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1 / 3)

廈門經濟特區

廈門經濟特區,是在一個老港口城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經濟特區。舉辦經濟特區,使廈門重新煥發青春。經過十年多的建設,廈門迅速發展成為各項設施比較齊全,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的新港口城市,不但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之一,而且對發展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促進祖國統一大業,起著積極作用。

廈門市概況

廈門市在福建省的東南部,位於東經118°4′04″,北緯24°26′46″,由廈門島、鼓浪嶼和九龍江北岸的濱海陸域組成,轄鼓浪嶼區、思明區、開元區、湖裏區、集美區、杏林區和同安縣。總麵積為1516平方公裏,其中廈門本島129平方公裏,鼓浪嶼1.74平方公裏。一九五六年十月,在高崎、集美海峽之間修築的長堤,使廈門島與大陸連接起來。一九九○年年末人口110萬人。

廈門又稱“鷺島”,傳說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又因島形如一隻飛翔的白鷺而得名。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就有閩越人在廈門島上生活。廈門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始於唐代,因在廈門島上發現過奇大的稻穗,該島被稱為“嘉禾”島。唐宋時期行政上先後隸屬於泉州南安縣、同安縣管轄。元代在島上設千戶所。明初在島上建城,命名為“廈門城”。明末清初,廈門是鄭成功抗清複明的根據地,改名為思明州。一六二二年,鄭成功率師從廈門出發,驅逐了侵占台灣的荷蘭侵略者。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水師提督衙門移駐廈門,並在廈門設立台廈兵備道,轄境包括台灣。雍正年間,又改置興泉永兵備道,管轄二府一州。廈門從此成為福建省東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重鎮。辛亥革命後,廈門先後成立思明縣、思明州。三十年代初期,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曾在這裏領導反對反動統治的地下鬥爭。一九三五年四月一日,改設廈門市。一九四九年十月七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廈門島,成立了廈門市人民政府。

廈門曆來是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門戶和對外貿易的主要口岸。廈門港是個天然良港,位於九龍江入海口,居於東海與南海交接水域,扼海上交通航道要衝,港灣長達24公裏,周圍小島星羅棋布,形成一道自然的防波屏障。港區水域寬闊,終年不凍,浪小少淤,水深多在十米以上,五萬噸輪隨時進出,十萬噸輪也可以隨潮進出。廈門港口的發展,對廈門城市的形成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十六世紀末期,廈門就成為福建省的主要海港。鴉片戰爭後,中英《南京條約》使廈門成為中國“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一九三二年,廈門港全年進出船隻達2490多艘次,其中國際航輪840艘次,全年貨運吞吐量達600多萬噸。當時廈門港內檣桅如林,內外商賈雲集,鼓浪嶼成為外國駐華人員和商人的聚居地。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廈門港蕭條。抗日戰爭結束後,廈門港得到恢複,一九四六年,根據海關稅務署發布的貿易報告,廈門口岸外貿總值居全國第九位。由於港口和外貿發展的影響,使廈門的金融、商業曾經比較發達。

新中國建立後,廈門經濟有較大的發展。一九五○年到一九八○年,廈門市人口增長1倍,工業產值增長51倍,工農業總產值增長26倍,預算內財政收入增長24倍,擁有公路、鐵路、海運交通網絡,逐步建立機械、造船、化工、輕紡、食品、造紙、建材、電力等工業行業,成為閩南經濟中心。外貿、商業、工業在福建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廈門的農業主要分布在市郊和同安縣,有耕地51.8萬畝,山地100多萬畝、淡水水麵6.4萬畝,淺海18萬畝。不僅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良好條件,而且有不少的熱帶、亞熱帶珍稀物種。但總的來看,由於台灣海峽兩岸長期對峙的影響,廈門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的製約,特別是城市設施比較落後,海港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廈門是座風光優美的旅遊城市,以旖旎秀麗的海港風光,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獨具一格的曆史文化,以及花木、岩洞、建築、古跡、民俗等,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海內外遊客。鼓浪嶼有鬱鬱蔥蔥的草木,嶙峋突兀的礁岩,多國風格的建築物,天風海濤的自然景色,被稱為“海上花園”。島上居民具有較高音樂藝術修養,享有“音樂之島”之盛譽,先後出現許多富有才華的音樂家和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