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侯夨簋,高157厘米,口徑225厘米,足徑179厘米,器侈口,束頸,四獸首耳,淺腹,圈足較高,下緣附邊條。腹部間飾渦紋微夔龍紋,圈足飾鳥紋。器內底鑄銘文12行120餘字,記述周康王冊封為宜侯,並賞賜鬯、瓚、弓、箭、土地、庶熱,是研究西周分封製度的重要史料。
簋內底有銘文120餘字,大意為周康王冊封夨為宜侯,賞賜他鬯酒(一種香酒)、銅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隸等。作器者夨原為虞侯,改封為宜侯。宜這個地方,可能就在銅器出土地丹徒縣一帶。宜侯夨簋銘文是關於西周實行分封的重要史料。
張教授很興奮的給幾個學生講解著這個東西的由來。
宜侯夨簋,就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在這個古墓裏發現了這個,明了這就是西周的陵墓啊,有了這個青銅器,他們此行的目的地也算是達成了。隻要有一件東西,能證明他們尋找到的古墓是西周的,就等於是完成了任務。
大家夥都鬆了一口氣,這一路走到這裏真的不容易,死傷許多,現在總算是完成任務,可以圓滿的離開了,至於現在這個古墓是什麼樣的,那已經不關他們的事了,他們是要考古保護文物,並不是要盜墓,所以暫時不會去動這裏的文物。
就算是想要了解這個古墓的由來,那也是要上報高層後,由高層來決定是挖還是不挖,這個事情本身也是高層下達的任務,到那個時候,就不是這點人馬了,而是大批的人馬一起出動了。到那時,不管什麼樣的古墓,都會被揭開層層麵紗。
心翼翼的將這個宜侯夨簋端了下來,用特殊的手法封存處理之後,二爺就讓鄭建國心的端著,在他們考古學家的眼裏,不管是什麼東西,隻要是從古墓裏拿出來的,都是要認真對待的,不然塵封千年的文物,一接觸外麵的空氣,輕則氧化損毀,嚴重的都會直接化為粉末。
現在已經取到西周的器物了,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怎麼出去的問題了,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原路返回。
按照道理的話,這條路應該就是他們之前進來的路,隻要從這條路繼續走,就能返回原路了。
一行人心的向前走著。
沒多久,他們就發現不對了,這條路與之前走的完全不一樣,因為之前一路走來,都是鋪的石頭路麵,而他們走了沒多久,就進入了一片泥濘的泥土地了。這裏雖然還是一片漆黑,但是手電照出去,明顯的能感覺,空間大了許多,而且他們像是走在一條甬道上,甬道兩邊有對稱的夯土隔梁,底部和周壁全部用木板疊砌鋪就,隔梁上蓋棚木。
二爺也是停了下來,取出羅盤,開始算方位。
因為路都是他帶的,明顯應該是原路返回的路,怎麼會變成泥濘的甬道路了,這就很是讓人奇怪了。隻是這裏的風水方位明顯超出了常理,二爺算了半,算的滿頭大汗,依舊還是覺得自己沒錯,他隻能放棄算方位,而是開始找生門。
既然他們已經完成任務,得到想要的東西,現在不要節外生枝,直接考慮怎麼退出。出去的話,不一定非要原路返回,隻要找到生門就可以出去了。
自古以來古墓都有留生門的傳統。
帝王的墓中有成千上萬的珍寶,而修建古墓的工匠又多是貧苦之
人,難免會對寶藏有非分之想。他們掌握墓中的機關及路徑,無論是自己下手還是引賊入室,都是輕而易舉的。修建陵墓的工匠如此之多,自然不能全部陪葬,否則難堵悠悠眾口,帝王一般會將核心工匠以及善後的工匠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