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戰,謝幕。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讓劉據一下子傻掉了。任安接過符節後,話也不多說,轉身就走。接著,劉據就發現,任安非但不發兵,反而將城門關閉,將他的出路堵死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很簡單。任安之所以不發兵,是因為太子發給他的符節是假的。劉據並不知道,劉徹早就料到他會利用符節調動軍隊。於是,劉徹臨時改變符節特征,即在原來紅色符節的杆上,一律加上黃纓。
劉據發給任安的符節,是沒有黃纓的。按照規矩,任安不應對劉據這麼客氣,應該馬上將他拿下,然後送往劉徹處。但是,任安卻沒有這麼做。
原因隻有一個,人情。
不打你,不扣你,不罵你,還不想見你。彼此應該都明白了吧。過去欠你們衛家的,算是還完了。從此,兩不相欠,相忘於江湖。縱是他朝相遇,我不過是你人生的路人甲。
任安仿佛在劉據頭上澆了一頭冷水。劉據想出城,出不了,想動手,更要不得。最後,他隻有一個辦法了,撤。
往哪裏撤?往城裏撤。然而,當劉據在往回撤的路上,有一個人已經等他許久了。這個人就是落跑丞相劉屈氂。
此時,劉屈氂憋了一肚子氣。怎麼說,他和劉據也是堂兄弟。但是劉據也實在不像話,竟然背地裏朝他放槍,將一頂天下最大的落跑膽小鬼的帽子扣到他頭上來,惹得皇帝罵他窩囊廢。如果不出這口惡氣,將來還怎麼有臉在長安混?
長樂宮,西門,劉屈氂拿出一副硬漢架式,準備戰鬥。事實證明,想充硬漢那是要看實力的。現在,他沒理由害怕劉據。有皇帝撐腰,有部隊指揮權在手,還怕他劉據個鳥呀。所以,在這個劉丞相看來,那個劉據前無出路,後有追兵,僅靠長安那幫囚徒造反,簡直就是以胳膊擰大腿,自尋死路。
來吧,太子,西門就是你的鬼門關了。
劉屈氂很自信。然而,他實在自信過頭了。很快的,他發現,那個劉據真不是好惹的。因為劉據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也不是和長安囚徒共同戰鬥,而是整個長安市民都和他一起並肩戰鬥。
原來,本來隻是看熱鬧的長安市民,都被劉據動員加入到他的隊伍當中,而且人數在不斷增加,甚至達到了數萬人。這幫人不僅僅是替劉據出氣,更是替自己出氣。奸臣江充,糾結一幫人鬧得長安雞犬不寧,現在機會來了,不打他們,打誰呀。
這下子,劉屈氂真是急得幹瞪眼了。長安市民都被劉據利用了,如果,假如,萬一消息傳出長安,那麼地方那些被江充修理過的郡國也跟著造反,那天下豈不亂套了。
劉屈氂一想,頭皮直發涼。就在劉屈氂腦袋一陣熱一陣涼之間,戰鬥打響了。也不知道哪方先發起進攻,反正雙方都紅了眼,一見麵就幹起來了。這場戰鬥,我們可以叫它混戰。混就是混賬的混。之所以說他是混賬之戰,是因為這裏麵的賬,雙方誰也說不清誰對誰錯。
既是混戰,又是血戰。這一戰,一打就是五天。劉徹在甘泉宮怎麼說的?避免短兵相接——這簡直是胡扯。數萬人對數萬人,如果不短兵相接,大家隻幹吼,那還有什麼意思。如果真這樣,對長安市民來說,這熱鬧不是白湊了嗎?
五天血戰,長安血流成河。街道橫屍遍地,溝渠血水漫溢。自家打自家,真是慘烈悲壯,不勝感傷。
五天後,局勢趨向緩和。局勢之所以被控製,有兩大原因:一是,空手的打不過拿鐵的,長安市民吃虧大了,誰都想歇了。二則是,漢朝中央啟動緊急方案,派出大量工作隊,向長安市民澄清事實。讓他們知道,他們是被煸動了,因為那個太子是利用江充事件,想造反。
於是,在漢朝鐵棒的打擊下,在工作隊胡蘿卜的勸導下,越來越多的市民退出太子陣線。一夜之間,劉據從被眾人追捧的明星,變成了被眾人拋棄的孤兒。這下子,他真的是玩完了。
七月十七日,劉據終於撐不住了。
三十六計,跑為上策。往哪裏跑?西門不通,南門通。劉據拔腿就向南邊的覆盎門逃。
此時,守門的人是宰相府執行官(司直)田仁。誰也想沒到,劉據沒費吹灰之力,竟然順利地溜出了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