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海地區
黃淮海地區北起長城,南至桐柏山、大別山北麓,西倚太行山和豫西伏牛山地,東瀕渤海和黃海,其主體為由黃河、淮河與海河及其支流衝積而成的黃淮海平原(即華北平原),以及與其相毗連的魯中南丘陵和山東半島。行政區劃範圍大致包括北京、天津和山東三省市的全部,河北及河南兩省的大部,以及江蘇、安徽兩省的淮北地區,共轄53個地市,376個縣(市、區)。全區土地總麵積46.95萬平方公裏,1995年總人口約2.78億,分別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4.89%,總人口的22.95%。該區人口稠密,平均人口密度達592人/平方公裏,高出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約3.7倍。這裏不僅是我國北方地區人口、產業和城鎮密集地區,而且又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地,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區域發展條件
一、優勢條件
1.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突出
黃淮海地區位於華北、華東和華中三地區的結合部,依山襟海,海陸兼備,麵向東北亞和太平洋,背靠“三北”(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處於我國北方沿海黃金海岸環狀經濟產業帶的南半部,大部地區屬於環渤海經濟區,是我國東部沿海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又一個跨世紀開放和開發建設的“熱點”地區。全區以北京、天津和石家莊、濟南、鄭州等特大和大城市為中心,以中西部內陸廣大腹地和晉陝蒙能源基地為依托,以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等沿海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秦皇島、天津新港、煙台、青島、日照、連雲港等沿海港口群為前沿,以京廣、京滬、京九、京山、膠濟、新石、隴海等幹線鐵路為紐帶,聯結全國和世界各地,不僅成為我國北方地區通向海外並與國際經濟相接軌,參與東北亞和亞太地區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而且也是中西部內陸廣大地區實行對外開放和外引內聯的重要通道與出海口,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資源豐富多樣,具備發展多種產業的物質基礎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東部沿海土地、礦產、海洋、農副產品、旅遊等多種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各類資源不僅儲量大,而且鄰近交通線和消費地,開發條件優越,是發展農業、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及加工工業、海洋產業和旅遊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綜合開發潛力大,發展前景廣闊。
首先,區內地勢平坦,土地資源豐富,擁有麵積達32萬多平方公裏的黃淮海平原,還有3000萬畝的後備宜農荒地資源和550萬畝沿海灘塗資源。平原地區土層深厚、土壤肥力較高,加之光熱資源充足,雨熱同期,光熱水土資源匹配較好,有利於農林牧業綜合發展,是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
其次,區內蘊藏有上百種礦產資源,其中黃金、自然硫、金剛石、石膏、水晶的儲量居全國之首,石油、煤炭、鐵、鋁土、石墨、菱鎂礦、岩鹽、螢石、大理石、石灰石的儲量也位居全國前列,沿海地區的海鹽資源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上述礦產資源中,對本區經濟發展作用最大的一是能源,二是鐵礦,三是建材。1990年,本區煤炭保有儲量約770億噸,占全國總量的7.6%,開灤、峰峰、平頂山、兗(州)滕(州)、徐州、淮北、淮南等為我國著名的煤田。在黃河三角洲、冀中和豫東北平原、渤海灣沿岸,集中分布著勝利、華北、冀東、中原、大港和渤海等具有全國意義的油氣田。冀東鐵礦探明儲量達56億噸,是我國三大鐵礦區之一。建材資源在區內分布廣、儲量大,其中以石灰石、石膏、大理石、花崗岩、石英砂最重要。此外,本區沿海地區為全國著名的鹽場,近年又陸續發現了儲量十分豐富的地下鈉岩鹽礦,僅在黃河三角洲和蘇北的淮陰—徐州一帶,就發現了兩個探明地質儲量分別達5800億噸和4000億噸的特大型鹽礦。
黃淮海地區山、海、河、湖、泉兼有,自然風光優美,人文勝跡薈萃,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這裏擁有舉世聞名的八達嶺長城、山海關、故宮博物院、圓明園和頤和園、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莊、東嶽泰山和北戴河、昌黎、煙台、威海、青島、連雲港等海濱旅遊勝地,以及海上仙境蓬萊閣,道教勝地嶗山,泉城濟南,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徐州漢代“三絕”(漢墓群、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等一大批具有全國意義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北京、天津、鄭州、濟南、青島、曲阜、鄒城、開封、洛陽、徐州、淮安、毫州、安陽、商丘等18座城市又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3.農業曆史悠久,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肉及水果基地
黃淮海地區農耕曆史悠久,是我國原始農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1995年,全區耕地麵積31365萬畝,占全國耕地總麵積的22.02%,但卻生產了全國27.9%的糧食、40.8%的棉花、24.4%的油料、31.8%的水果、25.1%的肉類、21.6%的水產品。目前該區是全國糧、棉、油生產大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1995年,在全國農業增加值總量前100位的縣(市)中,本區有34個縣(市);在全國糧、棉、油總產前100位的縣(市)中,本區分別有35個、40個和61個縣(市);在全國豬牛羊肉總產、水產品總產和水果總產前100位的縣(市)中,本區分別有33個、22個和40個縣(市)。全區人均糧、棉、油、水果及肉類占有量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如區內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及河南三省二市合計,人均糧食達413.1公斤,超出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27.8公斤),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肉及水果生產基地。
4.工業基礎雄厚,但輕重工業發展不夠協調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之一,工業基礎雄厚,擁有許多大型骨幹企業,形成了總量規模較大、門類較齊全的工業生產體係。區內僅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五省市1995年工業總產值就達21169.78億元(當年價),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3.04%。其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產值14499.6億元,占全國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1.84%。工業固定資產原值達7489.42億元,占全國的22.4%。
本區工業部門結構上,重工業所占比重較高。在上述五省市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與輕工業之比為58.75∶41.25。重工業中以能源、鋼鐵、化工、建材等基礎工業為主體,其中原煤產量占全國的20.72%,原油占31.63%,發電量占21.50%,鋼占25.58%,水泥占26.84%,化肥占23.42%,純堿占47.51%,燒堿占32.96%。與重工業相比,本區輕工業發展相對滯後,且以傳統的紡織、食品等行業占優勢,其中棉紗和棉布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1.1%和28.4%,飲料酒占27.9%,機製紙及紙板占33.23%等。總的來看,本區工業仍以傳統行業占主導地位,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所占比重較小,除北京、天津、青島等少數特大城市外,尚處於起步階段。
5.基礎設施較完善,投資硬環境較好
黃淮海地區除擁有能源資源優勢外,還靠近全國最大的晉陝蒙能源基地,是“西煤東運”和“北煤南運”的重要通道。區內一次能源總體上自給有餘。以本區為基礎的華北電網是我國最大的電網,其中火電站裝機容量約占全國的1/3強。區內交通便捷,以“三縱四橫”的鐵路幹線(“三縱”為京滬、京九、京廣線,“四橫”為大(同)秦(皇島)線、膠濟—石德線、新石、隴海線)為骨架,以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為網絡,並同它們所連接的沿海港口以及北京、天津、濟南、青島、鄭州、徐州等大型機場相結合,初步形成了鐵路、公路、海運、內河、航空、管道多種運輸方式綜合發展的運輸網。區內郵電通信業發展較快,北沿海、京漢廣、京九九、京寧、鄭徐等國家級光纜均以本區為起點或通過區內,同國內外通訊聯係極為方便。較為完善的各項基礎設施及其良好組合,使得本區成為國內少數幾個投資硬環境較為優越的地區之一,並為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6.科技教育發達,人才和智力優勢明顯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地區,智力密集程度較高。據不完全統計,全區有自然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約1100多個,占全國總數的21.5%;有高等院校247所,占全國的27.4%。1992年全區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96.83萬人,占全國的22.7%,每萬人口中的各類科技人才的擁有量也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科教事業較發達,以及人才和智力優勢,對促進本區今後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二、限製因素
1.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較脆弱
黃淮海地區地處中緯度季風氣候區,由於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影響,曆史上旱、澇、鹽堿和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較脆弱,農業產量低而不穩。近40多年來,經過不斷的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各種自然災害影響程度有所減輕,但隱患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旱澇災害潛在威脅仍較大。其中尤以春旱夏澇最為嚴重,且常在年內交替出現。據統計,自50年代初以來,本區發生的旱、澇災害麵積,約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是我國旱澇災害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鹽堿土、風沙土、砂薑土等低產土壤麵積比較大,治理改造任務仍較艱巨。據有關部門統計,本區現有鹽堿土3499萬畝,風沙土2299萬畝,砂薑土3900萬畝,合計約占現有耕地麵積的30.9%,是影響本區農業持續高產穩產的重要製約因素。環境惡化,生態災害加重,主要有水環境汙染嚴重、山區及丘陵區的水土流失、平原地區的風蝕、濱海地區的風暴潮和海水入侵等。
2.水資源緊缺、供需矛盾日趨加劇
黃淮海地區由於大氣降水偏少,且年內分配不均和年際變率大,導致水資源嚴重不足。據統計,本區水資源總量僅為1427.7億立方米,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5.03%。人均水資源量為791立方米,每公頃耕地平均占有水資源量7635立方米,僅分別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34.1%和25.8%。特別是在人口和經濟較集中的京津唐地區、山東半島、河北省南部平原等地缺水問題更為突出。根據水資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在現有的工程設施條件下,黃淮海平原在中等幹旱年的可供水量為613.5億立方米,需水量為695.5億立方米,年缺水量約達80億立方米。今後隨著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加,預計到本世紀末,年缺水量將達117.2億立方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3.與發達地區相比,改革開放程度較差,經濟增長相對較慢
黃淮海地區大部位於北方沿海地區,同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金三角”地區相比,大部地區幹部和群眾思想觀念仍較陳舊和保守,同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快發展很不適應,突出地反映在市場觀念、競爭意識、效益意識、開放意識較淡薄,企業現行製度改革和政府職能轉換進展較慢。全區經濟增長速度除山東省外,其他四省市均明顯低於沿海地區平均水平。例如,1979~1995年按可比價格計算的GDP年均增長率:河北省為10.24%,河南省為10.87%,山東省為11.9%,北京市為9.85%,天津市為8.9%,而同期沿海地區GDP年均增長率為11.2%,其中經濟增長較快的廣東省達14.22%,福建省為13.91%。除北京、天津兩市外,1995年冀、魯、豫三省人均GDP分別為3376元、4473元和2475元,均低於全國人均4754元。
農業綜合開發與經濟發展
黃淮海平原農業的綜合開發、農業結構與農業布局的調整優化以及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是促進這一地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一、農業綜合開發成效顯著
曆史上黃淮海地區長期受旱、澇、鹽堿和風沙等自然災害的威脅,農業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中低產田麵積大,農業生產低而不穩,嚴重地製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此,國家於1988年開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並先後在冀、魯、豫、蘇、皖五省選擇了一批開發潛力大、投資少、見效快的區域,建立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示範區,後來又迅速推廣到全地區。綜合開發的重點是對占全區耕地4/5的中低產田進行改造和開墾宜農荒地,以增產糧棉油肉為主要目標。每三年一期,至1996年已完成了三期綜合開發任務。通過采取以水利建設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改善灌排條件,營造農田林網,增肥改土,推廣優良品種和適用先進技術,以及實行科學種田等一係列綜合性措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