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
《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王逸《楚辭章句》題作《離騷經》,宋代洪興祖在《楚辭補注》中指出:“蓋後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也有人稱之為《離騷賦》,或簡稱《騷》。自漢迄南北朝,《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讚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後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隻”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係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關於《離騷》的寫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則當作於放逐以後。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於懷王世被疏以後,有說作於頃襄王世被放以後,有說作於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於懷王時而作成於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關於《離騷》的創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於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曆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離騷》作為長篇巨製,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極其豐富的。關於它的內容層次,曆來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法。大致說來,詩的前麵部分是從自己的世係、品質、修養和抱負寫起,回溯了自己輔佐楚王所進行的改革弊政的鬥爭及受讒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決不同流合汙的政治態度與“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中間部分是借女□勸告、陳詞重華,總結曆史上興亡盛衰的經驗教訓,闡述了“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並從而引出神遊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現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最後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後,轉而請靈氛占卜、巫鹹降神,詢問出路,從中反映了去國自疏和懷戀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騰遠遊之中,“忽臨睨夫舊鄉”,終於不忍心離開自己的祖國,最後決心以死來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為對往事的追憶,偏重於敘寫現實;後兩部分作為對未來的探求,偏重於馳騁想象,最後則以回到現實結,束全篇。詩中通過這樣的抒寫,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司馬遷評論《離騷》說:“屈原雖流放,眷顧楚國,係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複之,一篇之中,三致誌焉。”又引劉安《離騷傳》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誌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誌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誌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基本上道出了《離騷》作為政治抒情詩的精神實質和不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