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滑稽類的理論研究(1 / 3)

相聲滑稽類的理論研究

相聲的理論研究,在整個曲藝藝術理論研究中,堪稱為陣容最為強實,層次最為全麵、係統,成果最為豐碩和引人注目。新中國建立前,無所謂曲藝的理論研究,更無所謂相聲的理論研究。僅文學史家、特別是戲曲史家和通俗文學史家,在論述戲曲或通俗文藝的發展過程中偶爾涉及。如有的文學史家從古優、特別是唐代參軍戲的藝術特點中辨析與後世相聲之同異及淵源關係,得出“參軍戲”即古代相聲的結論。由於對相聲本身的特點所知不多,這種研究還帶有很大的片麵性和隨意性。新中國建立後,由於相聲的藝術地位及藝人的政治地位的提高,由於有新的文藝工作者的介入,新的反傳統學術觀念及方法的崛起,相聲的理論研究工作才開始進行。五十年代初期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即發表《相聲的起源和今後發展的方向》的論文,論述相聲與古優、參軍戲一脈相承的傳統。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身體力行也進行新相聲創作的同時,多次論及相聲創作的難度及特點。但更多的則是相聲藝人在新文藝工作者幫助下,對他們藝術經驗的總結,特別是有關相聲常識的介紹。《侯寶林談相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即是作者在五六十年代之交最有代表性的一部關於相聲一般知識的論著結集。其中關於表演的藝術經驗尤富見地,至今也還具有“藍本”的價值。一九五七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相聲論叢》(專輯),則是對當時相聲理論研究的集萃。侯寶林的《談相聲藝術的表現形式》、《相聲的結構》、《談相聲的語言》三篇關於相聲基礎理論的重要論文和《張壽臣先生談表演相聲的經驗》都是在《相聲論叢》中發表的。然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理論研究還基本是散漫無序,缺乏理論色彩,並大體是“人自為戰”的,研究層麵僅在形式知識、技藝技巧和經驗總結上,許多具體的評論文章也隻是論及相聲與政治和生活的外部關係,並且多具有“左”的傾向,受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對於傳統遺產的評價態度更充滿形而上學的色彩。但相聲理論研究確已在此間發軔。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十年,是相聲藝術理論研究取得顯著成果的十年。馬季的《相聲藝術漫談》(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對相聲組織包袱兒的手法進行了細致的概括,對於相聲的構思手法也提出四種框架(對比、自嘲、摹擬、評論及敘述),尤其對相聲的表演論述得生動具體。於萬海、王決的《笑談相聲》(寶文堂書店一九八七年版)則與之同中有異,是一本“講座稿”的加工整理。對於“組成笑料的手法”提出有二十一種之多。王力葉的《相聲藝術與笑》則理論概括程度更高,既有個人創作的心得,也有對傳統和新編相聲經驗的總結與歸納。相聲常識的介紹,大體出現在“文革”以前,以及在打倒“四人幫”不久、改革開放初期,這是由於“撥亂反正”振興民族和民間藝術的需要。隨著傳統作品的再獲新生以及反映新生活相聲的興盛,對於傳統佳作進行鑒賞以及對於當代相聲進行評論的文章開始增多。《天津演唱》自一九八○年開設“傳統曲目鑒賞”欄目以來,許多相聲名篇從不同角度得到精湛的分析。美學的、文學的、心理學和民俗學的方法,隨著各種方法論的流行,均被相聲評論者普遍采用。許多篇什還被選入全國性刊物《名作欣賞》,提高了相聲藝術的聲望,也推動了相聲的創作。聯係現狀的評論文章,有對某種傾向和趨勢的分析與描述、也有對相聲作家、作品和表演藝術家藝術風格和流派的探索。《論何遲的相聲創作》既是對過去極不公平的汙蔑和不實之詞的匡正和澄清,又重新估量了何遲在新相聲發展史上的地位,探索了他的創作風格和特色。《與當代文學相通的理性與思辨》則是在當代文學的總體背景下,探索了打倒“四人幫”不久新相聲創作的“多產作家”王鳴錄的思緒、才情與整個時代的關係。《論侯寶林的相聲表演藝術》從美學旨趣、舞台風度等不同角度界定了侯寶林在相聲發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其風格的傾向。《琢磨起來可樂——談馬三立的相聲表演風格》、《常寶堃的逗哏藝術》、《朱相臣的捧哏藝術》等文章則是表演藝術的“風格論”,既是對傳統藝術經驗的總結,又會對當前相聲的實踐有所啟迪。類似文章還有《演員薑昆論》、《論“馬派”相聲的傳統精神》等。幾乎對現實和曆史的諸多名家都有不同角度和色彩的評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