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
我國經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長期分裂以後,終於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之上,由隋朝統一全國。隋文帝楊堅本是北周鮮卑皇室舊臣,對少數民族偏見較少,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隋代最大的民族問題是與北方強大的突厥之間的關係問題,雙方經過反複較量,最後趨向和好。隋朝後期,煬帝楊廣三征高麗,不僅破壞了民族關係,並且導致國內社會矛盾激化,加速了隋王朝的覆滅。
短暫的隋朝結束以後,出現了統一強盛的唐朝。唐皇室的先輩長期在鮮卑王朝為臣,世代與鮮卑聯姻。在這一曆史淵源的基礎上,形成了唐太宗李世民視華夷如一家的民族觀。他製定了一係列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國內民族關係較過去曆代有所改善,各少數民族或多或少有所發展。當後突厥滅亡以後,回紇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少數民族。回紇兩次助唐平安史之亂,與唐朝關係長期友好。唐與吐蕃和親,開創了漢、藏兩族友好關係的先河。唐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普遍設置羈魔府州,對於鞏固國家統一,加強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自身的發展,起了很好的作用。而各民族的發展和民族關係的改善,又成為貞觀、開元盛世的重要支柱。終唐之世,少數民族在唐代曆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突厥的興起與分裂
一、突厥起源及其與鐵勒的淵源關係
突厥一名,廣義包括所有屬於鐵勒和突厥的操突厥語諸部,狹義僅指突厥族和突厥汗國。
據《周書·突厥傳》記載,突厥一詞作為部落的名稱,大概始於公元5世紀中葉。當時,後來成為突厥王族的阿史那氏,居住在金山(今新疆北部一帶阿爾泰山)的南麵。金山的形狀好像“兜鍪”(móu,武士的頭盔),這個部落稱兜鍪為“突厥”,於是就把突厥一詞作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後來突厥部落發展壯大成為民族,並且建立了龐大的國家,“突厥”也就成為這個民族和汗國的名稱了。
關於“突厥”這個詞的含義還有另外的說法,據成書於11世紀70年代的《突厥語大辭典》說,則為“最旺盛時期”。5世紀中葉“突厥”作為部落名稱開始出現時是否根據這個含義而定名,現在已難以考訂了。
突厥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紀元以前的丁零。《晉書·北狄傳》稱丁零為“赤勒”,同書《慕容儁載記》作“敕勒”和“涉勒”。《魏書·高車傳》作“勑(chi,同敕)勒”,並雲:“高車,蓋古赤狄之餘種也,初號為狄曆,北方以為勑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隋書·北狄傳》作“鐵勒”。丁零、狄曆、敕勒和鐵勒等,都是同一突厥語名稱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不同漢文譯名。
732年(開元二十年),突厥苾伽可汗在建立於蒙古草原鄂爾渾河畔的《闕特勤碑》突厥文銘文中說:“九姓回紇者,吾之同族也”。在回紇興起以前,九姓回紇原為九姓鐵勒。苾伽可汗確認九姓回紇是突厥的同族,即實際上承認突厥原為鐵勒之一支,突厥源出於鐵勒。
在《周書·突厥傳》開頭部分記載著兩個關於突厥起源的傳說。其中一個是鐵勒幾個部落同出一源的傳說,其大意是:在一個以狼為圖騰的古代部落中,有一個名叫伊質泥師都的人,能呼風喚雨,其妻一胎生四男。一子“變為白鴻”,可推測這是以白雁為圖騰的部落之祖。另一子“國於阿輔水(今西伯利亞之阿巴坎河)、劍水(謙河,今葉尼塞河上遊)之間,號為契骨”。契骨即漢魏時期的堅昆,現在柯爾克孜族的祖先。又一子“國於處折水”,沒有說明部落名稱。長子鈉都六被原來的部落推舉為首領,“號為突厥”。呐都六有十個妻子,她們所生的兒子都“以母族為姓”。訥都六死後,他的小妻所生之子阿史那繼任首領。這一傳說表明,突厥與鐵勒中的契骨等部有共同的祖先。
另一個是關於突厥王族阿史那氏起源的傳說:古代有一以狼為圖騰的部落,被鄰國所破。一位丈夫被殺的婦女逃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高昌古城)以北的山中。這裏四麵都是山,中間是茂盛的草原。這女子生下十個男孩。他們長大以後娶妻生子,各有姓氏,其中一支就是後來的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子孫繁衍,漸漸達到數百家。經過幾代人,才走出山來,臣服於柔然。這一傳說指出,突厥阿史那氏的祖先出生在高昌北麵的東部天山山脈博格多山中。據《魏書》記載,當時此山以北即為鐵勒分布地區。
公元5世紀中葉,我國北方的柔然進入西域高昌一帶,阿史那氏的部落從高昌北山移居金山南麓,成為柔然的“鐵工”,並開始以突厥為名。大概他們是在高昌附近時學會了冶煉技術。因為當時天山一帶的煉鐵業已具一定規模。早在東晉時期(公元317—420),《釋氏西域記》就說:屈茨(今新疆庫車)北麵200裏的天山中,晚上有火光,白天則冒煙,人們開采這山中的岩炭(煤),冶煉此山的鐵,經常供應西域三十六國使用。
二、突厥的立國
突厥在金山之陽受柔然控製和役使多年。至公元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高車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與其從弟窮奇率部10餘萬落(戶),脫離柔然,從漠北西遷至高昌西北,自立為王。高車即鐵勒,突厥與副伏羅部本為同族,居地又相鄰近,想必有所聯係,甚至可能得到該部的幫助。在這以後30多年間,柔然曾一再西征高車副伏羅部,雙方互有勝負,實力都大為削弱。柔然不得不逐漸放鬆對突厥的控製。公元508年(北魏永平元年),柔然佗汗可汗伏圖西征高車,被副伏羅部王彌俄突殺於蒲類海(今新疆東部巴裏坤湖)北。直至520年(北魏正光元年),柔然可汗阿那瑰歸降北魏王朝,突厥終於擺脫柔然的束縛,從此迅速壯大起來,並且大步向東發展。
公元542年(西魏大統八年)以前,突厥已東至河套以北的蒙古高原。每年冬季黃河冰凍以後,突厥即涉冰過河進行掠奪。這年,西魏調派驃騎大將軍宇文測鎮守綏州(治所在今陝西綏德縣)。宇文測在要道上堆積柴草數百處。農曆十二月,突厥從連穀入寇,宇文測命各處點火。突厥以為西魏大軍前來,慌忙撤退,自相踐踏,丟下了大量牲畜和輜重。從此以後,突厥不敢再到綏州搶劫。當時突厥的力量還不夠強大。這次事件使突厥之名第一次見於漢文史籍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