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煙草工業

中國煙草工業的曆史

一、曆史的沿革

我國的近代卷煙工業是在十九世紀末葉發展起來的。一八九三年,美商英爾坎迪勒煙草公司、美國煙草公司和俄國老巴奪煙草公司分別在上海、香港和哈爾濱建廠,揭開了我國卷煙工業的序幕。一九○三年,英美煙草公司收買了美國煙草公司在上海的煙廠。此後,該公司陸續在上海、天津、青島、沈陽、營口、哈爾濱等地開設卷煙廠,在55個大中城市設立了86家代理商號,組成了遍及城鄉的銷售網,在山東、安徽、河南等地開辟了烤煙生產區和建設了複烤廠。一九三四年,該公司改名為頤中煙草公司,已經是一個擁有卷煙生產廠、代銷店和煙草原料基地的托拉斯組織,獨占了全國50%以上的卷煙市場。一九一七年,日商在天津設立東亞煙草株式會社,這是外商在我國開設的另一個煙草壟斷組織。從一九一七到一九三○年,“東亞煙草”先後在天津、青島、營口、張家口、長春等地開設了一批規模較大的卷煙工廠。

一九○二年成立的天津北洋煙草廠,是我國民族資本最早創辦的卷煙工廠。一九○五年,廣東人簡照南與簡玉階在香港組成廣東南洋兄弟煙草有限公司。一九○九年,這個公司經過清理,重新成立,改名南洋兄弟煙草公司。這個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較快,在香港、廣州、上海、武漢、重慶等地均設有卷煙廠,在山東、安徽、河南建立了煙草收購站和複烤廠,形成我國民族資本中實力最強的煙草企業。此後,在上海先後建立的華成、福新、大東南煙廠,都是民族資本辦的較大的煙廠。

抗日戰爭期間,在淪陷區,日本帝國主義控製了中國的煙草生產和銷售,民族卷煙工業有的遷移內地,有的在夾縫中勉強維持生產;在國民黨統治區,官僚資本辦的卷煙工廠迅速發展。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逐步形成了一個新的卷煙生產基地。在解放區,發展了一些供給製的隨軍卷煙生產。

抗日戰爭勝利後,頤中煙草公司卷土重來,美英香煙大量進口,迅速侵占了我國的卷煙市場;國民黨政府接管了敵偽的產業,在東北和華北地區形成了新的官僚資本壟斷企業;民族卷煙工業在這段期間也有所發展,但是好景不長,越來越困難,投機性有所滋長。在新中國成立的一九四九年,我國的卷煙工業共有大小煙廠1,149家,職工286,513人,擁有大小卷煙機2,500台,年生產能力(按一班計算)達420萬箱左右。

二、生產發展的主要成就

(一)生產的發展。建國以來,卷煙的產量有了增長。一九八三年,全國卷煙產量為1,937.8萬箱,比一九四九年的160萬箱增長11.1倍,平均年遞增7.6%。增長速度不算高,這是我國政府對卷煙實行高稅政策借以限製消費的結果。解放以前,我國的煙草製品主要銷售對象是城市。廣大農民主要消費自產自製的旱煙和手卷煙。建國初期,基本情況還是如此。據一九五二年調查,當時農村每萬人平均年消費卷煙量為7.2箱,隻及城鎮每萬人平均年消費量37.3箱的五分之一。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煙草的消費方式逐漸起了變化,機製卷煙在農村的市場不斷擴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這一情況尤其突出。一九八三年農村銷售量已經達1,123萬箱,占國內市場總銷售量的60%以上。

(二)品種的增加。30幾年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卷煙工業的品種有了很大的增加,具體表現為下列3個方麵:

第一,品種檔次有了提高。在我國卷煙生產中,主要分甲、乙、丙、丁、戊五檔卷煙。隨著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甲乙級煙的生產比重逐步相應提高。據統計,甲乙級煙在卷煙生產中的比重變化大致如下:一九五二年占28%;一九六五年占15%;一九七八年占44%;一九八三年占45%。

第二,品種結構起了變化。從一九七八年以來,為了減少卷煙對健康的危害,我國加快發展混合型煙、濾嘴煙、療效煙(藥用卷煙)和低焦油含量煙,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一九八三年統計,濾嘴煙產量達192.4萬箱,占總產量的9.9%;混合型卷煙產量達56.3萬箱,占總產量的2.9%;療效煙產量達5.8萬箱,占總產量的0.3%。今後,這幾類卷煙在總產量中的比重將有較快的增加。

第三,品種規格趨向多樣。在煙支規格方麵,原來隻有70毫米長度一種規格,現在已有從70到100毫米長的多種規格,並增加了一部分細長支煙;在包裝規格方麵,不僅有5支裝、10支裝、20支裝和50支裝多種規格,還發展了硬盒包裝和鐵聽包裝;在裝潢規格方麵,除一般的精裝和簡裝外,新發展了適合旅遊和用作節日禮品的比較高貴的特殊包裝裝潢。

此外,雪茄煙、鬥煙絲等煙草製品的品種、規格和包裝裝潢,也有了比較多的改進和發展。

(三)材料的配套。建國以來,卷煙工業的配套材料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解放前,卷煙紙主要依靠進口。當時浙江的民豐、華豐紙廠和山西太原紙廠雖然能生產卷煙紙,但數量很少。建國以後,不僅這3個紙廠的卷煙紙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還新建了專門生產卷煙紙的安徽造紙廠。目前國產卷煙紙已經充分自給,並有少量出口,生產低焦油卷煙所需要的特殊卷煙紙,也正在試製。

濾嘴材料已能夠生產。一九七三年,我國在研製紙質濾嘴技術方麵取得了進展,用濕法生產的紙質濾嘴材料,開始供應使用。但是,紙質濾嘴對卷煙吸味有一定影響,隻能用於中低檔卷煙。因此,從一九七七年開始,我國開始進口醋酸纖維素濾嘴棒。為了節約外彙,第一步是少進口濾嘴棒,多進口纖維絲束,在國內加工製成濾嘴棒;第二步是引進醋酸纖維生產技術,盡早實現濾嘴材料自給。一九八二年,我國卷煙廠年產醋酸纖維棒成型能力已經能夠基本上適應生產需要。

建國以前,國產鋁箔紙產量很少,隻能供少量高檔卷煙使用。一九八三年,全國卷煙用鋁箔紙基本自給,滿足了各級卷煙的精裝需要。

(四)稅利的增加。煙草製品是國家通過重稅借以限製消費的嗜好性消費品,稅率較高,稅額較大。據統計,從一九五○年至一九八三年的34年間,煙草工業累計上交稅利達862億元,大體上相當於一九八三年煙草工業固定資產原值13.3億元的64.8倍。一九八三年,煙草行業實現稅利總額(包括卷煙工業的利稅、卷煙提價收入、煙葉稅、批發利潤、零售稅等)已經第一次超過100億元,達到了102.5億元的新的水平。

我國政府對煙草工業實行的是以高稅限製消費,同時注意發展濾嘴煙、混合型煙、低焦油煙及療效煙,以減少煙草對人體的危害,這是從實際出發並行之有效的政策。

三、煙草工業麵貌的根本變化

建國30多年來,我國煙草工業麵貌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麵:

第一,從盲目生產、畸形發展走向有計劃的生產和銷售。

建國以前,由於英、美、日本帝國主義壟斷資本、國民黨官僚買辦資本和民族資本的競相投資,卷煙工業在舊中國畸形發展,生產能力大大超過了市場的需要,生產過剩,產銷矛盾非常突出,許多煙廠,特別是民族資本的煙廠被迫停工減產。建國以後,我國卷煙工業開始“以銷定產”,逐漸走上有計劃地生產和銷售的軌道,卷煙工業的生產能力和市場銷售能力基本平衡,設備利用率逐漸提高。一九八三年,全行業按兩班計算的生產能力為2,238萬箱,與本年實際產量相比,能力利用率達86.6%。

第二,從高度集中逐漸走向合理分布。

建國以前,我國卷煙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大中城市。當時,英商頤中煙草公司在我國卷煙生產中居於壟斷地位,工廠主要分布在上海、青島、天津等地,生產能力占整個行業生產能力的70%;抗日戰爭勝利後,從敵偽產業中接收過來的沈陽、營口、哈爾濱、長春和天津等卷煙廠的生產能力也都比較大;民族資本辦的南洋、華成、福新、大東南等大型煙廠,也主要集中在上海、青島、武漢、廣州等地;其他地區工廠的生產能力就很有限。據一九五○年不完全統計,全國的卷煙工業生產能力有60%左右集中在華東地區,在上海一地就有煙廠112家,擁有各種卷煙機992台,占華東地區卷煙能力的77%。

建國以來,早在恢複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政府就結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上海遷出一部分企業和設備支援內地建設;“一五”以來,在北京、四川、雲南、貴州、廣東、甘肅、寧夏、內蒙、青海等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新建了一批卷煙廠,使卷煙工業的地區布局有了顯著改善。一九八三年,全國共有計劃內卷煙廠144個,分布在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九五二年,中南、西南、西北地區的卷煙生產能力僅占全國的28.4%,一九八三年,已經占到55.6%。

第三,卷煙工序從手工操作、機器卷製走向整個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連續化。

建國以前,機製卷煙的數量雖然不少,但是手工卷煙數量仍舊占有一定的比重。在機製卷煙廠中,煙絲加工、產品包裝和在製品傳送普遍使用手工操作。除英商頤中煙草公司係統的企業外,煙草工業機械化程度還是比較低的,手工操作比重一般要占到70—80%。一九四九年人均實物勞動生產率隻有18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