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初次交鋒”(1 / 2)

如果神明以為最好我現在就了結此生,你以為奇怪嗎?難道你不知道,到目前為止,我不承認有任何人生活得比我更好或更幸福嗎?因我認為,生活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最好地努力研究如何能生活得最好的人;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最意識到自己是在越過越好的人。

——蘇格拉底(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

裏蒙部落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想要占領山外高盧而已,甚至連主要目的都不是;就算這次的大舉進攻最後無功而返了,也不是裏蒙部落不能接受的,隻要削弱其他部落的目的達到了就好。

阿奎塔尼地區的資源是有限的,物產相對豐腴的土地也是有限的,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部落卻是越來越多了;如果裏蒙部落不通過這種方式來好好整頓一下阿奎塔尼地區所有的大小部落的話,遲早有一天裏蒙部落就將麵臨沒有土地生存的窘迫。

事實上,裏蒙部落之所以決定趁著山外高盧馬賽部落被外敵消滅的機會發動這場戰爭,其根本原因就是裏蒙部落的發展已經到達了一個瓶頸階段,急需要向外擴張才能繼續發展下去。

而裏蒙部落的傳統勢力範圍就是以裏蒙城為核心的區域,再往外延伸的話,就是其他部落的地盤了;那些部落的實力自然無法與裏蒙部落相提並論,但是他們聯合起來的的實力,卻也令裏蒙部落不敢輕舉妄動。

阿奎塔尼地區的任何一個部落都不可能讓強大的裏蒙部落心生忌憚,就算是十個部落聯合在一起,也不可能與裏蒙部落相抗衡;可是,阿奎塔尼地區可不僅僅隻有十個部落啊!

整個阿奎塔尼地區,僅是人口過萬、戰士過千的大型部落,就有十數個之多;再加上數不勝數的中小部落,這股力量就不是區區一個裏蒙部落可以解決得了的了。

就好像裏蒙部落能夠一次性集結令人生畏的三萬大軍,而其他部落三三兩兩的卻也毫不費力的集結了兩萬以上的軍隊;誰都知道,那些部落不可能為了裏蒙部落的一聲令下就全力以赴,他們能夠動員的兵力遠不止表麵上的兩萬人那麼簡單。

按照裏蒙部落的估計,整個裏蒙部落在傾盡全力之下,最多可以拉出來五萬規模的軍隊;而其他所有部落的總和,至少也會在六萬人左右,隻可能更多而不可能更少。

這也是為什麼裏蒙部落都發展到了瓶頸時期了,還是不敢於輕易對那些周邊部落下手的關鍵所在;那些部落的人也不是傻子,類似於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也是懂的。

一旦阿奎塔尼地區最強大的裏蒙部落無緣無故的對其他部落動手了,人人自危之下那些大小部落很快就會聯合在一起,與裏蒙部落進行對抗;而高盧蠻族部落之間的戰爭,從來就不是正麵決戰式的攻防,更多的是為了生死存亡的不擇手段!

那些實力弱小的部落,根本就不可能與裏蒙部落的軍隊正麵交鋒;他們會整個部落全民皆兵的跟裏蒙部落打一場遊擊戰,用最無奈的辦法來抗爭裏蒙部落的入侵。

這個的辦法雖然充滿了無奈,但卻是極為有效的;假如裏蒙部落真的陷入了遊擊戰的戰爭泥潭以後,那麼結局要不就是裏蒙部落得不償失的贏得戰爭,要不就是一敗塗地的輸掉一切!

這樣的例子在高盧蠻族的曆史上實在是太多了,也太常見了;多少昔日的霸主部落,都會在自己部落發展到瓶頸的時候,選擇用這種方式來繼續擴張,結果這些霸主部落都已經成為曆史了。

裏蒙部落也不是自古以來的阿奎塔尼地區的霸主部落,如果沒有上一個部落的悍然入侵,又怎麼會有裏蒙部落聯合其他部落一起推翻上一個霸主部落的機會呢?

血淋淋的教訓,讓裏蒙部落根本不會去嚐試這種最愚蠢的辦法;正好,這個時候山外高盧發生的一係列事情讓裏蒙部落的掌權者們看到了新的希望;於是,一場打著征討山外高盧入侵者名義的戰爭就這麼開始了,阿奎塔尼地區的部落也都紛紛派出了自己部落的戰士。

所有的一切都在按照裏蒙部落的計劃發展,接下來隻要與山外高盧地區的羅馬軍隊打幾次硬戰,大規模的消耗一下其他部落的實力;裏蒙部落的目標也就完成大半了。

要是大軍最後可以成功的拿下山外高盧地區,那自然是最好的結局;裏蒙部落會得到山外高盧地區最富饒的馬賽城,然後開始新一輪的擴張發展。而其他部落能夠活下來的戰士,也會得到山外高盧其他地區的財富;這是裏蒙部落的承諾,也是妥協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