下(聖上),或雲為幸福之主,也有學者認為此名稱借自漢語“都護”一詞。13世紀初,高昌亦都護為巴而術阿而忒的斤。
自從12世紀30年代高昌回鶻成為西遼的附庸以後,曆時70多年。西遼派駐高昌監國的少監等官壓製亦都護,欺淩畏兀兒人民,強征貢賦,搜括民財,引起廣大畏兀兒群眾嚴重的不滿,與亦都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1209年(元太祖四年)春,巴而術阿而忒的斤聞成吉思汗崛起的威名,於是殺西遼少監等官,準備轉而歸附蒙古。時值成吉思汗派遣使臣按力不也和奴答拜至高昌。亦都護大喜,便派官員別吉思和阿鄰帖木兒二人去朝覲成吉思汗,表示“自今而後,願率部眾為臣仆”。
1211年(元太祖六年),巴而術阿而忒的斤至怯綠連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朝覲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認他為自己的第五個兒子,並將女兒阿勒阿勒屯許配給他,《元史》稱此女為“公主也立安敦”。巴而術阿而忒的斤曾幾次參加蒙古軍出征。1218年(元太祖十三年)他率畏兀兒士兵300人從蒙古大將哲別攻滅乃蠻部王子屈出律。1219年(元太祖十四年),蒙古軍開始西征花刺子模等國,巴而術阿而忒的斤率部萬人至海押立(位於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科帕耳城西)和成吉思汗會合。後來他參加攻克訛答刺(位於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土爾克斯坦南帖木兒車站東北)、鑊沙地區(今培吉克斯坦共和國瓦赫什河中下遊平原)和你沙卜裏(今伊朗東北部內沙布爾)等地的戰役。他率領的畏兀兒軍經常擔任先頭部隊,“紀律嚴明,所向克捷”。1226年(元太祖二十一年)巴而術阿而忒的斤又率部從成吉思汗征西夏。在上述曆次戰役中,功勳卓著。不久,巴而術阿而忒的斤病逝。
他死後,長子怯失邁失嗣位。蒙古大汗窩闊台將阿刺真公主嫁給入朝的亦都護怯失邁失。怯失邁失在位時間不長。死後,巴而術阿而忒的斤之次子玉古倫赤的斤繼位。時值窩闊台皇後脫列哥那攝政,她任命玉古倫赤的斤為新的亦都護。
玉古倫赤的斤死後,子馬木刺的斤嗣位。1258年(元憲宗八年)夏四月,蒙哥汗南下伐宋進抵六盤山,馬木刺的斤率畏兀兒軍萬人從征。
1259年春正月,進攻合州(今四川省合川縣)。七月,蒙哥汗在釣魚山(位於今合川縣東)中流矢死,撤軍。馬木刺的斤參戰有功,在回火州(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香市高昌故城)後病逝。
1266年(元至元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命馬木刺的斤之子火赤哈兒的斤嗣位為亦都護。1269年窩闊台嫡孫海都召開西北蒙古諸王大會,形成割據之勢。1272年海都扶植都哇為察合台汗,聯合反對忽必烈。1275年(至元十二年)都哇等領兵12萬包圍火州,逼迫畏兀兒亦都護投降。火赤哈兒的斤答複說:“吾聞忠臣不事二主,吾生以此城為家,死以此城為墓,終不能從爾也。”都哇圍火州半年,攻城不下。射箭書給火赤哈兒,提出要娶亦都護的女兒為妻,作為撤兵的條件。由於城中糧食將盡,為救百姓性命,火赤哈兒將女兒也立亦黑迷失別吉從城上吊放到城外。都哇得女,解圍而去。
事後,火赤哈兒的斤到北京朝覲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嘉獎他守火州的功勞,重賞之,並妻之以(已故)定宗皇帝貴由之女巴巴哈兒公主:又賜鈔10萬錠,賑濟畏兀兒百姓。火赤哈兒回到畏兀兒地區,屯田於哈密力(今新疆哈密市)。海都、都哇的軍隊突然襲擊他。火赤哈兒寡不敵眾,力戰而死。
當時火赤哈兒的兒子紐林的斤還很年輕。他到北京朝覲皇帝,請兵為父報仇。元世祖賜給他數以萬計的錢財,並將太宗皇帝窩闊台的孫女不魯罕公主嫁之為妻。後來這位公主去世,皇帝又將其妹八卜叉公主嫁給她。元世祖命紐林的斤在河西等候,於是他就留在永昌(今甘肅省永昌縣),在那裏建立幕府。從此以後,曆代亦都護基本上以永昌為“治所”,而“遙領”原高昌王國境內的畏兀兒人民。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吐蕃脫思麻(又作朵麥,即安多東部,今青海省東部、甘肅省西南部藏族地區)發生叛亂,皇帝任命紐林的斤為榮祿大夫平章政事,率領本部畏兀兒軍兵萬人,前往鎮守吐蕃宣慰司(轄今青海省東部及附近甘肅、四川兩省接壤地區)。紐林為官清正,“威德明信”,使這一帶的藏族人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紐林的斤鎮守的地區與其在甘肅永昌的駐地鄰近,所以他仍負責管理本民族事務。1296年(元元貞二年)三月,元成宗鐵穆耳“詔駙馬亦都護括流散畏吾而戶”,即招撫收容流亡的畏兀兒人。
紐林在吐蕃宣慰司鎮守20多年,至元武宗(1307—1311)時才召他回永昌,專任以畏兀兒亦都護之職,並賜給他“亦都護”金印。1311年(元至大四年)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不久,即以亦都護紐林的斤為高昌王。當年五月“置高昌王傅”,又賜給他“高昌王”印,並規定“其王印行諸內郡,亦都護印行諸畏兀兒之境”。及八卜叉公主病逝,元皇室又將元世祖孫安西王阿難答之女兀刺真公主嫁給紐林的斤為妻。紐林的斤曾領兵回火州,恢複畏兀兒城(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故城),1318年(元延祐五年)死於永昌。
紐林的斤的長子帖木兒補化、次子篯吉,為八卜叉公主所生。帖木兒補化在元大德年間(1297—1307)娶元太宗之子闊端的孫女朵兒隻思蠻公主為妻。50000016_630_8至大(1308—1311)中,隨父入覲,在宮中擔任宿衛。後來在東朝為皇太後辦事,任中奉大夫,領“大都護”事。以後又以資善大夫官銜出任鞏昌(治今甘肅省隴西縣)等處都總元帥達魯花赤。不久其父死,奔喪回永昌,請求將高昌王的爵位讓與叔父欽察台。欽察台力辭。於是帖木兒補化繼位為畏兀兒亦都護、高昌王。
元至治中(1321—1323),帖木兒補化領甘肅諸軍,仍管本部畏兀兒族人民。元泰定中(1324—1327)奉命調任,與威順王等分鎮襄陽,任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之職。1328年(元天曆元年),元文宗圖帖睦爾將帖木兒補化召至京師,幫助解決帝位之爭。帖木兒補化因功任上柱國、錄軍國重事、知樞密院事之職;翌年正月,又以舊官勳封拜為中書左丞相;三月,加太子詹事;十月,拜禦史大夫。因他從畏兀兒亦都護升任為元朝的宰相,“位極人臣”,於是,他讓王位於其弟篯吉,由篯吉擔任高昌王、畏兀兒亦都護。。
在元代,高昌畏兀兒王國曾享有若幹“自治”權利。亦都護對本國人民仍征收一定數量的賦稅。如元初畏兀兒人布魯海牙,曆任燕南諸路廉訪使、順德等路宣慰使等職,皇帝賜給他綾絹5000匹及絲絮等,其弟益特思海牙即向他“求四之一納其國賦”。50000016_630_10畏兀兒人之間的訴訟,由當地本民族的副頭目審訊;畏兀兒人與其它民族之間的紛爭,由元朝的地方官和畏兀兒族中的頭目共同裁決。但從總體上來看,當時畏兀兒地區仍歸元朝政府統一管轄,在其境內設官、置驛、屯戍、收稅、行交鈔等。
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授八撒察裏虎符,掌別失八裏(原高昌畏兀兒王國夏都,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畏兀城子裏軍站事”。1279年五月,“命畏吾(兀)界內計畝輸稅”。1280年正月,“命萬戶綦公直戍別失八裏”。三月,在畏兀兒境內置交鈔提舉司;1283年又在“畏兀兒地”設交鈔庫。1280年十二月,元朝在別失八裏設立北庭都護府。1281年二月,取消原來的畏兀兒“斷事官”,將其職能劃歸北庭都護府,提升北庭都護的官階為從二品。同年,“自太和嶺(位於今山西省朔縣東南)至別失八裏置新站三十”。年夏四月,“立別十八裏、和州等處宣慰司”。和州即火州,原是高昌畏兀兒都城所在地,是時亦由元朝的宣慰司直接管轄。1286年十月、十一月,元朝先後兩次派兵共1400人至別失八裏屯田,並在當地設置元帥府總管其事。
二、畏兀兒人對元朝的貢獻
高昌畏兀兒在成吉思汗時代是我國西北文化最高的古代民族之一,最先主動歸附蒙古,因此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信任和重用。於是,畏兀兒人“有一技一藝者畢效於(元)朝”。許多畏兀兒知識分子跟隨蒙古統治者進入內地以後,又迅速吸收漢文化,進一步提高了文化知識、學術水平和政治才能,成為輔佐元朝的一支重要力量。
首先,畏兀兒人塔塔統阿用回鶻(畏兀兒)文的字母拚寫蒙古語言,為蒙古族創製了最早的蒙古文。這一書寫係統被稱為回鶻式蒙古文,是現行蒙古文的前身。元太祖命塔塔統阿將這種文字教給太子和諸王。塔塔統阿還傳授蒙古人在出納銀錢和糧食,以及委任人員等一切事項上使用印章作為憑證。為此,成吉思汗委任他掌璽之職。這是蒙古族使用印章之始。
從成吉思汗時起,有若幹位畏兀兒知識分子擔任過蒙元皇室的教師。例如,成吉思汗的“皇弟斡真求師傅,帝命嶽璘帖穆爾往,訓導諸王子以孝弟敦睦、仁厚不殺為先”。成吉思汗曾“令諸皇子受學”於哈刺亦哈赤北魯。庫爾古司教成吉思汗長子術赤之子學畏兀兒文。元太宗窩闊台之子合失曾“受書”於昔班。忙兀的斤教過元世祖忽必烈學習畏兀兒字。大乘都為忽必烈孫安西王阿難答之師。
元朝任用大量畏兀兒人擔任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員,見於《新元史》記載的約有60人。在元朝存在的88年中,擔任過宰相的畏兀兒人多達20餘人。元朝的宰相包括中書令、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參知政事七種官銜。據《元史》和《新元史》有關列傳記載,擔任過這些職務的畏兀兒人有:廉希憲(中書平章政事)、阿合馬(中書平章政事)、阿裏海牙(平章政事)、昔班(中書右丞)、格桑(尚書右丞相)、亦黑迷失(平章政事)、畏兀兒薩理(中書右丞)、阿魯渾薩理(中書平章政事)、八丹(中書右丞)、哈刺哈孫(中書右丞)、臘真(中書省平章政事)、察乃(中書省平章政事)、撒馬篤(中書省參知政事,自八丹至撒馬篤一門四世五宰相)、帖木兒補花(中書左丞相,高昌王,亦都護)、雪雪的斤(中書丞相,高昌王,亦都護)、阿禮海牙(平章政事)、大慈都(中書平章政事)、完澤(中書平章政事)、沙刺班(中書平章政事)、道童(參知政事)、察罕帖木兒(中書平章政事)、擴廓帖木兒(左丞相)。
元代畏兀兒人在學術和文化藝術諸方麵作出了許多貢獻。在史學方麵,廉惠山海牙“預修遼、金、宋三史”。修《宋史》時,嶽柱與全普俺(庵)撒裏為提調官,撤馬篤為行省提調官。廉惠山海牙為名列首位的《遼史》纂修官,偰哲篤為修該史的提調官之一。沙刺班為名列首位的《金史》纂修官。
佛學方麵,阿台薩理“精佛氏學”,一家三代相傳。其子乞台薩理通經、律、論,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被任命為“釋教都總統”,同知總製院事。其孫阿魯渾薩理“受業於國師八哈思巴”,通其學。阿魯渾薩理會多種民族語言,並且通曉漢文化中的經、史、百家、陰陽、曆法、圖緯、方技之學,是一位很淵博的學者。
在元代的重要翻譯家中,也有畏兀兒人士。例如,安藏兼通儒、佛兩學。他譯出《尚書》、《貞觀政要》的有關部分供元世祖參考。忽必烈又命他將漢文的《尚書》、《資治通鑒》、《難經》、《本草》等譯成蒙古文本。必蘭納識裏通“諸國語”,譯“諸梵經典”。他譯的經,有的從漢文譯出,有的從藏文譯出,大部分從梵文譯出。迦魯納答思用畏兀兒字譯西天(印度)、西番(西藏)佛經。元世祖將他譯的經刻版印刷,賜給諸王和大臣。
元代出了位畏兀兒族農學家魯明善。他是迦魯納答思之子,又名鐵柱,著《農桑衣食撮要》一書(初刊於1314年)。該書按十二月令分敘每個月的農事活動,以及進行每項農事活動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此書是元代兩大農業書籍之一。
貫雲石(1286—1324),是元代最著名的散曲作家之一。他原名小雲石海涯,號酸齋,《元史》中有他的傳記。他曾任翰林侍讀學士,後以病辭官,變姓名,易服飾,在杭州賣藥。他用漢文著有《貫酸齋詩文集》和《孝經直解》。貫雲石與徐再思(甜齋)齊名,後人將他們兩人的作品合輯成《酸甜樂府》。有人認為明代戲曲中的海鹽腔出自貫雲石。貫雲石的作品傳至現代尚存散曲“小令”88首、“套數”10套,詩38首,詞2首,文3篇和《孝經直解》。《孝經直解》1308年(元至大元年)刊印,日本保存有原刻本。
198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貫雲石作品輯注》,其中包括所有現存的貫雲石著作。
元代精通漢文的文學家尚有偰玉立,著有《世玉集》;偰百僚,著有《進思齋逸稿》。偰氏一門九進士,“世科之盛,當時所希有”。
藝術方麵。高昌畏兀兒王的世子伯顏不花的斤,擅長草書和繪畫,尤工畫龍,邊魯善畫花鳥。廉希貢、喜山、隱也都失理等人工書法。唐仁祖精通音律。閭閭僧人擅長彈二十弦箜篌,以銅絲為弦。樂工們都不會使用他的這種樂器。
第二節 亦力把裏和葉爾羌汗國
一、別失八裏——亦力把裏
高昌畏兀兒亦都護帖木兒補花在元至治年間(1321—1323),領甘肅諸軍,“仍治其部”。元泰定中(1324—1327),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將他調往湖北襄陽,任湖廣行省平章政事。“自此,畏兀兒之地入於察合台後王”。在1330年(元至順元年)修的《經世大典圖》和《元史·西北地附錄》中,高昌“畏兀兒地”,已經列在察合台五世孫篤來帖木兒(?—1331,都哇子,怯伯弟)轄區之內。
當時,察合台後王封地(察合台汗國)大體上包括現在天山南、北兩路和中亞阿姆河以東的所有地區。其中,西起塔拉斯河流域,北包巴爾喀什湖和準噶爾盆地,東包吐魯番盆地,南包塔裏木盆地和納倫河(錫爾河上遊)沿岸,被稱為蒙兀兒斯坦(蒙古人之地),這是察合台汗國的東部地區。天山山脈和納倫河以北是蒙古部落遊牧之地,為蒙兀兒斯坦的本部地區。天山以南塔裏木盆地主要是農業地區,由察合台汗分封給朵豁刺惕部,因其地向陽,又稱“向陽區”。中亞錫爾河和阿姆河之間的河中地區一帶,則為察合台汗國的西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