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實力提升(續)(1 / 2)

經濟實力提升(續)

特區經濟發展的建議

回顧過去十年多來特區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的豐碩實績,有幾點很值得思考。

一、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為經濟特區規定的發展戰略,是建立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兼營商、農、牧、房地產、旅遊等業的外向型的綜合性經濟。十年多來,各經濟特區堅持執行這一方針,取得了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社會全麵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顯著成就。貫徹落實這一方針的過程,也是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在特區舉辦之初,有的主張深圳應當以貿為主,著重發展對外貿易、商業、金融、房地產以及旅遊業;有的主張珠海應當以旅遊業為主。實踐證明,上述主張是偏頗的。中國舉辦經濟特區的基本目的,是吸收國外資金、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經驗,促進全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立先進的發達的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先導,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不能回避的曆史任務。實現工業現代化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大事。作為全國國民經濟有機組成部分的特區經濟,當然也必須把發展現代化工業放在經濟建設的主導位置上。特別是各經濟特區原來的經濟技術基礎都十分薄弱,如果不發展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就不能承擔向內向外進行經濟輻射的任務。要把經濟搞上去,必須致力於使工業有個較大的發展。而且,如果特區不以工業為主,吸收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就缺少強有力的載體,從而也就難以充分發揮國家賦予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以工業為主,是中國經濟特區建設的重大課題。

但是,以工業為主,並不意味著不需要認真抓好第三產業,而且也不意味著所有的特區都要一開始就把發展工業擺在很突出的位置。從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特區發展進程總體來看,大致上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五年主要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舉辦工業項目的投資環境和生產經營的條件。集中力量發展工業,是在一九八六年以後。從這四個特區的個別情況來看,汕頭和廈門兩個特區由於有老城市可為依托,一開始就著手上工業項目;在邊境小鎮和海濱漁村基礎上舉辦的深圳、珠海兩個特區,開初幾年裏對發展商業、飲食服務業、房地產業和旅遊業等第三產業,也都很重視。實踐證明,這些行業發展了,有利於創造投資環境,改善職工的生活條件,積累建設資金,為以後工業的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工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第三產業的相應發展,密切配合,並且貫穿於特區發展的全過程。進入九十年代,要求特區的工業及現代化的創彙農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也要求特區把第三產業推上更高的發展層次。除了商業、飲食服務業、房地產業、旅遊業要在鞏固提高的基礎上,相應擴大規模以外,也要下大功夫發展為外向型經濟服務的外貿、金融、運輸等業,發展為科技進步創造條件的信息谘詢、技術服務行業。

二、外引內聯,優化生產要素組合

“外引得活水,內聯增活力”,這是特區對過去十年多來經濟迅速發展經驗的一個形象化概括,經濟特區在其發展中,充分運用國家給予的政策,發揮處於對外開放第一線的優勢,通過外引內聯,實現了資金、技術、勞動力、原材料、管理經驗、市場、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持續大幅度增長和經濟的繁榮興旺。特區的成功實踐,就在於把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學會組織國內建設和開展對外經濟活動兩套本領這一加速現代化進程的宏觀構思,變成了有說服力的生動實績。這種成功實踐,證明了實行對外開放,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取天下之長為我所用,是建設現代化的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有效途徑。這是特區建設一條基本經驗,應當繼續運用,不斷發展。今後在外引方麵,應當適應外向型經濟的需要,深化改革,提高幹部水平,學會國際化經營,把握參加國際交換和競爭的主動權;在內聯方麵,要把依托全國和服務全國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發展自身,帶動內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