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區域

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呼倫貝爾、興安、哲裏木三盟和赤峰市),是我國東北邊疆地區具有完整自然地域單元、自然資源豐富、多民族深度融合、開發曆史近似、經濟聯係密切、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大經濟地域。它曾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個重工業基地和農業基地。它的形成與發展不是偶然的,目前發展中出現的轉軌遲緩,經濟發展速度不如東南沿海區域快的“東北現象”,也是必然的,但將是暫時的。發揮潛在的區域優勢,經過改革和開放,東北經濟區會再展雄風。

區域環境與區域發展

一、資源優勢

東北區位於東北亞區域的中心地帶,東、北、西三麵與朝鮮、俄羅斯和蒙古國為鄰;隔日本海和黃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南瀕渤海與華北區聯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東北區總麵積為124.3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12.9%;1995年全區總人口為11533萬,占全國總人口的9.5%;土地和人口的規模相當於世界上一個較大的國家。近代我國行政區劃變動最頻繁的是東北地區,但是,作為大地區概念的“東北”則相當穩固,由來已久。

水繞山環、沃野千裏是東北區地麵結構的基本特征,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麵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麵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裏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麵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係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鬆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區平原麵積高於全國平原麵積的比重,鬆遼平原、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麵積合計,和山地麵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廣大的山區,蘊育著豐富的森林,總蓄積量約占全國的1/3,目前仍是全國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產量占全國38.4%。

受緯度、海陸位置、地勢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區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自南而北跨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熱量顯著不同,大於等於10℃的積溫,南部可達3600℃,北部則僅有1000℃。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在遼南各地可正常生長;中部可以生長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穀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則以春小麥、馬鈴薯、大豆為主。自東而西,降水量自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氣候上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幹旱區,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係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東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岩、石墨、菱鎂礦、白雲石、滑石、石棉等。這些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約占全國的1/4,目前仍是全國最大的探明礦區之一。鬆遼平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占全國50%左右。大慶油田是目前開采中的最大油田,遼河油田和吉林油田都在擴大之中,是東北區能源工業、化學工業、輕紡工業的重要基礎。東北區煤炭資源的保有儲量約723億噸,煤種雖比較齊全,但總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勻,60%在內蒙古東部,27%在黑龍江,13%在遼吉兩省,產銷地結合不理想。東北油頁岩儲量占全國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開發潛力。南部沿海的海鹽,東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極其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和水泥工業條件有利。東北區的資源對建立冶金、燃料動力、化學、建材等基礎工業有比較充分的保證。

東北區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約為1500億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需進行區域性調水,才能根本保證本區發展的需要。本區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約有1200萬千瓦,充分利用後不僅可以節約煤炭和石油資源,而且對東北電網的調峰、調頻將起重大作用。

東北區南部瀕臨黃海與渤海,沿海漁場麵積為5.6萬平方海裏。另外,還有水庫、湖泊淡水麵積1358萬畝,為發展海運和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東北區除礦產與工業外,其土地、熱量、水分、海洋、植物資源等條件,對建成為全國性的大型農業(糧豆、甜菜等)基地、林業基地、牧業基地以及漁業基地、特產基地提供了可能。

二、國際地緣政治

近代東北區經濟發展,一直受到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也波及東北,首先是英國1858年在牛莊開港和1861年在營口開港,大豆和柞蠶等農產開始大量輸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有了發展。當時,華北地區由於天災人禍頻繁,破產農民大批湧向東北謀生,清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和增加經濟收入,於1895年宣布廢除移墾禁令。東北一直為帝國主義列強爭相掠奪之地,英、俄、日等國曾相繼入侵。1894年,英國控製修築的京奉鐵路延長出關,1903年修至新民。由帝俄投資修築的東清鐵路,也於1898年動工,1903年修至大連。鐵路的出現,使東北地區內的南北聯係大為改觀,並代替了遼河水運的地位。大連港也取代了營口港,逐步發展成為東北最大的對外貿易港。京奉、東清鐵路修通後,外國列強為掠奪東北的農、林、牧、礦資源,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清朝統治者為移民實邊,也從過去的局部開放轉為全麵開放,這些都刺激移民的急速增加。農業地區從中部擴展到拉林河、呼蘭、嫩江、白城、吉林以及東部各河穀地帶,西部著名的科爾沁大草原開始向農牧區轉化,靠近農業區的森林也開始采伐。農林、農牧結合的產業,逐步取代了以狩獵、放牧、采集為主的原始產業,閉關自守的封建經濟也開始向半殖民地、殖民地經濟轉化。當時,外國列強對東北進行經濟掠奪的首要對象,是以大豆、小麥等為主的農產品。南部生產的大豆多從大連港運往日本和南洋,北部則由東清鐵路運往歐洲。在國際市場對大豆的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鐵路沿線大豆種植區不斷擴大,而以哈爾濱到鐵嶺之間的鐵路沿線最為集中。大豆成了當時東北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東北的小麥生產主要集中在鬆花江中遊地區,產品主要輸往俄國。鐵路通車後,沿線的森林、煤炭及其他各種礦產資源也開始大量開采。同時,東北還開始出現榨油、麵粉、製材、電力、製糖等新型工業。鐵路、新型工業、商品性種植業,以及伴隨殖民地性質的城市(哈爾濱、旅大等)的出現,一些舊城市(沈陽、長春等)也逐漸向殖民地城市轉化,城鄉對立不斷加深,這些都是東北產業分布的新變化。這種變化在客觀上促使東北地區內部的畸形發展和區域整體性的增強。

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區的影響“近水樓台”,後來居上。日俄戰爭(1904~1905年)後,形成日、俄勢力以長春為界的對峙局麵。以後,日本利用帝俄正處在革命前夜,無力東顧的時機,以“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為基礎,積極經營南部的鐵路與礦山,加緊開采撫順、本溪和鞍山的煤礦與鐵礦,並建立新型的煉鐵高爐。後來日本從原蘇聯手中獲得中東路全部經營權,東北區大量農產品和礦產品,從大連港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然後再從日本運入工業產品,這使東北區的經濟日益依附於日本。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完全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幾乎壟斷了整個東北的經濟命脈,並以東北作為侵略全中國和亞洲大陸的跳板和軍火生產基地。為此,在東北也出現了一些依賴性很強的重工業。這些工業部門的內部以及各工業部門之間的關係很不協調,產品多以原料或半成品為主,其實質是日本的附屬加工廠。當時,東北輕工業的發展相當遲緩,僅有一些紡織(大連、金州為主)、榨油(鐵路沿線各大城市)、麵粉(哈爾濱、齊齊哈爾、長春等城市)、製糖(阿城、範家屯)、卷煙(沈陽、長春、哈爾濱)、造紙和紙漿(吉林、營口)、人造絲木漿(石峴、開山屯)等以農業原料加工為主的輕工業,它們都分布在原料產地,而且基本上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依附性同樣很大。

日本控製東北以後,又新修鐵路4000多公裏,形成了有利其控製全區並易與日本聯係的鐵路網。大連港通過鐵路可控製東北全區。另外,丹東、集安、圖們等地都有鐵路經過朝鮮可與日本聯係。

日本對東北經營的重點在南部,重要的采礦、冶金以及機械和軍事工業,都分布在沈陽及其以南地區,而北部則主要是采煤、森林采伐和少數有色金屬礦的開采。農業生產水平和鐵路網的密度也都是南部高於北部,形成比較明顯的南北地區差異和北部對南部的附屬地位。

日本的侵占,使東北區割斷了與祖國大陸正常的經濟聯係,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典型的深度殖民地化依附性極強的經濟地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東北區域的國際國內地緣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在國內,結束了與祖國大陸隔絕的狀態,回到統一的中國;在國際,結束了對日本的殖民地依附關係,開始了由原蘇聯援建東北重工業基地的新階段。

“一五”、“二五”時期,由原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中,有54項分布在東北。以這些重點工程為核心,在全國統一計劃的部署下,基本上完成了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的建設,對東北各地的原有工業,如撫順、阜新和鶴崗的煤炭工業,本溪的鋼鐵工業,沈陽的機器製造工業,吉林的電力工業,也都得到了改造與擴建。在農業方麵,糧食基地與工業原料基地也不斷擴大,北大荒出現了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國營農場群。甜菜基地和亞麻、煙草的種植都有擴大。商品糧、大豆、蘋果、柞蠶、甜菜等農產品在全國都占有重要地位。在開發農、林、牧、漁資源的基礎上,相應地發展了紡織、食品、木材加工、造紙、水產加工等輕工業部門,初步改變了過去輕工業極端落後的麵貌。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東北區的經濟結構、工業結構、產業布局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鞍鋼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作用大大加強,區內和區際的經濟聯係也發生重大變化。北部出現了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等新的工業中心。鐵路網更加完善,林區和礦區修築了許多新線。原來殖民性質的經濟特征已經消除。東北的工業總產值僅次於華東區,重工業產值高於華東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農林牧業基地。

“三五”和“四五”時期,大慶油田的開發,曾引起東北區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促進了能源工業、化學工業、煉油工業、輕紡工業、貨運和出口貿易的發展,但由於此時國家建設投資重點的轉移,再加上國際關係封閉加深,發展速度減緩。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受國有經濟比重大、國營大型基礎工業企業多、大型笨重設備多等製約,向市場經濟轉軌以及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的難度都較大,出現了老工業基地發展滯後的“東北現象”。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全方位開放政策下,將為全麵利用東北區所有國際和鄰國之間資源、資金、技術、勞務等方麵的互利互補關係,發展互利貿易與合作開發,充分利用海洋口岸和陸地口岸,加強與鄰國的經貿文化交流,促進東北區域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東北區正在新的國內環境和國際地緣環境下,進入區域發展新階段。

三、民族融合

東北不僅是一般的空間區域概念,它常給人以有生機、有潛力、有暴發力的地域概念。這些概念的內涵,絕不是單純自然區域概念,而應是人與自然統一的區域概念。特別是東北人,包括土著的和外來的,各族人民在東北大地上長期共同融合,塑造了東北的區域性格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