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的創富之路
劉家兄弟善於利用知識解讀國家的新政策。在“不得不變”之前,他們轉變思路,先人一步,勇立潮頭,辭掉“鐵飯碗”,開辟一條“希望”之路。
(1)果斷的決定
1982年,中國的農村改革正在走向深入之際,中共中央發出了科技興農的號召。一時間,廣大的農村鄉鎮掀起了一陣陣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
一天,在四川成都新津縣古家村的一戶農家門前,有4個才回到自己家鄉的年輕人正談得熱烈。
這四人就是後來名震四方的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和劉永好兄弟。
他們本來都在國家的企事業單位工作。老大劉永言在成都906計算機所工作,老二劉永行從事電子設備的設計維修,老三劉永美在縣農業局當幹部,最小的劉永好在省機械工業管理幹部學校任教。
“農村正在進行改革,我們這些從農村出來的人,應該投身到這場改革中去,千年不遇的大好時機,趁著年輕,趁著我們還有一股子拚勁,有不算笨的腦子,大幹一場吧!可不能錯過了這個好機會啊!”心有靈犀一點通,四兄弟想到一起了。
這樣的果敢決斷,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但劉家四兄弟鐵定了心,一聲“幹”,就把一個天大的決心砸在了家門前的黃土地上了!
劉家四兄弟就這樣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作為農民兒子樸實而又崇高的心願,義無反顧地投身於農村的改革大潮之中,投入於科技興農的熱流之中了。
他們選擇的是養鵪鶉。
鵪鶉,他們過去大概隻聽說過,如今卻要弄來養了。聽說這小雞兒似的東西營養價值可高呢,售價也很高,大批量地養大了,能賣出很好的價錢。
他們把鵪鶉養起來。先是在自己家的陽台上養。養大一批後,看到市場上的價格果然很好,更來了興頭,決定擴大生產,在村裏建起一個小型養殖場,再飼養良種雞。
這個好消息也鼓舞和帶動了古家村的其他村民。此時古家村裏的其他人還都隻是種著各自的責任田,肚裏填飽了,身上還寒著呢。看著劉家兄弟養這養那,都很敬佩,想等他們做出了致富的榜樣,以後也就可以學著這麼幹。
川中人心地善良,好助人。劉家四兄弟擴大養殖場,村民們都來幫忙,搭茅屋,架動力線,還一起動手為養殖場修起了一條簡易公路,因為日後大量的雞,要一車一車地運到城裏去。
小小的養雞場辦起來了,投資不算太大,卻也是一筆不小的錢。小弟劉永好聽說成都那兒有家畜市場,也許可以去那兒出售一些呢。於是,兄弟幾個就連夜劈毛竹削蔑片編竹筐子,然後由劉永好第二天一早騎自行車,馱到成都的家畜市場去賣。倒也不錯,果然有買主來問價,到了下午,就把帶去的小雞賣完了。
這樣,有了個好開頭,兄弟四個的眉頭也就鬆開了些,於是再接著去賣。這樣辛苦了一個月光景,愚公移山一般地把8萬隻小雞一一出手了。
等到把最後一隻小雞賣出去後,四兄弟才長長地吐了一口氣,還算好,算了算帳,辛苦了一兩個月,也有了萬把元錢的賺頭。在那時,這就很不錯了。
(2)科技帶來了希望
兄弟四個接著又嚐試起養豬,培養良種蔬菜,還想著種水果,四川的黃土地能生長許多可供人們享用的東西。他們四兄弟都拿出了各自的特長,買來各種資料書籍,跑市場,跑圖書館,請教農技部門的幹部專家。
一樣,再一樣,把各自可能利用科技致富的門道都摸了一遍以後,他們又走回到原先走過的那條路上來了。
他們決定搞一個大型鵪鶉養殖場,進行大規模的鵪鶉養殖與開發。
於是,就在1982年底,他們終於建成了一個大型的育新良種場。但是,當他們把這個養殖場辦起來時,卻正值成都地區“鵪鶉熱”急劇降溫,許多原先養鵪鶉的專業戶紛紛收攤不再養了。
有人勸他們不要再搞下去了,“連養鵪鶉的專業戶都沒有了,你們把這些小鵪鶉孵出來誰來養?”
可是這劉家四兄弟都有一個相同的脾氣,那就是認準了路就死也不回頭。他們認定,隻有疲軟的市場,沒有疲軟的產品。那些失敗的專業戶是因為養鵪鶉的成本太高,技術不過關,這才虧本搞不下去的。劉家兄弟自信地說:隻要我們有技術,把成本降下去就可以搞出名堂來!劉家四兄弟在這種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閃爍出了他們身上知識的光芒!
為了把成本降到每隻鵪鶉蛋隻要三四分錢,他們就大量地查閱資料,開動腦筋,找出最佳的養殖方法。
他們在查閱資料時發現,世界上養殖鵪鶉最多的國家要數日本、朝鮮、德國和法國,而且他們都有各自一套獨特的養殖技術。但在中國,對鵪鶉的養殖才剛剛開始,技術上幾乎是零。
劉家四兄弟暗暗發誓:一定要創出一條中國人自己的鵪鶉飼養法,為中國悠久曆史的養殖業添一份光彩!
此時,這四兄弟便把各自的看家本領都用上了。他們把電子計算機應用於飼料調配和育種選樣,很快就摸索出一個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獨特的立體養殖方式。這種方式即: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魚粉養鵪鶉。這是一種新型的生態循環飼養法,由於這樣的方法使得成本大大減少,鵪鶉蛋的成本就降到了與雞蛋一樣了,於是很快就贏得了市場。
先進的科學技術帶來了新的轉機和希望。劉家的科學養殖鵪鶉法讓養殖致富重新閃現出誘人的光彩,於是,不用多久就在新津縣再一次掀起了養鵪鶉的熱潮,一時間,全縣就有了數百上千個養鵪鶉專業戶,飼養鵪鶉計90萬隻,全年的鵪鶉產值達到了900多萬元。這個數字在那時是一個相當驚人的天文數字。
到了1986年,劉家兄弟辦的育新良種場已年產鵪鶉15萬隻,產品除了供應國內16個省外,還批量銷往前蘇聯等國家和地區。在那幾年裏,養殖場的經濟情況大大改善,不光建起了更為先進的場合,還買來了汽車,用於運輸。還有了小轎車,可以坐著到各處去簽約談生意。
劉家四兄弟為中國的鵪鶉養殖業在科學技術開發上做出了貢獻,他們研究出了“鵪鶉紅羽、麻羽雜交鑒別雌雄離種體係”,還有整套的飼養鵪鶉技術。這些已被國家科委鑒定驗收,列入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
(3)致富不忘窮鄉親
走在了農村致富路前列的劉家兄弟,當然沒忘記他們仍然還很窮的鄉民們。他們的事業一嚐到了甜頭,就動員古家村和附近的村民一起來走科學致富之路。
在他們的帶動下,新津縣在那幾年靠著養鵪鶉這一條致富路,硬是把原先的貧困帽子甩掉了。縣裏形成了以運輸、編籠、飼料及肉蛋加工等專業分工為特征的“一條龍”生產配套體係,養鵪鶉這一傳統優勢行業至今還在新津縣保持著,每年飼養鵪鶉400萬隻,年產值在1億元以上,是全國最大的鵪鶉養殖基地,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鵪鶉王國。
1986年11月,全國的“星火計劃”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到正在大力發展著養殖業的古家村來視察。他看到這個過去很窮很落後的村子已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一幢幢的新建小洋房掩隱在綠樹與翠竹之中,村中新修了街道,車來人往,人們的臉上是自信與幸福的微笑……
宋健看到這些,心裏很激動,就在劉家四兄弟的養殖場辦公室裏提筆寫下了一行大字:“中國經濟的振興寄希望於社會主義企業家。”
臨走時,這位領導人再三地叮囑兄弟四人,“你們放心大膽地幹吧。我希望下一次見你們時,你們已幹得更出色了!”
劉家四兄弟當時感動得湧出了眼淚。他們沒想到國務院領導會這麼器重他們這四個農家子弟,會對他們辦養殖場給予那麼高的評價。四兄弟整整一夜都沒睡著,抽著煙,他們把宋健委員題詞中的一個寄寓著未來前景的名詞作了他們養殖場的名稱:“希望”。
從此一條希望之路就在他們的腳下延伸開了。
“順勢而為,快人一步”,劉永行總比別人早發現市場的變化,早發現“發財的良策”。從開辟“希望園”,到決戰洋產品,從而重振“民族魂”,他托起了“希望”的太陽。
在一個特別的機會,劉家兄弟們看到了一個讓他們氣憤的廣告片。
這是某國推出一部廣告片:在一片荒涼的土地上,隻能看到低矮的茅屋,爛泥地滿是汙水,肮髒的小孩趕著瘦巴巴的豬崽亂跑……接著鏡頭一轉,是一家飼料工廠,高大的廠房,流水作業線,身著潔淨工作服的職工帶著微笑的忙碌。這是某國在中國辦起的飼料廠。然後,汙泥荒地不見了,變成了一片嶄新的天地,豬兒肥羊兒壯,雞鴨滿圈……看過之後,你就看出了一個宣傳目的:多虧了某國的飼料,才把中國貧窮落後的農民給拯救了。
(1)挑戰洋飼料
但是,盡管對某國的廣告片氣憤,你也不得不承認,在四川,或在中國的不少地區,確實有一個讓他們心顫的事實,那就是,外國飼料已經在中國占據了很大的市場,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據統計,到1990年,全國興建的中外合資飼料企業就有二三十家,幾乎遍布了全國各大城市。僅一個跨國集團在中國每年就從飼料上賺去人民幣數億元。
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外國飼料商打入中國市場後,就開始在中國城鄉大量傾銷一種具有現代概念的全價飼料。這種全價飼料叩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長驅直入,發展迅速。所到之處,很快就衝垮中國傳統的飼料工業。洋字號的產品迅速向中國農村滲透,從根本上動搖了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飼養方式和飼料結構。這固然是對我國飼料業、養殖業的一種促進,更是對我國民族飼料工業的嚴重威脅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