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戲曲劇種的發展
戲曲劇種發展的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在製定戲曲改革方針、政策時,十分重視並明確了戲曲劇種革新發展的方針、政策與措施。實踐證明,地方戲曲劇種正是由於方針、政策的正確執行而繁榮發展;同時也因為方針、政策執行不得力,或遭到幹擾與破壞而造成某些地方戲曲劇種的衰敗、停滯。但從總體上作曆史的比較來說,戲曲劇種在當代的發展還是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麵。
早在一九五一年政務院發布的《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就對戲曲劇種的政策、措施,作了明確的規定。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下述兩點:一、對所有地方戲,應當普遍地加以發掘、采用、改造與發展。這也就是說,對各個劇種,各種戲曲形式應該一視同仁,而不應該憑個人主觀願望、好惡,去特別扶植或者壓製一種劇種或形式。這種對地方戲曲劇種要普遍重視並加以發展的觀點,體現了“百花齊放”的精神,克服了某些地方輕視當地地方戲曲劇種的偏頗。同時,在普遍加以重視和發展的情況下,“各地戲曲改革工作應以當地群眾影響最大的劇種為主要改革與發展的對象”。這個規定,體現了尊重當地群眾的好尚與欣賞習慣的群眾觀點,避免戲曲改革脫離群眾,並有利於用以點帶麵的方法推動戲曲劇種的改革與發展,完全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與戲劇藝術發展的規律。另外還強調了民間“小戲”形式容易反映現實生活的優勢,要求加以特別重視。這既符合時代和群眾的需要,又切合劇種的實際狀況,有利於推動民間小戲的改革與發展。在發掘、采用、改造、發展地方戲曲劇種的同時,還要求各地廣泛搜集、記錄、刊行地方戲和民間小戲的新舊劇本。這一措施,對繼承戲曲藝術遺產、繁榮上演劇目和促進創作及戲曲研究工作,都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二、鼓勵自由競賽。戲曲的興旺發達,形式的新鮮多樣,要靠充分發揚競爭機製。劇種之間的自由競爭,優勝劣汰,早已是戲曲發展史上屢見不鮮的事實。鼓勵藝術創作上的自由競賽,使各劇種的劇團和藝人強化競爭意識,才能在劇目及演出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在社會主義時期出現戲曲藝術百花齊放的局麵。為此,還規定了舉行競賽公演及獎勵優秀演出劇目的製度。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戲曲改革方針,科學地概括了戲曲發展的規律,對當代戲曲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三十多年來,戲曲改革是在政治運動和經濟建設中走過來的,戲曲劇種的變化發展,自然也與總的戲曲改革狀況一致,走著一條曲折發展的道路。五十年代初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選派黨政幹部和新文藝工作者到劇團工作,他們遵照愛護、尊重、團結、教育的政策,依靠廣大藝人,進行“改戲、改人、改製”為主要內容的戲改工作,從而促進了劇種的恢複與發展。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貫徹執行對地方戲普遍加以發掘、采用、改造、發展的政策,對劇種狀況進行了普查,對劇種擁有的劇目進行了登記、搜集、記錄、整理,對本地區群眾喜愛的劇種加以扶植,全國各地開始出現地方戲曲走向繁榮的趨勢。一九五二年,文化部在北京舉行了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有23個劇種參加演出。接著各大區、各省、市、自治區相繼舉行戲曲會演,有些幾乎滅絕的古老劇種因此被發掘出來,做展覽演出,給各種地方戲的自由競賽提供了優裕的條件,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的創舉。戲曲會演活動使人們重新認識了民族戲曲文化的優秀傳統,認識到改革戲曲藝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克服了輕視民族戲曲傳統的偏見,從而堅定了在地方戲基礎上創造社會主義新戲曲的信心和決心。一九五六年五月《人民日報》為昆劇《十五貫》演出所取得的成就發表社論,提出了“在扶植和發展了不少地方劇種的時候,是不是同樣也冷落了,甚至壓製或埋沒了一些地方劇種的問題”,再次提醒各級主管戲曲改革的單位和領導繼續貫徹普遍地發掘、采用、改造、發展戲曲劇種的政策。同年六月召開了全國戲曲劇目工作會議。會後,為清除清規戒律,豐富上演劇目,各地相繼開展了挖掘、整理戲曲傳統劇目的工作,有的地區舉辦當地劇種傳統劇目鑒定,發掘本劇種的劇本及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等各方麵的藝術遺產,積累了大批珍貴的資料。這種對劇種藝術全麵加以記錄、整理、承傳和研究的工作,對地方戲的繼承與革新產生了積極影響,出現了戲曲劇種普遍繁榮的局麵。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六十年代初。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絕大多數的戲曲演出團體被迫撤銷,演員和編導、音舞等創作人員被迫遣散,劇種的發展也就瀕臨絕境,處於停滯狀態。京劇雖有“樣板戲”出演於舞台,也因停演傳統劇目而同樣受到摧殘。七十年代初,地方戲又被迫接受所謂移植“‘樣板戲’不走樣”的指令,在很大程度上消滅了劇種的個性,損害了它的地方特色。直至粉碎“四人幫”,召開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戲曲才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劇種的複蘇,劇團的恢複與重建,上演劇目的開放,才使創傷得到醫治,局麵有所改觀。一九八○年七月戲曲劇目工作會議發表的《簡述》中說:“據不完全的統計,目前已經有200多種地方戲曲得到恢複;全國各地的戲曲劇團恢複到2000多個,10萬流離失所的戲曲藝人回到劇團,大量優秀劇目恢複上演,還新創作了一批現代戲和曆史戲。”稱讚“如今是舞台演出活躍,劇目豐富多彩,一派生氣盎然的蓬勃景象”。從一九八一年《中國戲劇年鑒》所載之《全國戲曲劇團統計》材料,可以看出各省、市、自治區戲曲劇種和戲曲劇團在十年動亂之後恢複的基本狀況。
戲曲劇種建設的成就與經驗
縱觀三十多年來劇種建設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其一,許多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存在並有一定群眾基礎的劇種,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二,搶救、發掘和扶植了一些瀕臨衰亡的古老劇種。其三,在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一批新的劇種。其四,豐富少數民族文化生活,扶植發展少數民族戲曲劇種。這四方麵的工作,滿足了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和欣賞習慣的需求,體現了人民政府的文化政策和民族政策,成為當代劇種發展史上的重要業績,在國內和國際上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劇種建設的成就是空前的,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是也由於劇種建設工作脫離不了社會的製約,也離不開人們對戲曲發展規律的認識程度,因此,在劇種建設中出現的偏頗和問題,也隻能在今後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決,而這是和演出團體的體製改革工作聯係在一起的。
一、重視扶植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重視扶植發展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的政策精神落實以後,各省、市、自治區中那些已具有相當群眾基礎的劇種,在劇團建設、人才配備與培養、劇目編演、藝術管理等各個方麵,均受到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關懷,給以財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劇種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以省、市、自治區一級以上的狀況看,在全國各地發生影響較大的劇種(不包括搶救的古老劇種和創造的新劇種),就有京劇、評劇、豫劇、越劇、秦腔、川劇、晉劇、蒲劇、上黨梆子、河北梆子、絲弦、平調落子、二人轉、二人台、眉戶、滬劇、錫劇、揚劇、淮劇、淮海戲、蘇劇、黃梅戲、廬劇、泗州戲、皖南花鼓戲、呂劇、柳琴戲、萊蕪梆子、山東梆子、五音戲、婺劇、紹劇、河南曲劇、越調、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湘劇、祁劇、湖南花鼓戲、常德漢劇、贛劇、江西采茶戲、桂劇、彩調、滇劇、雲南花燈劇、白劇、傣劇、藏劇、粵劇、潮劇、瓊劇、廣東漢劇、閩劇、高甲戲、薌劇(歌仔戲)、莆仙戲等。
其中,在全國範圍流布較廣,影響突出,為人所共認的,是京劇、評劇、豫劇、越劇及後起之秀的黃梅戲。且以京劇為例:京劇在其曆史發展中,藝術日益精美,流布日益廣泛。在新中國成立後,又獲得更大的發展,湧現了眾多的新劇目和優秀演員,成為全國流行最廣的劇種。它一直受到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視,成為推行戲曲改革方針、政策的主要劇種。全國京劇演出團體多達200餘個。省級以上建製的京劇演出團體也是最多的,幾乎遍及各省、市、自治區。其中實力雄厚、影響較大的當推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和上海京劇院。散布在全國京劇團中的優秀演員為數可觀,各地奉獻的京劇優秀劇目也為人矚目。京劇拍攝的電影藝術片,在戲曲影片中居於首位,在出訪演出中更是規模大、次數多,在國際舞台上充分展現了它的風采,產生了巨大的世界性影響。通過對京劇表演藝術家的經驗總結和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的探討,人們不僅對京劇的藝術規律有了日益深入的認識,而且對整個戲曲藝術的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盡管在當前整個戲曲麵臨嚴峻挑戰而出現某種不景氣的情況下,京劇仍在艱難中振興。京劇在新中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和劃時代的變革,則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京劇在當代戲曲改革發展史中是一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劇種。