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過了今生今世,人就再也得不到什麼來生來世。眼前的人生,對誰都無二致。我們浪費或得到的,恰恰都是正在飛逝的光陰。
——馬可·奧勒留(西方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學家皇帝)
血腥的戰爭是殘酷的,也是無奈的;也許交戰雙方的普通將士並不願意參與這樣血腥慘烈的戰爭,但是當他們踏上這個戰場之後就隻能選擇死戰了。因為戰爭的開始就決定了參與戰爭的雙方隻有一方才可以獲得最後的勝利,勝利者盡享財富和榮耀;而留給失敗者的便隻有死亡。軍隊的統帥們總是為了各自各樣的目的而去戰鬥,戰士們則隻是單純的為了生存而戰。
為了生存而戰,這就是現在羅馬軍團將士們的心聲;前方的敵軍重裝步兵們手中的利劍確實鋒利,後方追擊而來的鐵甲騎兵們的長槍也是削鐵如泥。但是這一切並不能改變羅馬軍團的將士們求生的信念;不斷的有人在敵軍重裝步兵的打擊下身亡,也一直有人被敵軍的騎兵踐踏而死。麵對死亡之際,人類總是能夠爆發出更為強大的戰鬥力;羅馬軍隊亦是如此。
當第一頭戰象被一群羅馬軍人聯手殺死之後,第二頭、第三頭很快就出現了;鐵甲騎兵的傷亡數字也是直線上升,羅馬軍隊已經開始不計傷亡的與伊庇魯斯王國軍隊死磕了。為了擊殺一頭戰象,甚至整整一個大隊將近五百人的將士死死的擋住了其他想要上來救援的戰象和鐵甲騎兵;隻是為了讓裏麵的兄弟們殺死那隻衝進來的戰象。
在羅馬軍隊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下,皮洛斯麾下的戰象很快就不足十頭了,鐵甲騎兵的數量也銳減至兩千餘眾,損失將近一千;失去了機動力的鐵甲騎兵和戰象也隻不過是強大的兵種而已,遠遠算不上無敵的軍隊。雖然羅馬軍團為此付出了至少四千人的傷亡,但伊庇魯斯王國可沒有羅馬人那樣深厚的底蘊和強大的底氣;皮洛斯隻得選擇將騎兵集群撤出戰鬥。
解決了後顧之憂以後,剩餘不到一萬人的羅馬軍隊就開始對前方攔路的重裝步兵發起決死衝擊了;求生的欲望使羅馬軍隊爆發出了幾乎無敵的士氣和極為強大的戰鬥力。再加上皮魯斯刻意安排的薄弱環節,最終有超過八千餘眾的羅馬軍隊在尼祿的指揮下突破了伊庇魯斯王國軍隊的包圍圈,朝著伊庇魯斯港口的方向撤退而去。
說是撤退,其實就是一場逃命之旅;雖說他們成功的突破了伊庇魯斯王國軍隊的包圍圈,但此地距離返回羅馬本土的港口還有整整十二天的路程。即使大家現在全力逃跑,也最少需要十天才能跑回港口;更為關鍵的是,大軍已經丟失了所有的糧草補給了,這十天裏大軍靠什麼來維持生計呢?還有,伊庇魯斯王國軍隊在結束今天的戰鬥之後;完全可以進行充足的休整,然後再用騎兵來對大軍展開追擊,兩條腿的人終究跑不過四條腿的戰馬啊。
所以尼祿的心裏也明白,想要將這八千人全部帶回港口基本是不可能的;眼下之計,隻能逃出去多少是多少了。為了更好的逃脫伊庇魯斯王國騎兵的追擊,也是為了大軍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糧食;尼祿決定將八千規模的大軍拆分成五百人一隊的十六隊小規模軍隊。這樣大軍就可以分散收集自己所需的糧食,也可以盡可能多的分散伊庇魯斯王國騎兵的追擊力量,確保更多的將士可以順利返回港口。
尼祿的想法是對的,做法也是當前最合適的做法;如果不把這八千軍隊分散,僅糧草這一項就足以將這八千軍隊拖垮了。但是這樣的做法也早就被皮魯斯預料到了,從圖爾博城下直到港口的這十二天路程內的所有食物早就被皮魯斯下令一掃而光了;這八千軍隊除了投降或者餓死之外,也就隻能選擇吃樹皮野草了,否則絕對沒有逃出伊庇魯斯王國的可能。
當尼祿率領八千羅馬軍隊逃出包圍圈以後,皮魯斯並沒有立即派遣軍隊去進行追擊,而是將大軍全部帶到了圖爾博城下;看著城牆上依舊在負隅頑抗的將近六千羅馬軍隊,皮魯斯並沒有說什麼不追究一切的勸降之詞,隻是讓羅馬軍團的將士們看看戰場上到底是誰獲得了勝利。迫於無奈,這六千羅馬軍隊隻能選擇放下武器向皮魯斯投降;因為羅馬軍隊已經徹底失敗了,再戰鬥下去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此役,伊庇魯斯王國出動三萬重裝步兵軍團、五千精銳輕裝步兵、五千五百雇傭軍隊、十九頭戰象、六千之數的奴隸,總計四萬六千五百大軍;其中五千精銳輕裝步兵和六千奴隸全部陣亡,重裝步兵陣亡將近四千餘眾,鐵甲騎兵陣亡一千,戰象戰死十頭。而除去本就是濫竽充數的六千奴隸,伊庇魯斯王國一共陣亡了一萬人規模的軍隊;但是獲得的勝利卻是空前的!
此次進攻伊庇魯斯王國的羅馬遠征軍團總計有五個主戰軍團、五個輔助軍團以及其他一些類似於騎兵的輔助兵種和家族侍衛隊,一共四萬四千餘眾的軍隊;僅圖爾博一役,就有六千羅馬軍隊將士成為了伊庇魯斯王國的俘虜,再減去逃跑的八千羅馬軍隊,這一天被殲滅的羅馬軍隊將士將近三萬之眾!以自身損失一萬將士的代價,殲滅整個羅馬遠征軍團;此戰之後,再也無人敢小看伊庇魯斯王國和皮魯斯國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